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
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
简单翻译下:耕种是需要耗费力气、吃苦耐劳的事,而民众愿意去做,是因为通过耕种可以获得富足。
战之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
简单翻译下:打仗是非常危险、性命攸关的事,而民众愿意去做,是因为通过作战可以获得显贵。
今修文学,习言谈,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则人孰不为也?
简单翻译下:如今只要修文章学术,练习精妙言谈,而不需要耕种的辛苦就可以获得富足的实惠,不需冒打仗的危险就可以得到尊贵的官爵,那么有谁不愿意这样干呢?
【谈心得】
鼓励农耕、奖励军功一直是法家思想倍为推崇的强国策略,韩非在本节再次论述了这一观点。民众可以通过农耕获得更多的财富,改善了自身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为国家的强大贡献了力量。
找仗立功也是一样,虽然是非常危险、性命攸关的事,但是如果能立下军功,就可以获得钱财奖赏得同时,还能收获尊贵的名誉和官爵,使得整个家族荣光,直接提升了社会层级地位。
在这样的制度下,从人的本性角度看,天下的民众没有人不喜欢耕战之策的,这是在封建制度下,底层民众为数不多的跨阶层上升通道,费些力气、冒些风险也是值得的。
然而这么好的制度,如今却被破坏了,“今修文学,习言谈,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修文学,习言谈”就能富贵起来,那还有谁愿意耕战呢?
韩非多次驳斥的“儒生、游侠”等五蠹人员,还有那些所谓的“修文学、习言谈”的智言,他们通过虚妄的言谈获得富贵,必定会挤压想要通过耕战之策获得富贵的民众的空间,结果就是立国之本的奖励耕战之策被荒废,国家陷入兵弱国乱之中。
因为“趋利避害”是人性的根本选择,耕战者难以获利,还要费力冒险,“则人孰不为也?”那还有谁愿意去耕战呢?没有了耕战,社会物资就会逐渐枯竭,军事力量就会迅速衰落,整个国家就会陷入混乱。
先贤圣人们对此看的很清楚,这是人性使然,人是社会的主体,君主的之治国策略应该以民为本,从广大民众的角度出发,制定奖励实干的制度,才能实现国富兵强,建立和谐盛世。
回望历史,从原始丛林一路走来的人类,就是靠着实干精神,才战胜了万般艰难险阻走到今天,实干兴邦的思想已经深入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直到现代社会,实干兴业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石策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