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和一位领导(单位另一个部门的老大,年龄五十岁左右)坐一起吃饭,听到了他对招聘用人的态度,作者身在某央企单位。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听到了三个年轻人的小故事,挺有意思。
第一个,小A,工作刚刚满5年,评了工程师,领导不无惋惜地说,这小A刚刚被他“培养”出来,可以干点事情了的时候,但是觉得在这儿太累了,于是走了。领导的逻辑是这样的:这人要走,但是我不爽,因为我刚好把他“培养”了出来,可以好好“用”了。
我分析一下:培养这件事情,一般情况下我不信是领导干的。我在这里工作了四年,所谓的导师制是个很鸡肋的东西,因为大部分导师不知道如何教,或者因为忙,没时间也没耐心教,所以这里的培养无非就是正常的工作上的进步。可能这位领导那里的情况不一样,他真的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培养”年轻人,如果你真的“培养了”出来,我想这人会很感谢你,至于是否要走,真的和所谓的“培养”没有关系。
在我看来,培养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读那么多年书,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是培养出来的吗?一个愿意学习的学生,成绩真的会差到没底吗,真的是送去各种培养和补课也无法提升自己的成绩吗?显然这两种情况几乎都不由外界的“培养”决定,而是在于自身的学习意识和能力。我不信一个在工作中天天混日子的,或者所做的工作重复低质量没创新的人,能够真正的被“培养”出来。
培养只是领导埋怨的借口,也可以成为年轻人不学习的借口。
第二位,小B,他是一个准备来这里应聘的年轻人,但是有些犹豫,还在考虑。领导有点不高兴,哼,还瞧不上我们这儿吗,你现在想来我还不愿意了呢!理由是,你现在都这么犹豫,以后肯定三心二意,别又像上一个培养了好久结果跑了。再次看出领导脑回路清奇:犹豫=三心二意,三心二意=肯定会跑,而且和上一个一样。
我想这里面有些什么不太对:
1 犹豫≠三心二意,犹豫是因为换工作和找新工作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犹豫是天性,就像你谈恋爱一样,总不能随便找个人谈吧,选择也是有成本的。若是你想明白一些,找工作和谈恋爱本质上又都是投资活动,所以犹豫是为了做足功课,不然投资失败只能自己负责。
2 三心二意的人就会跑,这可能是最没有道理的了,因为他把因果关系搞反了。我不相信有人找一份工作是为了来兼职的,而不想在一份工作中有所发展。但是为什么会有离职会有跳槽呢,而且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中是多么地普遍。
我想可能就是因为不匹配,不适合。因素有很多:待遇,环境,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和希望,个人能力等等。一个人动了辞职念头的根本原因,肯定是他不满意所做的这份工作了,没有别的原因。而他的不满意,是由于他三心二意造成的吗,是由于他吃着碗里想着锅里造成的吗?肯定不是,“三心二意”是选择结果,是动了辞职念头后的应对策略。
3 又像上一个人跑了,我只能说这领导咋也不反思一下自己,难道他自己就没错吗?满满的傲慢与偏见。别人能力更强,想去好的平台,想追求更好的生活,您有什么看不惯的?企业不过是利益的共同体,员工提供企业换来收入和成长还有其他心理体验,企业提供员工来获得利润和收益,本质上只是合作关系好吧。
在这里面,领导提到了一点,他喜欢安安心心来这里工作的人,就画设计图就行了,别多想。两方面看这个观点,作为领导,肯定喜欢安心工作,任劳任怨的员工,顺利完成工作的同时,也没什么幺蛾子,就像老黄牛一样最好;但是若是我是领导,我可能并不会只要这样的人,这种人只能占一定的比例,不然一个企业岂不是没有活力了?
另一方面,如何才能安安心心呢?找个老实人,性格上比较软弱的人吗?给人安全感的不应该是单位和工作本身吗,不然谁有那么强的长期的“苦中作乐”的精神呢?所以领导又搞错了一点,安心工作是结果,不是原因。安心工作是因为我的薪水有保障,工作能力提升有保障,有发展前景等等,而不是因为自己可以任劳任怨不要钱,所以就安心,这不缺心眼吗?
第三位年轻人,小C,领导很满意。此人从某高校基建处过来,平时没事干,帮别人画图打野,还考了注册,发现自己喜欢画图,于是就过来了。我也觉得这样的人也是很厉害的,可以找到自己的目标并付诸行动。
领导很开心,感觉像捡到宝贝了一样,然而这样的人跟他有关吗?是他培养的吗?如果不是,那他凭什么高兴,又凭什么因为第一个人的离开而感到愤然呢?这不双重标准吗?
再进一步,如果小C哪一天想通了,发现我们单位其实没有什么好的发展前景,或者整个画图界也就这样了,我想像这样有执行力,有目标的人,可能分分钟就走了。
所以在我看来,有时候领导喜欢什么样的人,跟这个人的真实情况没什么关系。某些情况下的招聘用人,可能还是靠主观判断,而大部分年轻人和老领导在价值观上的不同,又会导致对于很多问题的看法不一致。倒不是关乎谁对谁错,只是记录一下,其实一切不过都是选择,自己的路始终还是得自己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