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作为一本传世的佳作,流传千古,记载的人物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汉朝武帝,是人们了解汉朝以前历史的绝佳史书。开篇是五帝本纪,这一章就是描写夏朝以前,在百姓中口口相传的三皇五帝。
这一个本纪有这五位主角:黄帝、颛顼、喾、尧、舜。
故事先从黄帝开始,黄帝是“少典”的儿子,至于这个少典到底是何方人呢?据说少典是当时一个诸侯国的名字,历史上有一些典故说,少典娶了娇氏女,生下了黄帝和炎帝,但司马迁并没有采用这个说法。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着只要是历史名人就有的气质和才能,如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殉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此段为原文)。当时神农氏已经衰败了,各诸侯国之间斗来斗去,以蚩尤之害为甚,中原一片生灵涂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轩辕扛起了安良除暴大旗,开始禽杀蚩尤,修德振兵(凝固军心),治五气(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艺五种(各种经济作物),教猛兽(就是教猛兽打仗),抚万民(安抚万民),最终成功击杀了各种灾害,各路诸侯内心敬佩且主动归附,此刻起四方安宁。后又继续教化万物,推行国策,连鸟兽虫草山水材物都被他所教化,皆有德行。由此土德甚瑞,故号黄帝。
帝颛顼和他上一届领导一样(黄帝,也就是他爷爷),圣德显著,他名高阳,腹有谋略,通达聪慧,非常善于教化民风,以天象区分四时耕种(种菜有技巧),祭祀四方山川河流莫不竭诚。之后则有帝喾,生而聪慧,传说其出生就会自报姓名了(这么好读的名字居然写的那么复杂—喾【kù】),帝喾也是非常聪明智慧,他上顺天义,下知民急,明察秋毫,修身养德而使天下皆诚服。
尧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帝王,可以说他是禅让皇位的鼻祖。尧仁德爱民,以四方天象正四季,定三百六十六日记年、闰月正四时。水患发生时,避不肖之亲近,而举仁德之庶民。帝尧也是帝舜的伯乐,识人用人的典范,为考察舜能否担当帝位,赐二女为妻以察其内,使九男共处以观其外,又放诸山林审其智勇,最后年近九十的尧帝终于放心把江山托付给了舜,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主动禅让皇位给其他德才之人的帝王。
五帝中的帝舜以孝慈出名。舜出身凄凉,生母早亡,父亲再娶,生下弟弟,于是他成了这个家的多余,多余到家人甚至想方设法要杀害他。传说舜上去修房顶,父亲和弟弟在下面纵火烧他,没死;下地修井,父亲和弟弟在上面填土埋他,还是没死;后来还差点被弟弟霸占了自己的妻儿;生命中每有小错即遭大罪……纵然命运这般多舛,亲人待舜如此不公不爱,舜待父母兄弟依然孝慈,因此庶人出身的舜终于声明愈起,为远近百姓推崇,并最终走入帝王尧的视线。后来在尧多方位的考察下,发现舜仁德慈爱愈坚,教帝王的女儿人妻之道,以致二女不敢骄奢,与九男共处而能互相增益,耕历山而人皆让畔,渔雷泽而人皆让居,简直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经历多年,最终尧知舜的德行足以掌管天下了,就安心让位给了舜,成就了历史上一段尧舜传奇。舜举贤选侫,建官制、修礼乐、定九州、抚蛮夷,自此天下太平了、百姓安居了。当然,舜的另一个历史功勋,乃是推举夏禹,一如当年尧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虽然太史公司马迁也认为五帝的故事众说纷纭,真真假假,难以确认。但我认为,三皇五帝故事的真假细节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就像二十四孝的故事一样。重要的是这些先圣门的传说一直口口相传,绵延不绝,给了后来的历代君王治理天下提供了一个标准,树立了他们心中的楷模。那是一段令人们所神往的一个时代,寄托了人们对贤明盛世的向往与追求。那一个个上古文明的火种,在时代的飓风中愈燃愈烈,而这鲜红的火苗从未停止舔舐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