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近刷完《奇葩大会》,这个节目,相当于《奇葩说》的海选。
主持人是何炅,马东成为评委,高晓松还在,蔡康永一开口,还是温润如玉,滴水不漏。
《奇葩说》是辩论形式,《奇葩大会》主要是演讲模式。它一方面挑选辩手,另一方面,也是给有故事的人提供一个讲述平台。
制片人说,“所有背景奇葩的,身份奇葩的,做的事情奇葩的,或者是思想和观点奇葩的人,都可以来讲述。”
“奇葩”的定义,被放大到最广。
2,
于是来了好多人,包括商界大佬李开复、知名学者李银河、京剧大家王佩瑜。
王佩瑜是余派传人,“小-孟小冬”,一顾盼,一抬手,全是气质。她最近出镜频繁,《朗读者》也有她。她说,要不遗余力,宣传京剧之美。
李银河更不用说,性学专家,曾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在中国,她是个勇敢的女人。
除了串场的“大人物”,其他演讲人,有独角兽公司女总裁、设计师、音乐人、专栏作者、网络直播者、女团成员、曾经历霸凌的19岁男学生、大学教授、网络推手……人物各式各样,挺热闹,奇葩挺全。
有个出场就唱rap的,唱得挺投入,虽然弹幕里有人说,“我怎么听出了东北大碴子味”。
他讲话,语出惊人,“我根本不需要知道歌词什么意思,我就是想让外国人看看,咱中国人也能唱你们的rap”。
一语未了,老奇葩范湉湉怒了,鱼跃而起,“你根本不懂什么叫Hip-hop,blablab”
Rap男昂头回应:“大姐,你眼珠子快掉出来了”。
一个认为rap没啥,一个认为很有啥,价值观不同,怎么办?
到底是蔡康永,他以读书为例,温柔总结,“我们可能要学着去除文化的核心化……就像现在一些畅销书,其实很多是没有灵魂的,但它一些漂亮字句,仍让人觉得赏心悦目,这也是存在的一种”。
他说:“这个小朋友想做个很好的表演者,也挺好的。”
然后,就没有投他的票……
3,
那么什么样子的人,才堪称“奇葩”?
奇装异服?口出不逊?为所欲为?目中无人?
蛇精男刘梓晨,应该是一个大“奇葩”。
他出现在《奇葩大会》,主要目的在于澄清,因为他认为自己不该被网友嘲讽,他的原话是,“我还只是个孩子”。
在他之后,正好有另一个女孩,讲述自己20岁游历印度的奇特经历,还有与男友闪婚闪离的爱情故事。
听起来,她也挺“奇葩”。但这才是货真价实,冲动又傻气的青春呀,她在经历,在体验。但刘梓晨,活在网络P图带来的虚拟幻想中,高晓松说,“这甚至都不是一条路”,刘梓晨本人,只是个“模糊的存在”。
无论怎样,不要做模糊的空心人。
但接下来一位北大毕业的姑娘,胡晓,她绝不模糊,且经历精彩,口才不错,为什么没被留下?
据她说,去过25个国家,工作也够炫。她一上场,就强调自己“三观超正”,不喜欢“文化垃圾”。上节目,是因为“她们这样的人都能上,我想我也能啊……我要做个连《人民日报》都转发的正能量网红。”
话都没错。
感觉她整个人,都带着“弘扬正气”的强烈使命感,她认为《奇葩说》,也是正能量,但正如马东所说,《奇葩说》的选手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至少不认为自己是唯一的正能量,恰恰这样,这个节目,才传递了一种正向价值:思考、个性、包容、多元。
“你的话我大部分是认可的,但有两个地儿我不认可,第一是你在界定什么是三观正,第二是你在界定文化垃圾。
我觉得这两个界定如果出自一个主观的角度,就有一种优越感,而在我看来这是危险的。”
为什么危险?
也许是因为优越感常常站在高处,站久了,容易头晕掉下来,摔得很痛吧。
4,
生命是平等的,生活方式同样平等。
我想这就是《奇葩说》没有敲锣打鼓地喊,但实际传达出的理念。
它不藐视任何人,它欢迎个性,欢迎表达,欢迎“三观不正”,欢迎碰撞交锋。它拒绝的,是虚荣、倨傲、俯视、成见、自大。
我喜欢《奇葩说》的大杂烩和火药味。
因为一个有活力的社会,就应该是个性十足,又包容万象的样子。有一首诗,说的是:“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花。”
我们的社会,常常是一群羊,告诫一只羊:
你“必须……否则……”
你“不能……不要……”
你应该“出任……迎娶……,走上人生巅峰。”——哦,对羊来说,是羊巅峰。
但是,如果这只羊不想得“羊癫疯”呢?如果它只想做一只奇葩的、看花的、晒太阳的羊呢?《奇葩说》告诉你,可以,这世界有无数品种的羊,就是没有唯一正确的羊。
而有趣的是,太多实例证明,恰恰是那只不一样的羊,坚持做自己,反而容易脱颖而出,成为领头羊。
也许,这就是“信奇葩说,得羊癫疯”的赠品吧,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