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被“趣店”上市的一系列新闻强势刷屏。
先是创投圈的一片赞誉声。趣店成立仅三年,便成功登陆纽交所。上市第二天,市值达到115亿美元,是目前在美市值最高的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创始人罗敏,成了资产百亿的超级富豪。
图片来自于网络接着是反转的开始。趣店业务模式中的阴暗面,包括存在诱导式借钱、高利贷、以不合理甚至违法的方式催债、实际利率远高于国家标准等问题,引发了诸多质疑。
面对这一系列质疑,罗敏选择以“回应一切”的公开问答的方式,澄清公众的疑虑。
结果相当戏剧化,罗敏看似坦诚的回应,却像是在一颗小火花上倾倒的一大桶油。虎嗅上一篇文章是这样概括的:“罗敏对负面新闻的回应,比负面新闻的负面影响大多了。”
罗敏关于“是否会催债”的回应是这样的:
“凡是过期不还的,我们这里就是坏账,我们的坏账,一律不会催促他们来还钱。电话都不会给他们打。你不还钱,就算了,当作福利送你了。就这样。”
广大网友们纷纷感慨,活雷锋终于出现了,困难群众们终于被关怀了。
与此同时,趣店股价大跌20%,濒临跌破发行价。
那些原本不关心趣店财富奇迹的人,都被罗敏这番话给吸引了过来,对这位活雷锋的好奇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2-
趣店公布的财务数据,让人瞠目结舌。
1)趣店从2014年起每年的收入分别为:2410万、2.35亿、14.43亿。今年年上半年达到了18.33亿,比上年同期增长394%。
2)利润方面,前两年的数据为:-4077万、-2.3亿,2016年扭亏,盈利5.77亿,今年上半年净利润9.74亿,比去年同期增长近7倍。超过了很多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3)根据以上,可算出2016年和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分别为40%和53%。
这样的增长速度,完全是商业奇迹;这样的净利润率,完全是印钞机啊!
奇迹的背后是什么?
先看利率。罗敏说,趣店的年化利率从0到36%。实际上,趣店在2016年的交易中,有60%的业务年化收费率超过36%,这部分营收占总营收的21%。
36%的利率,什么概念?银行的贷款利率,不到5%。
再看客单量。2017年上半年贷款总额382亿元人民币,交易4050万笔。可算出,平均每笔贷款交易额为943元。(数据来自于趣店IPO路演PPT)
就是这些每笔贷款连一千元都不到的小单子,竟然堆出了半年10亿的巨额净利润!
什么样的人会贷这样的小额贷款?巨额利润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趣店战略规划中的目标客群,是3.7亿年轻人。这些人的用户画像,包括三线以下城市人群、二线以上城市进城务工人员、毕业两年内的学生,和在校大学生等等。
这个庞大的用户群体,有几个特点:
一是没有太高的经济收入。据趣店的统计,主要用户的月收入低于5千。与收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有着强烈的消费意愿,常会有冲动消费的欲望。
受收入的限制,这些用户往往无法申请银行的信用卡,即使能申请到,额度也很低。收入水平和消费欲望之间的错位,正如十九大上习主席强调的那样: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于是,他们不得不求助于其它的弱化风控的借贷渠道,比如趣店的现金贷。
二是缺乏基本的财商。比如1000元的贷款,一个月后需要还1030,对于没有财务基本知识的人来说,他们会觉得,才交30块钱,只是3%而已,利息并不高嘛。实际上,这笔贷款的年利率高达36%,是银行贷款利率的7倍多,简直跟抢钱没什么区别。
图片来自于网络由于还款周期短,超高利率的现金贷模式会罩上“利息不高”的面具,缺乏财商的目标客群,很容易被忽悠。
三是自控力不强。现金贷的普遍特点是,申请方式简单,放款速度快。只要下载个app,点击几个按钮,十分钟不到,自己的银行卡里就多了一笔钱。
这种快速的来钱方式,会带来一种错觉:钱来的很容易。想买一个新手机,想吃一顿大餐,想买一件新衣服,差了点钱,都不是问题,几分钟就能搞定。
一旦尝过超前消费的甜头,人们会厌倦等待。连等待快递的几天时间都会让人焦虑,又怎么可能有耐心花一个月的时间等待下个月的生活费呢?现金贷的模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让人内心的贪欲肆意狂奔。
-3-
总结来说,趣店玩的是互联网次级贷款,以小额的高利息借贷为主业,主要面向消费水平超出消费能力的低收入客群。
罗敏之所以敢说出“你不还钱,就算了,当作福利送你了”这样的话,是基于坏账率仅有0.5%的前提。
坏账率0.5%是什么概念呢?举个例子,2016年,招行信用卡的不良率为1.4%,民生银行为2.5%。
天知道趣店这么低的坏账率,是通过多么神奇的风控系统,或是多么先进的“催债”系统实现的。
图片来自于网络从逻辑上来看,0.5%的坏账率有明显的问题。用反证法,假设0.5%成立,那么趣店没有必要将利率定得高到36%这条监管红线之上。将利率降低至20%甚至更低,在极低的坏账率和互联网金融的低渠道成本支持下,仍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不仅可以减轻高利率面临的道德谴责,也可以进一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何乐而不为呢?
最可能的解释是,趣店的实际坏账率很高,不得不通过高利率带来的暴利,覆盖坏账带来的损失和风险。
坏账的坑,不得不由暴利来填。这个坑之大,仅靠高利率还填不满,趣店还会通过服务费、滞纳金、逾期费等,再捋一轮羊毛。这带有利滚利性质的利息结算模式,整体利率之高,唯有一款经典产品可与之比肩——高利贷。
如果坏账率真如趣店所宣称的那么低,趣店为何需要走上高利贷这条吃人不吐骨头的嗜血之路呢?
PingWest品玩创始人骆轶航是这么评论的:“我最讨厌的就是那种明目张胆把你当傻逼,跟你说瞎话,还理所应当认为你就该相信的人和公司。”
至此,趣店模式背后的逻辑大致清楚了:
正经的老实人,在给不正经的老赖填坑,撑起了趣店半年10亿净利润的金山。
最穷的人,在付着最高的利息,创造了趣店百亿美金市值的奇迹。
-4-
一种常见的说法:这些钱虽然脏,但如果我不赚的话,别人也会赚啊,那凭什么我就不能赚呢?
这就好比是说:卖假货的人多着呢,我不卖,别人也会卖,那我干嘛要傻乎乎地卖真货呢?
或者是:现在是知识付费的年代了,人傻钱多,你不来赚,就被别人赚光了,你又何必端着呢?
同样的逻辑,趣店感到很委屈:现金贷现在这么巨大的市场,别人都是这样赚钱的,为什么我就被骂得这么惨呢?
图片来自于网络当然要骂。骂不骂,是基于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不对的事情,即使有千万个其他人都在做,也不能洗白你这样做的原罪。
看到别人吃了人血馒头没事,还管饱,自己就想也来几个充饥,这是认为,作恶后可以得到利益,而不必付出代价。
我不认为存在着这样的侥幸。在佛教看来,每个人所造的恶业,都会得到相应的恶果。
善有乐报,恶有苦报,因果轮回,终归有报。
大乘佛教的目标,是普度众生。但不论是佛陀还是菩萨,普度众生的方式,不是把在轮回中受苦的人直接送往极乐世界,而是告诉人们,轮回之苦,来自于贪嗔痴。只有通过修行,了解自己的贪嗔痴,对治自己的贪嗔痴,才可能靠着自己的力量得到解脱。
自以为“聪明”地发现了赚钱之道的趣店们,其实和诸佛菩萨一样,也看到了人心中的贪嗔痴,但他们接下来做的,不仅不告诫人们控制贪嗔痴,反而引导并利用人心中的贪嗔痴,以满足自己的贪欲。人心中的贪欲、瞋心和痴念不断放大,趣店们的财富水涨船高,与之形影相随的,是趣店们自身贪欲的无限膨胀,和恶业不断的增长广大。
当趣店的借款人们遭受着连绵不绝的催债轰炸,和身边的亲友被骚扰威胁时,他们无力承担利滚利的巨额利息,无计可施,如堕无间地狱。
《地藏经》上说:“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以此连绵,求出无期。”
始作俑者呢?
通过操作简单的借款模式、看似不高的利率水平、欺骗性的低坏账率,引诱低收入群体进行超前消费,在最穷的人身上赚大笔的钱……造下这般恶业者,有可能独善其身吗?
-5-
之前看到有人问一位网红作者:“想要更多人产生共鸣,可以写价值观不对,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内容吗?”
那位作者回答:“可以。”
不少在自媒体行业打拼的作者们都有着类似的想法。只要自己能成功,说一些违心的话,误导甚至欺骗一些读者,有什么关系?
商场也是同样,许多企业在发展的起始阶段,或多或少,都有着各种原罪。
我并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卫道士,也理解某些原罪的无奈。但在我看来,原罪也是该有底线的。诸如故意坑人、恶意害人之类,不是可以拿“原罪”二字当遮羞布的,也不是事后可以靠所谓的成功来洗白的。
有评论说,资本市场的成功,把趣店所遭受的一切质疑都盖过了。在巨大的财富成功面前,道德谴责显得软弱无力。
对我来说,这样的成功,不稀罕。
财富是巨大的,但每一张钞票上,都沾染着斑斑血迹。这样的钱,堆在枕头底下,能睡得安稳吗?
前几周写过一篇关于义务论和结果论的文章。对今天的这个主题,我选择坚定地站在义务论这一边。再大的成功,也不值得以突破道德底线作为代价。
人之所以为人,有所为,更有所不为。
文 | 乐之读 | 简书签约作者
关于转载问题:请统一简信联系我的经纪人圆十二
网友评论
鸿渐于陆刻简书,
天火同人乐之读。
无缚无脱业因果,
过客能饮一杯无?
时间证明一切
执行力的参考来源
针对性
有效性
操作性
说得好不代表说得对
说得对不代表说得准
与商人谈道德
同武者讲道理
和妓女论忠诚
请别忘记
宋辞艺术再妖娆
敌不过蒙古的刀
因为
有一首歌叫做对牛弹琴
执直之智
与君共勉
诡辩
是思想世界里最邪恶的毒品
1、所运营业务和产品的目的和针对人群;
2、受众人群的接受程度;
3、盈亏平衡点的把握及风控意识;
4、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项目周期及市场前瞻;
5、相关政策解读与理解,市场干预的预警机制;
6、犯不犯法,灰色边缘和模糊地带没问题,转向机制参考上一条。
满足上面6条即可。市场是市场,道德是道德,市场不受道德体系制约,只有供求双方的你情我愿。社会就是这么的残酷与不公,不管你认不认同,事实就是这样。
我也同意你很多观点,比如人家吃带血的馒头能饱,难道我们也要跟着吃?这种做法显然不行。
可是,更多时候我们看待一件事,更应该多维度分析,客观对待。特别是,你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之时。
“10个人申请,一个人通过”,你这数据哪里来的?风控成本多少,数据在哪里?
这世间果报不爽,缺德的生意,终归是要遭报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