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悦心产品汇@IT·互联网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教育行业产品经理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产品背后的人性

教育行业产品经理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产品背后的人性

作者: 1526335ce5f0 | 来源:发表于2017-11-04 02:03 被阅读386次

    最近一段时间,豫章书院体罚网瘾青少年的新闻甚嚣尘上,青少年的教育的问题又一次备受瞩目。其实这不是第一次因机构用非法手段“帮”青少年戒网瘾,而引起人们追问教育问题。每次发生,每次追问,然后还会发生,如此周而复始。

    站在社会,教育,和父母的立场,我们多么希望这样的问题不要再发生。可是如果站在商业,或者更狭隘一点的产品经理的立场上,希望所有的产品经理都思考一下这背后的人性问题,是否会对我们的产品思路有启发。

    以下是我的一点点想法,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我进入教育产品领域的时间并不太长,但做产品最底层的逻辑是相通的,那就是思考产品背后所体现的人性为何物。

    内容付费近一年来很火,其满足的是人们的求知欲和缓解因社会发展迅速所带来的焦虑感;

    新闻资讯类产品是从基层出发,满足人的参与感和多世界的探索欲;

    娱乐类产品则是基于人的社会属性,或是满足了人的社交属性,或是满足个体的存在感。

    教育领域满足了人的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很容易,求知欲、责任心、上进心、虚荣心......似乎所有的心理都沾点边儿。但是如果有不同的目的,那就要进行区别对待了,所以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在具象的、现实的框架中去解读。

    很多事情并不能用单纯的好坏去评判,但是我们可以采用这样一组分类:积极和消极。我们应不以最大的恶意来对人,却不能不以最大的恶念来想人和事,就像产品经理总是考虑异常情况一样,这应该是产品经理的职业病。以下的一些解读也是从一些消极的心理所做的。

    就用非法手段“帮”孩子戒网瘾这一事件来说,显然它所呈现的某些特点是消极的。我们先分析一下送孩子去采用消极方法“帮”孩子戒网瘾机构这一类父母身上所体现的心理特点。

    首先是父母的认知心理。在这点上父母体现出三个普遍存在的认知缺失

    1、所有的错都归咎于孩子身上。这类父母到哪都会带着一个问题:孩子怎么就变成这样子了,小时候多好的一个孩子,怎么就成这样了?怎么就不学好呢?将孩子现在的行为与过去所受到的影响割裂开来。

    2、盲目相信钱能解决一切问题。甚至我自己有一段时间都深信要是我的父母有钱,说不定我就能比现在好的多。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

    3、盲目相信权威。以前是专家,现在叫大V(本质上来讲我也想成为大V)。相信没错,错就错在盲目二字上。据新闻采访说,有些家长接到机构的电话,被三言两语一说就深信不疑。

    其次是负责任的心理。可怜天下父母心,在中国这样一个自古“家国天下”理念深种的社会,对下一代的培养,几乎是每一个做父母的完全不用考虑投入产出比的事情。即使父母做出再大的牺牲,只要孩子能够平平安安,甚至有所成就,那就在所不惜,父母愿意把钱花在孩子身上。所以在教育孩子这个事情上,几乎所有父母都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害怕给不了孩子最好的以后会后悔,这也变相的导致了父母以上三点认知缺失问题。

    再次自我安慰的心理。带着为孩子负责人的心,再加上“给不到孩子最好的以后会后悔”的心理作祟导致的认知缺失,一旦孩子出现问题,而家长又束手无策,就会向外界求援。我们总是听到父母这样一句话,“只要孩子能怎么怎么样,我就是砸锅卖铁都心甘情愿”,所以当他们抓到一根稻草的时候,就会感到极大的自我满足感,“终于有解决办法了”。大把的花钱把孩子往这些机构一推,自己省事落得轻松不说,可能还有些得意,“你看,我为孩子花了大把的钱,找了最好的机构(自认为)来教育他,孩子以后肯定会感谢我的。”

    以上就是我带着消极的心理所做的一些解读,如果有失偏颇,那就是我认知的缺失,欢迎指出,我愿意更正。以上的这些消极分析,会对我们下面采取积极心理去解析如果做教育产品带来一些思考。

    前文我们说了三个方面的心理:认知缺失,责任心和自我安慰心理。正是由于这三个方面的影响,所以类似用非法手段“帮”孩子戒网瘾这样的机构层出不穷。那拥有好的内容,又正规的教育产品如何在这方面下功夫呢?

    责任心和自我安慰心理就不用多说了,在这里着重说一下提高或者降低父母的认知。

    我所服务的公司就是从提高父母的认知这点为切入点进行发力的。公司有一个理念是:教育好孩子,先从教育好家长开始。要做到“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采取在线讲座的形式,在内容上下功夫,从性格习惯养成、兴趣爱好培养、人际交往等6个模块着力,形成一整套的家庭教育解决方案,助力家长完成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

    而某家教育领先机构在这方面也有采取措施,不过是另一种形式:先抑后扬,就是降低父母的认知。当家长前去咨询的时候,说孩子平时考75分,能不能再提高。他们会跟你说75分太勉强了,基础还是有些薄弱,要不你们先去其他机构补补基础吧。这样一下就把自己抬高了:其他机构只能补基础课,这个机构是能提高分的。父母当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不好,就会再问能不能在这补。他们就看似勉强的接受,还说只能试试看。这其实是降低家长的预期的一种方式。等孩子在这把分数提高到80、85的时候,家长自己就是真心的认可。而其他机构全都对他们说能提高到90/95,即使哪怕真的提高到了,也只是达到预期。如果只到85,反而是在家长预期之下的,这样的心理体验就不能令家长满足,时间长了可能反而产生不满。

    以上三个心理中,教育产品能发力的其实只有认知能力这一块,其实还有其他的心理可以进行发挥。在这里我们用男生找女朋友来做比喻。因为男生找女朋友,和教育产品找用户的行为在某种逻辑上是有契合度的。

    男生在找女朋友的时候,肯定是想找一个适合自己的。那怎样才知道合不合适呢?

    你可以去找相亲机构帮忙。但是因为相亲机构的某些行为,导致该行业让人们对其产生了不信任的心理,所以大多数认为相亲机构可能不靠谱。那就只能从靠谱的开始了。

    一是家里人介绍,二就是朋友介绍。因为大多数年轻人在家的机会比较少,相对而言朋友介绍就比较多。于是你就要看哪个朋友,或者朋友的女朋友,周围的女生比较多。这样你就可以跟他套近乎,让他在聚会上带着你,你认识女生的机会就会大大提高。

    认识女生的机会多了,当你认可了某个女生的时候,这样的聚会就更要多多参加。跟这个女生接触的多了,双方就会就产生一定的信任。女生也会多注意你,那她也会想知道你适不适合她,但是又不能直接问你。于是她就会向你的朋友咨询,你朋友肯定帮你呀,会帮你说好话,也会提供给你们更多的接触机会。等她对你有一定的了解了,也认可你了,她就会直接做你女朋友吗?图样图森破,她可能会创造你和她亲近的人,比如家人、朋友,接触的机会,看看他们会怎样评价你。如果评价不错,那你们成为男女朋友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了。

    用了这么大的篇幅来讲女生找女朋友的问题,其实是想例证教育产品找用户的行为。

    教育产品的手中是学生,哪的学生多?当然是学校。如果能够切入学校的圈子,那你接触学生,接触家长的机会就多,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教育机构都到学校宣传的原因,简单吗?当然简单,但是这其实也是教育精准用户目标的体现,只不过由于学生这一群体过于集中,目标太明显,所以显得简单。

    找到学校了,那就有了接触学生的机会。但是学生分很多呀,幼儿、初小、高中、大学、出国留学,这时候你要再精准一下目标用户,确定了之后就要更多的接触精准目标,接触的多了自然就会有一定的信任度。

    这时候学生也会对你多一些关注度,你就要提供给他更多接触你的机会,怎么提供机会?当然是听你的课啦。可是现在一般的课程大多都在1000左右,直接购买不太可能,折中的方法就是给他提供一些优惠课程,这也是绝大多数机构都设置“一元课”的原因。

    听课后感觉也很不错,那他就会购课了吗?大多数不会,因为购买力不在学生这,而是家长。他就会让家长去接触你。如果家长也感觉挺好,符合他的要求,购课也就不成问题了。

    基于教育产品大多数都是使用者(学生)和购买者(家长)相分离的情况,多数机构就会从使用者和购买者双方发力,进而促成购买。

    那我们盘点一下这其中的要点:

    首先是接触机会,对应到产品上就是需要增加品牌曝光度

    其次是信任度,对应到产品就是运营策略,要显示你的专业度

    再次是提供进入机会,对应到产品就是优惠课程,“一元课”等等;

    最后是口碑,“从众心理”也是需要进行诱导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奶茶店会招人假排队的原因。

    因为使用者和购买者相分离,作为购买者的家长又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比较大,那么产品运营时就要聚集一群人去营造一个好口碑,这就形成了“圈子”。

    一旦形成“圈子”,口碑就会进行裂变式的传播,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以上就是基于我对教育产品背后的心理,或者说人性的解读,所进行的思考,再次提出以供参考。这样复盘以后,与我的思维也是一种提升,记录下来,督促自己继续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行业产品经理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产品背后的人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itf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