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152482/f14ada6221378151.jpg)
老皮:《枕边书》系列41—50
41.说远方,其实只是为了苟且。毕竟,每个人总需要一些伪装的诗意来掩饰某种不堪的生活。或许,我这样说有些残酷。但我相信,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故事,诗意就是怀揣着的秘密,自由而开阔。诗人是文字的魔法师,看似简单的排列组合,却有很多人们不易发现的深意。
42.在烈日与暴雨中沐浴花儿。花的世界,其实就像女人的战场,姿色是恒久的资本。
43.不得不说,这世道每个人都是虚伪的,都想生活得体面一些。有的人,每天都装着很忙的样子,让人感觉,如果不忙就显不出事业的成功。而我更擅长于假装清闲,能够拥有清闲的“慢生活”,谁还敢说我一无所有。
44.人其实无须太多的正能量,战斗机一样的状态会有更大的损耗。有时候我情愿自己过着一种在别人看来有些懒散,甚至是颓废的生活,但我的身心却是愉悦的。如此而已。
45.对爱的体验,对生命的体验,对人生的体验,诗人通常是通过细小的事物、景物来完成的。诗歌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认知和发现。有关诗歌的词语,存放于自然山水中。新诗就是新思想,继承了传统,也改变着传统。有些文字,一旦太过于严谨,情怀常会被一扫而空。
46.看书到痴迷,我们也就从这个喧嚣的世界抽身而出,完全被书中的世界所吸引。在我看来,读书即是在和一些美好的灵魂对话,偶尔会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共鸣,那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滋味,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47.时光匆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很多风景离我远去,很多人也离我远去。唯一不曾离开我的,是书。可是我又不得不承认自己老了,连读书都喜欢“原汁原味”。 如今已经很少有人愿意捧着一本书阅读,大都是通过手机或电脑来阅读电子书。这当然无可厚非,进入新世纪之后,我也已经迫使自己习惯了网络阅读和电脑写作。但我对纸质书的留恋依然如故,那种纸张的质感、油墨的清香和翻动书页的悠闲,恐怕是电子书所无法替代的。
48.文学始终关乎人的灵魂。
49.读于小冬油画作品《转经道之红》。这是一幅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的铜牌奖作品,红色主调占据了很大空间,作品主体由红色的墙面和僧人的红袈裟组成。静态的画面,述说的是动态的西藏。去过西藏的人都知道,在那里,转经即是一道永远看不完的风景。于小冬的油画作品其实很简练,在他的作品中,色彩承担了意境的拓展和升华,隐约看出作者向世人渐次展现的心路历程。依我理解,红色是生命的颜色,是血液的颜色,画面中出现的角色,除了几个年轻僧人,都是老者,是走在生命边缘的一些人。作者的意图,是通过作品传达对生命的尊重。红色也是西藏色彩的主色,勾勒梦想,释放生命的能量。静止的画面涌动着远古的呼唤,深邃,使人遐想。读着该画,让我感觉再次回到拉萨,那时,我正在大昭寺广场上流连,席地坐在墙根下享受着西藏的阳光。
50.无端想起《道德经》里的一句话:“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由此可见,尘世间的一切烦恼痛苦都来自对物欲的贪求,唯静心才能致良知,以良知行事才能不贪、不嗔、不痴。而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当文化一一沉淀为集体人格,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但民族的灵魂,有时却未必都是正面的。因此,发展文化的最终目标,是要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中国古代儒家宣扬“仁者爱人”,即是把爱和善良看成是最高德行和最后原则。
2019.7.29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52482/51ad0d3bfa6de8e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