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并列对举,各极其美,各臻其盛。
《宋词三百首》以通俗、简洁、精要的方式介绍宋词作品。
词是配乐歌唱的一种文学样式。起源于民间,盛唐时由于城市说唱文学和音乐的发展,文人填词逐渐盛行。词发展到北宋,已经成为比诗还要受欢迎的文学形式,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帘外雨孱孱,春意阑珊,罗衾[qīn]不耐五更寒。”
十来岁,读后主词,入夜不睡,躲着父母,裹着毛毯,趴在窗前,点蜡烛看雨,黑檐白水,芭蕉翻卷,雨丝轻飘,湿了头脸。
十五六岁,我的笔记本上抄满了李清照的词句,想象西阁楼上慵懒的书卷和一抹淡淡的残阳,在下雨的时候,试着去感受在云上的日子。相信着就是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的句子使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的传闻。
念中文系最后一年,在一位年近花甲的女教授的古代文学课上,听到了最让我心潮澎湃的古诗赏析,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坐着讲,却一点也不妨碍我为“狂狷”激动!我终于相信了钱穆先生在《谈诗》中的话:“诗应是到了非写不可时才该写。若内心不觉有这要求,能读人家诗就很够。”
像所有中了宋词之“毒”的人一样,我飞奔在与宋词约会的路上。
或者在午后的阳光里,或者在夕阳下的山风里,捧着书卷走入宋词的世界,顷刻间便会如拈一朵香花,呷xiā一口清茶,看她凝霜含露,鲜艳旖旎,绽放在悠悠的深谷……
宋词里有数不清的繁荣,有许多文士、精英,还有征战沙场的英雄……当年的汴京城车水马龙、集市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叫卖声、吆喝声、说笑声此起彼伏;勾栏瓦肆里,寇准、包公、水浒英雄的故事,李师师们香艳的往事,随着倚门回首的娇媚,气韵悠扬,连同人们的记忆与想象一起被保存下来;岳飞的怒发冲冠、辛弃疾的金戈铁马、陆游的王师北定、文天祥的丹心汗青——那个时代的英雄志向多么坚定。不过,不要误会这些英雄除了剑胆,没有琴心,在他们笔下,为官则体会庙堂上威风凛凛,退守田园则为仙,诗词歌赋,花前月下,品味玄妙与高远,红尘的乐趣与闲雅的情致毫不违和。
柳永写《望海潮》时,他肯定想不到自己这一阙恰如杭州西湖的山水一样说不尽的妩媚的词,居然成了引起完颜亮南侵贪欲的罪魁祸首。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金朝末代的完颜亮,桀骜跋扈,能写一手好书法,也喜欢作诗填词。诗词常常透露着不甘人下的倔强语意。比如他的《咏竹》:“孤驿萧竹一丛,不同凡卉媚春风。我心正与君相似,只待云梢拂碧空。”
后来他读到柳永的名作《望海潮》,就命令画工绘制西湖景色和杭州临安的都市图,并题诗一首:“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湖山第一峰。”
第二年,完颜亮便起兵南下两淮。
他在字里行间从不忘表达气吞山河的气魄,但是他的文学和他征战的事业都未能成功。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诗词最永恒的生命力不是那些华美的辞藻、绚烂的景致,更不是虚妄的狂想。
诗经乐府、唐诗宋词、魏晋骈文,各种人生心事,渗透古卷扑面而来,传递着最真挚的生命感悟。提醒着我们诗词最永恒的生命力是沉吟至今仍不褪色的情感。
在笔记本上抄写诗词的时候,不好意思让大人看见。年少时候读,确实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用心,而人到中年以后,才发现生活不是不需要十五六岁时候那样的情怀,越是经历得多,越是需要那样超脱的安慰。
比如李清照,她的慵懒是贵族式的。她所怀恋的少女生活,不论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纯洁,还是“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的忘情,都让世人羡慕。
中年时期的李清照仍然有着“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飘逸心境;而晚年时期的李清照的苦痛已超越单纯的个人情怀而至国家民族的危亡,因此也越发显出忧患与憔悴,从“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到“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两个“慵”字说的已经是两种境遇了。
说着说着,突然就想起张若虚的句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许多年了,人类的真挚情感何曾改变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