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你是否会遇到——
向领导汇报工作不知道怎么表达、起草一个方案没有思路、做一份汇报材料逻辑性不足、策划一场活动细节考虑不周、负责一项新产品开发推进不理想……
如果你是一位职场精英,你是否已经总结提炼了一套方法论?如果你是职场小白,你是否已经开始学习那些通用的职场工具?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职场中,你可能遇到问题是各种各样的,但底层逻辑往往都是相同的。掌握一些思考方法、表达方式和模型工具对于个人的职场发展十分重要。
今天我们就简单聊一聊非常实用的三个工具。
1、PDCA循环
PDCA循环是持续改进提升的模型,最先应用于质量管理领域。它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由著名统计学家休哈特引入,后经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进一步发展完善,形成了现在的PDCA循环,也叫做戴明循环。
PDCA循环不仅适用于质量管理,还适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产品开发管理、供应商管理等等,应用非常广泛。甚至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把该工具运用到了追求女孩方面,不得不佩服工具的强大以及作者活学活用的能力。
那到底PDCA指的是什么呢?
P(Plan)—计划
D(Do)—落实
C(Check)—检查效果
A(Action)—处理
看起来很简单,具体来说:
P的阶段要做就是分析现状,找到改进提升点,明确目标,并制定行动计划,限定时间节点。典型的输出形式:计划/方案。
D的阶段是不断落实和推进计划方案。典型的输出形式:进展表。
C的阶段是对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对照目标,看是否达成,是否存在偏离和距离。典型的输出形式:总结会。
A的阶段对检查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关键是要模式化或标准化并加以推广;失败的教训要加以总结,以免重现。典型的输出形式:制度/记忆力看板。
在A阶段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这一轮循环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
对于大多数职场人士,P(计划)和D(落实)环节都很容易想到,往往容易忽略C(检查)和A(处理)环节。忽略C(检查)环节很容易走偏,最终迷失方向,既要低头看路,也要抬头看目标,不管走再远的路,都不能忘了为什么出发。忽略A(处理)环节,工作可能永远得不到提升和改进,只是简单的重复重复重复,重复一千遍,什么也没有改变。
说的有点理论了,举个例子。
我以前负责过一个公司级的项目:员工满意度提升专项,我们就是运用了PDCA循环。
P阶段我们成立了项目组,研讨制定了年度员工满意度提升方案。根据员工满意度调查中的不满意项有针对性的制定提升计划,当时我们制定了39项,涵盖员工薪资福利、成长晋升、休息休假、沟通交流、工作环境等等,同时还制定了推进计划表,设定了员工满意度提升的目标值。
D阶段各部门负责推进各自主责的项目,定期向推进办公室报送进展。
C阶段采取月度/季度/年度召开专项会议的形式,盘点计划的完成情况及员工的反馈,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在推进过程中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问题。在一个年度结束后,根据最新满意度调查结果对比年初目标值,寻找差距。
A阶段我们对于计划实施效果比较好、满意度显著提高的项目内容,加以固化。比如我们重新优化了员工成长和绩效管理的制度,将领导接待日组织、情绪看板维护、文体活动频次、工作环境改善条数等进行明确规定,同时分析了推进不理想,抱怨较大的项目,重新调研分析,制定改善计划,列入新一年的满意度提升方案中,不断持续推进。
通过一轮又一轮有针对性的循环改进,员工满意度在逐年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PDCA循环有两个精髓:一是它是动态的不断重复的循环,每个循环的终点恰好是新一轮循环的起点,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而不是静态的一次性的循环;二是大循环中包含着小循环,大环带动小环。比如刚才的例子,项目整体在公司层面是大的PDCA循环,分解到各部门还有各自小的PDCA循环,一级带动一级,构成一个有机的运转体系。
当然了,并不是说只有项目才能用到这个工具,它是一个通用的模型,不论事情大小,认真思考,都可以运用PDCA循序渐进的开展,提升工作的系统性和全局性。
同时,它也是一种工作开展的思路。
假如有一天你参加一个会议,你的领导突然就某项工作开展请你谈谈思路,而你又毫无准备,怎么办?这时候也许PDCA可以派上用场,你按照它的四步思路进行阐述,说不定还可以收获一片掌声。
2、5W2H分析法
5W2H分析法,又称七何分析法,是二战中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它是一种调查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该方法用5个W和2个H开头的英语单词进行设问,一方面有助于发掘问题,有效掌控事情的本质,理清思路 ,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考虑问题的周全性,避免一些思维漏洞。
Why: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理由何在?原因是什么?
What: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
Where:何处?在哪里做?从哪里入手?
When:何时?什么时间完成?什么时机最适宜?
Who:谁?由谁来承担?谁来完成?谁负责?
2H是指:
How:怎么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怎样?
How much:多少?做到什么程度?数量如何?质量水平如何?费用产出如何?
5W2H也是一种实用工具,除了适用一些创新行为的产生外,也常用于日常写计划和方案思路整理。如上一节提到的,在PDCA 循环中的第一个阶段制定方案时就可以用到5W2H工具,它可以有效保证计划方案的全面性及可执行性。
同时,5W2H应用于领导布置下属工作,或者下属请示领导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举个简单例子,总经理需要2份文件复印件带给重要客户参阅,下班前就要。这件事你交代给下属小李,只是简单地说了句:把这份文件复印2份交给总经理。
表面上看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实际上很多重要信息都没有表达出来,例如复印的质量、文件提交总经理的时间节点等,总之下属输出的结果很可能令人不满意。那如果用5W2H分析一下,这件事拆解开来是这样的:
Who(执行者)— 小李
What(做什么)— 文件副本
How(怎么做)— 复印
When(时间)— 下班前
Where(地点)— 总经理办公室
How much(工作量)— 2份,保证质量
Why(为什么)— 带给重要客户参阅
分析完了之后,那你这么交代下属比较合理:
小李,请你将这份文件复印2份,下班前送到总经理办公室交给总经理,要留意复印的质量,总经理要带给重要客户参阅。这样交代工作下属也很容易达成目标。
反过来,作为下属,如果你的领导交办你一项工作,没有说明清楚,除非你跟他很有默契,可以猜透领导意图,否则你很有必要对一些重要信息进行确认,这时候5W2H就成了很好的确认信息的工具,避免稀里糊涂执行,领导不满意自己也憋屈。
你也许会觉得这样分析很麻烦,完全没必要。这只是举的一个简单例子,很多工作比这要复杂的多,工具可以很好地帮你理清思路。当熟练运用的时候,一些思维过程是可以简化掉的,会变得得心应手。
3、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由麦肯锡咨询公司第一位女性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总结出来的,1973年她出版了《金字塔原理》,畅销欧美市场30年,随后它成为麦肯锡顾问们的标准课程。
金字塔原理强调的一个关键词就是逻辑性,不管是写作、思考、解决问题、演示,可以通过金字塔原理进行搭建,有利于受众方接收和理解。
金字塔结构中,思想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是纵向的( vertically) ——即任何一个层次上的思想都是对其下面一个层次上思想的总结;也可以是横向的( horizontally) ——即多个思想因共同组成同一个逻辑推理过程, 而被并列排在一起。
用金字塔结构组织的思想,先从金字塔的最顶端开始, 沿各个分支向下展开。 首先表达的主要思想, 使受众对表达者的观点产生某种疑问, 而下一层次上的思想将回答这些疑问。通过不断进行疑问/回答式的对话, 受众就可以了解你想表达的全部。
书中举了个汇报工作的例子:
老板想让秘书尽快安排一个会议,要求袁总、方总和黄总参加。秘书去沟通后,发现袁总今天没有时间,方总出差了,要明天下午才能回来,黄总周五下午没有时间,关于会议室,小会议室周三周四是空的,大会议室周五空的,所以会议定在了周五上午10:00。
如果你是秘书,你怎么向老板汇报?
未组织过思想的是这么汇报的:
老板,袁总今天没有时间,方总明天下午出差回来,黄总周五下午没有时间,周三周四小会议室空,周五大会议室空,我们会议定在周五上午10:00,行吗?
组织过的思想是这么汇报的:
老板,会议定在周五上午10:00,在大会议室,行吗?会议室周三到周五都可以,但三位老总只有周五上午才可以一起参加会议。因为袁总今天没有时间,方总出差了,明天才能回来,黄总周五下午没有时间。
如果你是老板,你更愿意听哪种汇报呢?
对老板而言,他想听到的就是什么时候开会,第一种汇报,老板需要很有耐心的听到最后才能知道结果,而且有些凌乱。第二种汇报就比较好,直接先说出老板想要的答案,弱化那些具体原因,开门见山,重点突出。
从这个例子总结出来的规律就是,汇报工作一定先说结果,其次再阐明原因,原因要逻辑清晰,要么是一二三,要么是首先其次最后,总之汇报工作不是唠家常,还是要提前做好准备。
金字塔原理总结起来就是十六字原则: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结论先行:先归纳出中心思想。
以上统下:上一层论点是下一层分论点的总结概括。
归类分组:每一组都是同一个范畴。
逻辑递进:每一层中的思想都需要按照逻辑顺序来递进。
学习金字塔原理可以让你找到思考、表达、解决问题逻辑性的方法,对于效率提升非常帮助。
今天给大家粗浅的介绍了这三种实用工具,其实每一种工具的内涵都非常丰富,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也希望通过今天的文章能够引起大家对这三种实用工具的关注,进一步深入学习,当你可以得心应手的运用这些工具,你的职场竞争力也一定会随之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