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春季尝鲜,你能想到啥?
反正阅历少孤陋寡闻的我只能想到荠菜、韭菜、香椿芽。
小时候没吃过什么苦。五岁之前,独得爸爸妈妈宠爱,左手菠萝豆右手杏圆饼干,穿着小皮鞋扎着蝴蝶结,穿得干干净净,拼积木、认字、背儿歌,都难不倒我。
聪明伶俐,乖巧可人,张张小手撒个娇就有爸妈抱,经常被他们领着去电影院看电影,爸去哪儿都带着我。
记得妈妈给我买过一本字典,还有好多书,爱写东西的习惯或许就是那时养成的。至今还记得,我有一个小电视机形状的储蓄罐,还有一个可以翻筋斗带音乐的举着香蕉的小猴子,放到三十多年后的现在,也不过时。
吃野菜的经历几乎是个空白。那时荠菜和香椿还有马齿苋是不爱吃的,至于苦菜啊蒲公英啊折耳根啊什么的,别说孩子们不认识没吃过,就连正宗八零后的我,都没吃过,蒲公英只认识开花的。一直爱吃“酸”,却吃不了“苦”。
去年五一,被连日来朋友圈刷屏的“又是一年槐花香”勾得心里直痒痒,回老家的山上撸了好多槐花,做了槐花炒鸡蛋,包了槐花饺子,算是尝了个鲜,香香甜甜的味道。
前几日,弟妹送来一些刚采摘的榆钱,据说采摘过程很是曲折危险。美味来之不易,必须好好做,不辜负弟妹的心意。
只是择洗的过程很让人抓狂啊!简直怀疑人生……干净如我,眼里揉不下沙子,别说树枝树叶了,一丁点黑色小蒂都得揪下来。没有一两个小时是完成不了的!
也不知洗了多少遍,直到水里没有杂质就是了。
先来锅榆钱窝头小试牛刀。很多人说那绝对是童年的回忆,可对我来说,好像是个空白。根本不存在什么忆苦思甜,没啥苦可忆,纯粹就是一个吃货的美食探索。现在有条件也有能力,完全可以好好研究品味一番。
洗净的榆钱加少许盐和食用小苏打抓拌一下,小苏打的作用是不让榆钱变色。玉米面和面粉的比例是1:2,或者根据个人口味调整。
按说是不用加水的,抓拌一下榆钱就会出水,我的经验是如果太干可以少加一点点水。揉成面团后醒上十分钟。
手上沾点水,揪一块面团团成球形,用拇指往里边摁着慢慢转圈,捏出一个窝,形象的窝窝头即成。
蒸架上铺上打湿的屉布,摆上窝头,不要离得太近,防止粘在一起。水开后蒸十五到二十分钟。
等待的时候可以调个蘸料。“榆钱不配蒜,味道少一半。” 参考一下别人的方子:捣好的蒜泥里加点白开水、生抽、陈醋、辣椒油、芝麻油,搅拌均匀。
我没调蘸料,就想吃个原汁原味!经过蒸制,榆钱跟面粉完全融合在了一起。趁热摸起一个,急吼吼咬上一口,口感筋筋的,有点嚼劲儿,夹着玉米面和榆钱的清香,太好吃了呀!一个没尝着什么味儿就进肚了,再来一个!
主食零食两相宜,凉了也好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