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并不是否定所有参加IT培训机构出来的学员,也不是否定IT培训机构。仅站在一个小企业的角度去阐述,我们为什么不面试不招聘培训机构出来的学员。
![](https://img.haomeiwen.com/i5442159/c7afbd3722d7d1fe.jpg)
先自简单介绍下我自己,我也算一个创业者,我也算是玩技术的出身,另外在2013年的时候,也曾参加过IT培训机构的JAVA就业班(学了一个月不到我就弃学溜了)。我的公司是在2014年4月成立的,是一家软件公司,现在团队规模约50人,IT技术人员占了60%以上。
在这三年间,我们对IT培训机构的学员(好累,以下简称“学员”吧)的招聘态度是:从“不抗拒”到“较反感”,再到现在的“绝不招”。我们前前后后试用过差不多四五个学员,面试过的就更多了,包括一些在简历上没有写明参加过培训的人,这些尝试都100%以失败告终。所以这种态度的转变,也是源于我们尝试经验总结,而非道听途说的。
如果是为了高薪好就业而去学
CSDN上常年都会有类似这样的广告标语:“大家在忙找工作,学完Web前端却在挑工作”、“120天成就高薪IT人才,零基础带薪培训”、“入职月薪10k起步”等。大家不妨随便百度一下,也可以看到很多IT培训的广告标语。这些十分诱惑的标题,似乎在告诉从事其他行业的白领赶紧投奔IT产业这个大金矿,但现实并不是广告的那么美好。
我2013年参加IT培训机构的时候,同期学员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大家来自各行各业,有的甚至以前都很少使用电脑,大家基本是奔着“高薪好就业而来”。虽然这个理由也无可厚非,但我总觉得,要把一个事情做好,除了利益驱动,还需要真正的兴趣,特别是做IT技术的,技术更新快,需要持续学习、终身学习。
如果仅仅是为了高薪好就业,甚至把IT培训视作一次性的学习投入,学成之后就可以享受高薪职业。如果带着这种价值观去转行,十有八九都是急功近利、又不擅长学习沉淀的人。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工业工程专业,机电类的),前阵子来问我,说想要转行IT,问我去培训机构靠不靠谱。我没有正面回答他靠不靠谱,而是问他想转行的原因靠不靠谱。我建议不妨先自己网上学习,如果是能对IT技术产生兴趣甚至觉得有点天赋,那绝对可以去学习一下, 如果只是为了拿高薪,最好还要三思 。
如果是为了逃避而去学
有些转行去培训的学员,说难听点就是原来从事行业里的Loser。可能只是因为干不好原来的工作,想找个轻松点高薪点的工作而已。这个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一个好的技术人员,本身必须是优秀的。对于培训机构来说,也许真的能在几个月时间里给你培训足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但很难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
计算机知识面窄
IT培训机构一般课程设置是围绕某种编程或应用技术,然后会稍微教授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但绝不像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些课程那样,会比较系统的教授如算法、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课程。而学员一般都是转行或者学习较差的大学生,这些学员本身的计算机知识面都相对比较窄浅。
计算机知识面其实有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技术人员的成长天花板,也许大学的时候学习算法、数据结构的时候觉得打瞌睡,觉得不实用。但起码到了能深刻理解这些知识的时候,你能知道这些知识的存在和意义。计算机知识面广,对技术的成长更有利,不至于只做代码搬运工。
不自知,不谦卑
可能由于某些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不恰当的宣讲,我发现不少学员对自己的技术有谜一样的自信。一问三不知,仍然能保持“我技术很叼,我懒得跟你说。”的嘴脸。学海无涯,IT技术更是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的,没有谦卑的空杯心态还是不行的。
培训机构所教授的,也只是一些入行所需的基础技能。如果学员还没开始就已经故步自封了,那怎能期望他们未来能有更好的进步?
要价普遍偏高
由于培训机构竞争,售前为了成功招收学员做出的各种承诺与打包票,再加上过度包装一些“成功案例”,这些都会大大提高学员的就业薪资期望值。因此,学员普遍会提出相对能力偏高的薪资要求。
其实作为用人单位来说,不招聘IT培训机构的学员,就像设置学历门槛一样,只是概率问题。为了降低用人风险,只好一竿子打翻。
如果您是IT培训机构工作者或学员,看了本文觉得不舒服,我愿意诚挚道歉。最后,如果有写得不对的地方,欢迎评论指出。
网友评论
写在前面:我下面的所有概率都非出自严谨的统计结果,而是根据个人对科班和培训机构的了解而定义的概率,具有一定主观性。但是抛开开率看问题都是耍流氓,尽管主观认定的概率不一定准确,却防止走极端。
第1点适用于过半的科班出身,取10%对编程感兴趣(被学历修正),对这个行业感兴趣的,大部分会在高考志愿中填入计算机专业(然而也有的后来不感兴趣了),少部分会在大学时转入、双修计算机专业。剩下的,就是临近毕业或已经工作后,才有的动机或兴趣,大部分进了培训机构,少部分自学。我们取培训班中的感兴趣概率为5%(不准确)。
2.逃避原来行业,我不想使用“逃避”这个主管因素太强的词,更换为“离开原来的行业”。不能说这个不好,至少像评论区中所言,也是一种背水一战的勇气(培训机构贷款机制),如果你考虑了未就业而背负贷款的后果,相信会劝退一部分想重新开始的人。此条降低了兴趣概率,却体现出了“背水一战的勇气。但由于兴趣率已经算入第一条,所以这条将作为“背水一战的勇气”这个很牵强的理由计入计算结果。取培训机构中有95%的人离开了原来的行业,其中有50%的人拥有“背水一战的勇气”。
3.计算机基础知识不行。借用评论区一句话,科班出身的大部分都不行。但是抛开开率看问题都是耍流氓,尽管主观认定的概率不一定准确,却防止走极端。我相信计算机基础这一块培训机构出来的,有99%都要中枪。科班出身的10%有兴趣的,加上成绩排名前20%的,考虑到不完全交集,取25%(可能被学历所修正)。所以,这一点上,基本上培训机构的完败。这会导致90%的培训机构学员和65%的科班成员后续乏力(为什么都降低了10%,这是我定的甩锅修正,先别骂我,万一你是这10%呢,反正结果不会用这条数据)。
4. 培训出来的大多自视甚高。主观性质太严重,并不十分适合作为职业素养的评判标准之一。姑且置之。
5. 要价高。这一点十分认同题主的观点。<b>听说</b>培训机构100人班里总有20来个划水的(加粗:听说),除开划水的5%(还有15%没找到工作)和10%有自知、不自信、诚实的培训生,85%的培训生估计要价都高于75%应届生(25%成绩排名,取众数,受学历修正)。
但是我想加一点的就是:
6.培训机构计算机基础弱,但是应用强。<b>听说</b>培训机构100人班里总有20来个划水的(加粗:听说),其他的都是在认真学的,而培训机构教授的课程中,90%都是应用领域的,这导致80%培训学员要比75%应届生在入职前一年的产出大。
最后,是给这个应届vs培训的职业素质评测模型加权的时候了,第一点,兴趣权重为2.5/10,第二点,“背水一战的勇气”为0.5/10(给题主面子),第三点,计算机基础、知识面权重为3/10,第四点,不计入加权。第五点权重为2/10,第六点(see laugh see laugh),权重为2/10,随便算算:
对于培训生,有:
5%因为兴趣,50%拥有“背水一战的勇气”,1%的人拥有不错的计算机基础,15%要价不高,80%产出大(前一年)。
则:十分制均分:2.5*5%+0.5*50%+3*1%+2*15%+2*80%=2.305分。
对于应届生,有:
10%的人有兴趣,0%的人拥有“背水一战的勇气”(在此模型中,因为未转行而无法证明“背水一战的勇气”的所有权并非表明显示生活中都是包子),25%的人拥有不错的计算机基础,75%的人要价不高,25%的产出大(前一年)。
则:十分制均分:2.5*10%+3*25%+2*75%+2*25%=3.00分。
按照题主提供的标准(加上我自己加的一个标准),应届培训生和应届科班生的均分分别为2.3分和3分,假设所有人的分数都服从正太分布,设定6分为合格分数,则培训班合格率为X1%,科班合格率为X2%,差值为:X2-X1,来,我们一起放开想象想一想,是不是很大了?(X2-X1的具体值,emmm,我高数都忘掉了。)
注:
本模型没有将:1.科班出身但经过培训的人,2.自学的人,3.半路考入、转入计算机专业的人纳入科班生、培训生范畴,请放下你们的菜刀。
本人非科班,非培训,是一名初中看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高中接触Java,大学全部忘光光的机械转行自学人士,看过黑马培训班的视频,正在找工作。如果有大佬决定收留小的,我的QQ是1169513418,如果想修改模型的变量或修改相关概率,请另开一回复。如果想指出我的不专业之处,嗯,你说的很对,我不是数学专业的。
推荐下,源码圈 300 胖友的书单整理:http://t.cn/R0Uflld
襄
其实写网络小说也挺挣钱的,我有个亲戚就干这个,月入2万以上
嚓,真的吗?我这个码农曾经还想去写小说呢,我高考语文140,觉得自己有一点点文学天赋
不好意思、没想到说这么多也就没注意格式,如楼主说的、我正在培训之中,周边的人很多就是为了高薪来的、我来的初衷还真不是为了高薪,起码在我看来一个月10k根本就不算高、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干这行的人都有一颗技术的心、
最后想问下、如果楼主遇到我这样的人、招不招呢……
力,任何一个coder成长为一个programer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可能有些人对于博主的观点认识错误!不可否认 学校的很多科班出身的人大学都在玩,啥都不会,然后呢 培训的学员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这些学生(也是高手,但大多数是这样)
博主真正要表达的是:天外有天,厉害的人多了去了,比我们强的人大有人在,但是 仅仅针对 能力差不多或比某些培训的强的人,却拿着比你高出甚至3倍的工资,而你几乎被社会淘汰的份。。(培训机构 诚实的人排除在外)
如果社会能够公平竞争,公司对面试者要求合理,面试者对公司坦诚对待,不管学历地位,那么都能双赢,都互相欺骗,谁从中获利。
不针对任何人,只针对那些欺骗别人,皮包公司,打着公司名义招聘学员培训,包装简历的培训机构,你们早晚都会搞死自己的....
令我欣喜的是,在数学专业课程上,也会有计算机课程,在那时我就对计IT兴趣越来越浓厚.
那时,感觉老师说的都很新奇,在自己空余时间就会抱一本大书在那看.有时看到别人介绍一些人在网络IT上纵横驰骋的时候,自己就会幻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向他们一样,所以我就更努力的看了.
当时看的书特别厚,什么宝典啊,什么C语言圣经啊.但是烦恼也来了,书太厚,看着看着就兴趣减弱了.我想可能是我对计算机没有最忠诚的热爱吧.所以,我就想办法弥补,因为这么多书真的好难一点点看下去.过了一段时间,"IT培训机构"这个词眼就进入我的眼帘,我就在网上查了一些相关的资料,看到了里面的老师和氛围,我就义无反顾的去了.虽然挺贵的,但是我感觉为知识付费没什么不好的.进来之后,与我想的也差不多,老师很负责,同学也很努力.学习氛围不错,说实话比我那个大学学习氛围好,而且我那个大学也是全国排12左右的.感觉自己来的挺值的.
达者为师,只要别人比你懂得多,你就要悉心向别人学习.不管在什么时候.而培训班的老师就是可以学习的.一个人在成长的路上,要把很多事情当做你成功的助力,培训只不过是另外一种学习方法罢了,在我看来读大学跟培训一样,只是学习的一种路径,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是方法不同.都是一种助力.
而你们设置不招培训班人员的门槛,只不过是没有识别人才的眼光,被一些滥竽充数的人害的苦了,怕了而已,而不会从自身找突破口,怎么就不去想你们没有发现人才的眼光,只知道来逃避?不知道如何去锻炼发现人才的眼光?
我了解过许多公司,它们口口声声说需要人才,需要对某一行业感兴趣的人,但是有的公司连最基本的企业文化都没有,它们如何来招纳贤才?它们又凭什么来吸引人才?公司挑选人才,但是人才又何尝不是在挑选着公司.他们也需要成功.
读过你的文章,就感觉到你被某种枷锁给束缚着.或许你现在有点成功了,但是你眼光还是狭隘,锁着自己,没有跳出来的那种强烈的欲望.也许你可以尝试着做一些放开心灵的一些东西,要学会看透事物的本质.
写了这些,我也没有反驳你的意思,因为这是我的理念.
同时,也承认0基础,从培训机构出来的,也有个别厉害的,但从概率上来说,绝大部分都不行。基础太差,碰到逻辑多几圈的问题,就分析不了了。
毫无危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