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业经验的人总结说:学历史,有三种情况:做学术、当中学老师、业余爱好。历史的价值有三,一为借鉴,二为教化,三为传承。
且不管专业的选择吧,就只说说学历史对孩子到底有什么用。
也不直接下结论,我们先找本直白好懂的历史书来看看,比如《中华上下五千年》,随便哪年的版本,正规出版社的正版都可以。
这是一本故事化的历史读物,讲的是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事件,战国的刀光剑影、西汉的鼓角争鸣、魏晋的舞榭风流、南北朝的石窟艺韵、隋唐的盛世雄风、宋朝的经济繁荣……串联出中国历史梗概。
编者选择重要的、著名的人物和事件,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虚构,不加铺叙和描写。
有人看了之后,回忆起这样的故事:
小时候在爷爷家这边玩耍,总是奶奶陪我跑上跑下。可是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却是不愿意让奶奶陪的,因为她不识字,只会讲些从奶奶的奶奶那里听来的吓人的故事。
我要爷爷陪。老爷子早年是个文化人,他会先替我掖掖被子,然后就慢条斯理地讲起那些我从没来听过的事情。
他说我们都是一个叫女娲娘娘的神仙捏的泥人儿变的,我不信,他就举今天打牌赢了他两块钱的李爷爷的例子,说“你看他那么黑!自然是泥巴做的。”“可是奶奶就很白!”我还是不信。“你奶奶以前也是黑的!”他固执地说。我说不想听这些神仙的,他就不再给我讲这些神仙的。又给我讲有个朝代叫秦,有个很厉害的人叫秦始皇;讲三国鼎立,最后却被司马家占了便宜;讲盛世长安,天下万邦来朝;讲清朝昏庸,被外国人欺凌下飘摇的山河。我说他们好可怜啊,爷爷说是,万幸后来又出了个毛主席……
就这样,我们度过了很多很多个夜晚……
我想爷爷是爱着这个国家的,如此才能如数家珍般予我一个孩子那般娓娓道来,我至今仍然记得他的眼神,柔和又慈祥,却有着信念的光芒,明天会好的,他总是这么说。
他顽固地爱着这个国家,他希望我也能够爱它。
爷爷让还是小孩子的我明白不能简单或者粗暴地去对待任何一件事,让我明白如何去尊重生命,明白往事的意义。让我长大以后更容易明白学习历史最大的现实意义,就是让人学会自爱,不盲从、不轻信,能独立思考问题。
关于学习历史对人的影响,我还找到了其他的例子。比如:在世人眼中,张爱玲是个多么自我的人,可是她也曾写过《中国的日夜》这样的文章:
又一次我到小菜场去,已经是冬天了。太阳煌煌的,然而空气里有一种清湿的气味,如同晾在竹竿上成阵的衣裳。
……
我想起在一个唱本上看到的开篇:“谯楼初鼓定天下……隐隐谯楼二鼓敲……谯qiáo楼三鼓更凄凉……”第一句口气很大,我非常喜欢那壮丽的景象,汉唐一路传下来的中国,万家灯火,在更鼓声中渐渐静了下来。
我拿着个网袋,里面瓶瓶罐罐,两只洋瓷盖碗里的豆腐与甜面酱都不能够让它倾侧,一大棵黄芽菜又得侧着点,不给它压碎了底下的鸡蛋,扶着挽着,吃力得很。冬天的阳光虽然微弱,正当午时,而且我路走得多,晒得久了,日光像个黄蜂在头上嗡嗡转,营营扰扰的,竟使人痒刺刺地出了汗。我真快乐我是走在中国的太阳底下。我也喜欢觉得手与脚都年青有气力的。而这一切都是连在一起的,不知为什么。快乐的时候,无线电的声音,街上的颜色,仿佛我也都有份;即使忧愁沉淀下去也是中国的泥沙。总之,到底是中国。回家来,来不及地把菜蔬往厨房里一堆,就坐到书桌前。我从来没有这么快的写出东西来过,所以简直心惊胆战。涂改之后成为这样——
中国的日夜
走在我自己的国土。
乱纷纷都是自己人,
补了又补,连了又连的,
补钉的彩云的人民。
我的人民,
我的青春,
我真高兴晒着太阳去买回来沉重累赘的一日三餐。
谯楼初鼓定天下,
安民心,
嘈嘈的烦冤的人声下沉。
沉到底。
中国,到底。
这是个不一样的张爱玲,她极富激情与热情地展现着普通百姓的生活的乐趣。我突然想到如果一个人毕生都乐于探索已知和未知的世界,那他一定是个有趣和快乐的人。
很多很多年以后,我也会戴着老花镜给新一代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讲述我们的国家的过往,我们的民族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