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磨难

作者: 一鸣情感 | 来源:发表于2019-06-14 00:28 被阅读5次

原生家庭是我们抹不开的话题,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那么,童年磨难有哪些呢,我们又该如何化解呢?

一、 家庭“遗传”的磨难

伴随着家庭伦理剧《都挺好》的热播,“原生家庭”这个词被广泛热议,观众纷纷表示,从苏家三兄妹的身上能捕捉到自己的影子。

苏明哲是家里的希望之星,童年被过度保护,只负责学习,衣食住行都被苏母打包安排。即使留学费用不足,苏母也没有浇灭明哲的愿望,砸锅卖房,助推明哲登上荣誉殿堂。

苏明成是家里的活跃分子,从小被过度溺爱,靠一张嘴抢占了苏母大多数的关注,直到婚后仍然将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应当,属于精神上没有断奶的妈宝男。

苏明玉是家里的空气人物,资源被两位哥哥悉数霸占,留给自己的所剩无几。十八岁和家里断绝经济往来,集叛逆、独立、坚强于一身。

三人之中,明玉的遭遇,最让人心疼。在爹不疼娘不爱的氛围中长大,条件反射用层层盔甲将自己包裹,想用一切方法与家庭划清界限,但她最后发现一个惊人的现实,她竟然在某一方面像极了她心里最讨厌的母亲。

苏大强欲和保姆结婚未果,上演跳河闹剧之后,在派出所里不依不饶,明玉气急败坏,脱口而出:苏大强,你就是个窝囊废!语气语调,神情神色,与苏母相似,意识到这点的明玉,陷入痛苦之中。

极力想摆脱的魔咒,却在无形中刻入自己的血肉。

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于家庭,而且,这种磨难可以遗传。

从小被酗酒父亲毒打的孩子,长大后也容易进入醉酒状态,将仇恨投射到妻儿身上。暴力的遗传,在一些家族延续着。

二、 四种常见的家庭磨难

除了遗传,家庭磨难常出现四种分离。相信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遭遇过。

第一种分离:否定自然。

其中最为代表的,是性教育的缺失。

台湾作家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面写到:思琪用面包涂奶油的口气对妈妈说,我们家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

妈妈用诡异的眼光看着她,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思琪一时间明白了,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还以为没有开学。

林奕含13岁的时候,被辅导班老师性侵,妈妈回答,女生不发骚,老师怎么会找她。妈妈的反应,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抑郁十三年,林奕含用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每个孩子都好奇“我是从哪里来的”,但不是每个父母都会大方告诉孩子真相。遮遮掩掩,支支吾吾,欲言又止,从而错过了第一次性教育的机会。

第二种分离:否定自我。

父母一心想“塑造”孩子,却无视他的兴趣爱好和自主意愿。

前一段时间,网络上出现一位特殊的“网红”,沈巍,他衣衫褴褛,但又能侃侃而谈,饱读诗书、口出金句,一时间,爆红网络。

反观他的人生,发现真正毁了他生活的,是他的父亲。沈巍热爱读书,嗜书如命,但父亲限制他看书,而且要求他选择审计专业,按部就班进入审计局工作。

但这样的选择,成了他一生的遗憾。与单位、社会格格不入的沈巍,只能通过捡垃圾流浪这种方式来摆脱世俗的束缚,进行继续读书的梦想。

只是,这样的代价太大,也并非他所愿“如果不是父亲的要求,我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多少家长,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妈妈喜欢文学,你不能研究物理;爸爸梦想当律师,你怎么可以对生命科学感兴趣?

愿望接力,接到的责任和压力,会成为孩子一生的痛。

第三种分离:否定生命。

孩子最害怕妈妈说的一句话是:我不要你了,你走吧。这是大人常用的“胁迫”语,是发泄气愤的出口,但对于孩子来说,是生存受到威胁,是巨大的恐惧。

伊宝有次惹爸爸生气,直接被拎出家门关在外面“不要你了,出去吧”。任伊宝哭闹拍门,爸爸坚持了数分钟才开了门。

从此以后,伊宝就很黏人,唯恐自己被遗弃,几年之后,也依然记得当时被拎出去的时候光着脚。“地面很冷”,在她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你怎么这么没用”,“我真后悔把你生出来”,被这种话磨耳朵的孩子会觉得被嫌弃,被讨厌,是因为自己没有价值,从而变得自卑、自暴自弃。

我们只是想矫正孩子的行为,却没有看到这种做法带来的巨大伤害。

第四种分离:否定领导力。

父母定义好孩子的标准之一,就是乖巧懂事。最好要求什么就立刻执行,而没有不满、反抗等负面情绪。

蔡康永说过:如果希望孩子时刻听话,为什么不干脆养一个鸡蛋算了。这种,把别人当作自己王国里面的摆设,并不是可取的做法。

三、重做自己的父母

如果身上有了原生家庭的烙印,该如何化解呢?

很多人会选择逃避。就如《欢乐颂》里面的樊胜美一样,有个吸血的哥哥和重男轻女的妈妈,樊胜美被当作活生生的“提款机”。

但脆弱并没有对外展现出来,她用假装的坚强做掩饰,把自己包装成了强大内心的御姐。

直到真相被揭露,樊胜美痛彻心扉地哭喊,所有人知道:原来她心里这么苦,原来这种苦并不会随着演戏的生活而化解。

我们要记住的是:原生家庭发生过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处理;我们从家庭中得到了什么教训和经验,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它们,才是关键所在。

如果童年磨难太重,那么不妨试试这个治疗方法:重做自己的父母。扮演自己的父母,与“内心的小孩”沟通,从而化解伤害。

首先,告诉“内心的小孩”,面对这样的家庭,我们理解他的境遇,接受他的选择。不要再斥责他无能,没有和糟糕的父母进行反抗。

还要告诉他,我们要直面伤害,如果封闭且否定它的存在,痛苦还是会经常把我们拉回儿时的心态去看待世界。

其次,要坚定灵活的指导“内心的小孩”,告诉他“是”或者“不”。把正确的观念灌输给他,让他像个健康的孩子一样成长。

最后,学会原谅。被伤害严重的孩子,长大后“内心的小孩”会做出毁灭性行为,可能是自虐或者虐待他人,这时候要宽恕和理解。

当然,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学会分清爱与恨。很多施暴的父母以“虐待就是爱”来混淆孩子的逻辑,这种情况下,就要先学会恨,明白“施暴的父母并不爱自己”。

《小偷家族》讲述了饱受亲生父母虐待的女孩有里,在一个寒冷的冬夜被穷困的柴田家发现,带了回去。有里的亲生妈妈,在打过有里之后,会给她买漂亮裙子,会告诉她,妈妈对她很好很爱她。

所以有里很抗拒穿新衣服,她怕挨打,但是面对哥哥的询问,她又会说:妈妈对我很好。

直到有里和“妈妈”信代洗澡,两人同时发现了各自胳膊上的伤疤,是由熨斗烫出来的。然后信代抱着有里告诉她,真正爱你的人是不会伤害你的,她只会这样抱着你。

小小年纪的有里才懂得了什么是爱,也渐渐融入了这个充满欢乐、无忧无虑的大家庭。

学会恨,有时候比懂得爱更重要。只有接受自己的恨,才有和解的一天。

-【结语】-

今天,我们了解了原生家庭的几种磨难,以及通过“重做自己的父母”这种方法来化解伤疤。接受糟糕的父母,从成长中学到经验和教训,并利用好它们,才是最重要的。

痛苦,是我们不愿意面对,但又躲不开的情绪。明天,我们就来讨论下痛苦这种感受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解决之道是什么。

-【今日话题】-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小时候爸爸妈妈打过你吗?说过“再也不要你”之类的话吗?你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生家庭的磨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oty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