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与友人小酌,闲聊中得知,小城的西市场即将拆迁了,听闻此消息,内心起了些许的微澜。这条昔日的小街,从当初的辉煌到今天的落寞,可以这样说,她见证了小城改革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十几年随着小城规模的扩张,商业街区的变化,这条昔日曾经媲美汉正街的小商品市场,终于也算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将会华丽转身了,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小城的改革开放明显标志应该说就是从农村集市的自由贸易开始的。从最初的锯盆子锔碗锯大缸式的肩挑叫卖的货郎,到后来的农村物资交流大会,处处彰显着改革的色彩。小城西市场的建立恐怕也是与此有很大关联的吧!
八十年代初期,记得每年的中秋节后,秋收结束冬小麦也已播种完毕,小城的物资交流大会也就开始了。小城的集市最初是在一中校门前的南北公路两旁来。赶会期间,种目繁多的物资充斥在大街两旁,各种彩棚也是鳞次栉比,服装、鞋袜、杈把锨镢更是谁不胜数,耍猴的、变戏法的、杂耍的,给钱就可以观看。来自外省的戏班子、草台子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精神极度匮乏的人们,早早的走进这些个戏班子,观看他们心目中的《小姑子贤》、《王小赶脚》,当然了巾帼英雄穆桂英更是必不可少的剧目。花上一毛钱、买上一包瓜子,就可以在这些剧场里从早上一直观看到天黑,恨不能把这个戏班子的所有剧目都看完。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花上两毛钱,到条件好点的小城大礼堂去观看正规剧团的演出。我也曾多次光顾过这些戏班子,咱山东的吕剧艺术家郎咸芬也曾多次在物资交流大会期间,在小城礼堂里演出过很多经典剧目,至今李二嫂改嫁的唱词俺还能哼唱几句,当然了李岱江的“马大宝喝醉了酒,忙把家还,只觉得的天也转来那个地也转。”才是俺的最喜欢。说起赶农村物资交流大会,我还是情由初衷的。一是挤进这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仔细倾听一下她们的乡村俚语,二是也可以品尝一下那些来自乡下的美食美味。说到美食其实也就是包子,赶会期间,我几乎尝遍了所有包子铺的包子。曾多次向同学们炫耀过,某某家的包子就是好吃。可惜的是这样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很多年不去赶这样的大集了。即使见到叫好的羊肉灌汤包,吃着也找不到从前的味道了。
八十年代的中后期,小城的集贸市场迁到学校的西边,紧邻学校的南北一条道也就是一里地的样子,修起了沿街的商铺,成为了小城繁华的小商品市场。回忆那时的西市场一条街,不自觉的就让我想起了时下省城的芙蓉街。虽然她不是美食一条街,但做包子的、开小吃部的也有十几家。在街中央的一胡姓人家开的《德馨园》饭馆,天天爆满,做的黄焖鸡块也曾名动小城。
现在的西市场早已不能和过去同日而语了,狭窄的街区,老旧的铺面,很多商铺也早已是关张歇业了,客少人稀,留下的是历史的沧桑。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小城的西市场见证着小商品和舌尖文化的变迁,成为回望历史的一个窗口,在这里有着小城市民的几多记忆,映射出一座城市与时代相伴前行的脚步。
2018年12月23日 老姜不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