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青春的第三种答案
《狗十三》是曹保平导演的新作,一经上映便引起广泛的关注。人们往往用-中国式青春-来形容这部作品,在这部国产青春佳作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窥见自己那稚嫩又满怀渴望的青春。
“中国式的青春”——这是一个多么具有吸引力的话题,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生长在中国的少年也都品尝过中国式青春的味道。
《狗十三》——我丢的不是狗,是青春!本片讲的是一个叫李玩的女孩,如何丢失自己心爱的小狗,又如何在找回小狗的途中,与家人反抗,与世界相处的故事。
表面看来不过是一个小女孩对爱狗的守护,实则将成长过程中的一次次妥协完美的安插其中。
在这场寻狗之旅,或者更恰当的说是成长之旅中,少女李玩永远的失去了自己的爱因斯坦,也在生活和大人的软磨硬泡中失去了自己的青春,接受了属于每一个中国孩子的成人礼——懂事。
《狗十三》——我丢的不是狗,是青春!一个残破的家庭,一场看似荒诞的寻狗闹剧,最后以一种冷冰冰的方式结束,成长无情又冰冷,到处都是妥协和遗忘。
青春不但有阳光和绿荫以及骑着单车的少年,还有难以宣泄的心声,不被理解的落寞。或许更为直观的说,更多的是生活和成长留在我们身上的道道伤痕。
-02- 中国式青春
《狗十三》——我丢的不是狗,是青春!正如同我们所熟知的那样,在以往国产青春电影中,我们的青春被简单粗暴地划分为两类:
一、青春就是高考
二、青春便是堕落。
前者将青春码放在高考这个令人窒息的时间节点,通过不停复写那些暗无天日的复习岁月,以及在紧张学习压力之下,青春时期同学们之间纯洁的友谊,单纯的爱情。而成功的将我们塑造成所谓的好学生、乖孩子的模样。
《狗十三》——我丢的不是狗,是青春!后者看上去并不赞同这种观点,或许是另辟蹊径的缘故。在这一主题的影片中,从起初的爱情占据整个青春到后来愈演愈烈,早恋、斗殴、深夜买醉、兄弟反目、闺蜜撕逼,甚至怀孕、堕胎等各种惊悚场景纷纷上场。
刚开始的新鲜过后,观众同样开始厌倦,那些资本家选取特定案例妄图代言全部的计划也因此收获了无数的口水讨伐。
后来的日子里,市场的供给者和消费者同时陷入了迷茫。到底怎样的作品才能赢得大众反响,才能为自己谋取更多经济利益?以及我们的青春本来都是什么模样?
记忆似乎被时间肆意涂改,银幕上的故事和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那么我们是否该去寻找,寻找我们遗落的青春?
这个时候,以《黑处有什么》、《狗十三》为代表的新作品,开始将青春聚焦点放在-成长-这两个字上面。
青春就是一个触角伸出窗台,然后遇见阳光的温暖;青春就是带着好奇的目光环顾四周人海,寻求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青春是从已知走向未知,从敏感走向麻木。
每一个经历青春的人都知道个中滋味,正如你我从动不动哭啼打闹到学会不让眼泪轻易落下。
我们不再是孩子了,我们对这世界不再好奇也不再敏感,我们终于长大,学会听话,学会用木然和冷漠对抗世界与生活。
《狗十三》——我丢的不是狗,是青春!如果让我在三者之间做出选择,我可能会犹豫很久,因为前两者确实真实存在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但是拥有思考习惯的人自然会懂得
——所谓青春真正的核心还是成长,以及在成长中我们如何丢掉敏感和渴望。
我们好奇大人的世界,好奇远方的风景,同时,在成长过程中不时受伤,伤口越深,伤疤越坚硬,以至于最后我们都变得麻木、不敢大声哭泣或是欢笑,这便是青春。
有些苦楚总要一点一滴落到你的身上。直到有一天你终于收起所有对这世界一厢情愿的想象。变得听话,成为大人眼中懂事的乖孩子。
-03- 找狗的少女
《狗十三》——我丢的不是狗,是青春!全片大部分镜头都和狗脱离不了关系,刚开始李玩疯狂寻找一条叫爱因斯坦的小狗,后来是拒绝接受家人拿来糊弄自己的假爱因斯坦。
后来当她经历了抛弃假爱因斯坦,目睹英语老师打死误飞入教室的蝙蝠等事件之后,又选择找回那条正在高高的墙柱上急的团团转的替代者,并尝试着接受它。
《狗十三》——我丢的不是狗,是青春!然而生活的玩笑只是刚刚开场,在她成长道路上等待她的还有很多。
不久之后,那条狗就因为咬伤弟弟而将被送到“狗肉店”。
寻狗的夜晚一如上次般凄凉,徘徊在无人理会的街巷,音乐和哭诉一同响起,她不能保护真的爱因斯坦,也没能保护假的爱因斯坦,实际上她最不能保护的是自己。
生活不仅会逗你哭鼻子,还会让你在一次次的泪水冲刷中学会冷漠,学着麻木的接受这世界的坚硬和冰冷。
于是乎李玩一次次被逼迫着喝酒,一次次失望着等待父亲带他去天文展览馆的承诺,直到展览馆的灯一盏盏的熄灭,他的父亲还在陪领导饮酒应酬。
《狗十三》——我丢的不是狗,是青春!及至片尾,父亲的好友为她端上一盘狗肉之后,现场的气氛僵住,许多人看着她,父母不希望她违背长辈的意愿,表姐担心她能否忍受委屈,一家人在惊讶和忐忑中注视着她,谁也不知道事情会向哪个方面发展,每一个人都生怕这个不懂事的丫头打破眼下和谐的饭局。
不过,意外没有发生。沉默许久之后,爱狗如命的李玩拿起筷子吃掉了曾经拼死捍卫的小狗,看着狗肉在她嘴里咀嚼,观众不禁心疼起这个瘦弱的小女孩,就像心疼曾经为了大人意愿而受尽委屈的自己。
《狗十三》——我丢的不是狗,是青春!我们最终学会了和这个世界和解,她也端起了厌恶的酒液、过敏的牛奶,以及红烧了的心之所爱。我们和她都从不懂事变成了乖孩子,都在缴械投降之后学会长大。
-04- 代沟对岸的两代人
《狗十三》——我丢的不是狗,是青春!或许本来事情并非水火不容,但是在找狗的过程中,少女李玩和家人的交流几乎是无效的。他们就像来自不同国度的人,拼命用手比划,大声喊叫却无法明白对方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究竟想表达什么?
最终事情只能向最坏的方向发展,持续的对抗,直到有一方卑躬屈膝,低头认错。
在强势的父权社会里,母亲的缺席带走了父母和子女交流的最后通道。也就导致父亲不懂女儿心声,孩子不明大人苦心。
无法沟通的结果就是彼此之间的对立和伤害,爷爷摔伤了脚,只能靠拐杖行走;奶奶为了找到深夜不归的李玩而迷路在外面的街道上,差点回不了家。
李玩也握着手里的玻璃渣独自哭泣,鲜血顺着胳膊流淌,宛如在这孱弱肉体上划开的瘦长口子。
《狗十三》——我丢的不是狗,是青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每个人都伤痕累累,疲惫不堪。而这一切就是由于父母与孩子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造成的。
回顾我们自身,在我们依稀还记得的成长阶段,我们也曾和自己的父母有过无数的争论,甚至大吵大闹、离家出走。
现在看来,当时的我们并没有心思去理解父母的深意,父母也没有能力去接受我们内心的想法。
青春期的我们和自己的父母宛如活在两个世界的人,共同语言少之又少,而这也是许多中国家庭所面临的困境,许多家庭教育失败的深层原因。
《狗十三》——我丢的不是狗,是青春!本质来看,片中的人物没有一个负面角色,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和和美美的家庭,这样一个温良恭俭让,张口闭口子曰、佛说的社会,却活生生压垮了一个孩子的青春,也涂改了她长大后看待世界的方式。
-05- 鸡零狗碎的生活
《狗十三》——我丢的不是狗,是青春!李玩的父亲既要维护家庭和睦,又要在职场上曲意逢迎。就像凤箱里的老鼠一般两头受气。他对于生活的妥协一步步将李玩拉入成人世界的泥沼。
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陪送领导,拍人马屁,各种应酬已经让一个成年人应接不暇。
此时此刻,他当然希望有一个听话的女儿,好让自己能从鸡零狗碎的喧嚣中抽身片刻。可是这一切又不能尽如人意。
《狗十三》——我丢的不是狗,是青春!孩子有孩子的脾气和情绪,他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倾听,只能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爱的时候使劲去爱,教育的时候也是直接的训斥甚至使用暴力,丝毫不给自己的女儿辩白的机会。
以李玩父亲为代表的中国家长们,他们根本不会爱,也不会教育。
他们只知道将自己的世界观和期许全部强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就像照着镜子捏一个自己一样。生活无情打压这个成年的男人,而这个妥协了的男人又开始打压自己的孩子。
青春是敏感的,是充满好奇的。可是生活无情的浇灭了这份好奇,残忍的摧毁了那份敏感,将麻木与遗忘粘贴在每个人的脸上。
我们总是不可避免的要长大,就像草要发芽,蕾要开花。可在这鸡零狗碎的生活里,我们的青春也变得鸡零狗碎。
哭泣已然无用,唯有沉默着微笑,压抑自己的爱与恨、想法与追求,学着去做一个听话的大孩子,才能赢得大人的欢喜,所谓中国式青春,或许仅此而已。
电影结束,观众收拾起行李散场,影厅大灯亮起,银幕上的故事宣告结束,可生活中的故事还在继续,仍然有许多的“李玩”,正接二连三的丢掉自己的“爱因斯坦”。
学会听话,学会懂事,学会做一名小小的演员,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藏在心头,去努力扮演一名乖孩子的角色,这就是中国式的青春,正如李玩,正如你我。
《狗十三》——我丢的不是狗,是青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