一个节日叫响一座城市

作者: 重来文字 | 来源:发表于2019-01-24 16:32 被阅读43次
一个节日叫响一座城市

搬家后,朋友都夸我精神好好呀!我也有这样的感觉。说来搬家已经有二年了,可是搬家的新鲜感一点都不见褪去。因为我终于有了一间让我盼了半个世纪的书房。书架占去一面墙,坐在一盏有些年头的台灯下码字,惬意得很,书房空气中仿佛充溢着跃动的文字,浓悠的书香。就是白天打盹,我也喜欢躲在书房里。

我非常喜欢村上春树的作品,文字朴素,不卖弄辞藻,故事没有恢宏的场面和让人窒息的情感起伏,可是每每读完一本,就有想读他其它作品的欲望。书架大了,我索性把他的小说都补齐了,慢慢看。

提及书,我的脑海里便会出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我们相识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这是一座美丽的小城,湖多,绿密,花草繁茂,市区人口不足40万人。

一次午饭后,我散步湖边。湖面平静的宛如一面镜子,朵朵白云挂在天上,也游在水中。大大小小的白色游艇如在午休,宁静地泊在岸边。一条长木凳上坐着一位老人,远远望去还以为是“肯德基爷爷”,带着一副黑框眼镜,蓄着一小捋白色山羊胡须。当得知我来自上海,他的态度热烈了起来。我还以为他对上海很熟,要不有好友在上海工作,总之给我一种感觉,他有很多关于上海的故事要与我分享。

他没跟我提起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浦东的现代金融大厦,也没给魔都的夜景一个赞,他提及了让我始料不及的“上海书展”。

他说,那是一个闷热的下午经过一栋建筑,那削尖的屋顶一看便知道是苏联风格的建筑。有一支长长的队伍,宛如一条巨龙慢慢地朝这个建筑物里挪动,他也跟着排起了队,想走近这栋建筑拍些照片。谁知人流把他带进的是“上海书展”。他惊愕,众人酷暑排队为了参加一个书展,不是说中国人不读书的吗?更让他不可思议的是,竟然有那么多儿童和小孩跻身于这支浩瀚的队伍中,过道里、阶梯上、书柜下随处可见捧着书的孩子,他们是那样的饥饿,来不及回家后慢慢读。“我把相机镜头推到他们的脸前,谁都没发现。”我现在还记得这位老人说这话时的表情,他眼珠突出,两腮涨得通红,不停摇头。这个现象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未曾见过,他说。讲到这里,看得出他比我还激动,用一个非常夸张的脸部表情想表达什么,显然他找不准一个词,半晌,耸耸肩吐出“surprise!”一词。

我也非常吃惊,远在大洋彼岸听一位老人畅谈“上海书展”!

他说,那天他在里面待到关店。他拍了很多照片,有婴儿车里熟睡的宝宝;有席地而坐的的读者;有残疾车上的老人;有拉着箱子的购书者;也有不少外国留学生。他仿佛看见了一条东方之龙已经苏醒,开始蠕动----

老人很好客,一定要我去他家小坐一会。老人叫史密斯,是一家报社还是杂志的摄影记者。史密斯家客厅里挂着裱好的《三字经》拓印工艺品,他说就是那天上海书展买的。

回家的路上我就一直在想:一个书展能给一位老外留下如此的印象,那么办好一个国际节还真能叫响一座城市不是吗?!

关注法国是源于每年一次的戛纳电影节;一直想去西班牙是念着让整座城市沸腾的番茄节;作为文字爱好者去德国绝对不会绕过法兰克福书展;梦中常常走进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

上海开足马力打造全球性的金融中心同时,也在用心地打造许多国际节。也在尝试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上海书展、百老汇经典舞台、上海F1大奖赛等城市文化建设叩响世界大门。

哪天,能把“上海书展”打造成一张“上海文化”名片,慢慢壮大到一场全世界的重大文化盛会,该有多好呀!世界各国友人带着自家的文化坐在“上海书展”舞台上,切磋、互动、交流,像兄弟姐妹一般。在文化做媒下放下各自武器,摒弃战争思维,让诺贝尔和平奖成为名存实亡的一个奖项。

多一场文化盛宴,少一份战争危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节日叫响一座城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hu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