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正能量大讲堂》简·评&论感悟生命
淡极始知花更艳II略论白描手法运用

淡极始知花更艳II略论白描手法运用

作者: 捧个大瓜 | 来源:发表于2022-01-05 20:30 被阅读0次

    近期,看鲁迅的小说竟然上了瘾!这使我有些吃惊:上高中时,见到先生的文章,头大如斗,最是害怕,为何到简书来了以后,竟然重温先生的文章,这样痴迷起来?

    尤其是小说,没有多少离奇的情节,但是,刻画的每一个人物,无不栩栩如生立在眼前。而且,先生在叙述行文中的不乏幽默,让我看到了先生的另一面。

    惭愧!当初记得上《狂人日记》课时,老是打瞌睡,后来让老师批得狗血喷头。至今还记得语文老师那愤怒的吼叫:这么好的文章你孰视无睹,竟然打呼噜睡大觉?逼得自己哭丧着脸诉苦:老师,我是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哇。

    这也难怪。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富含深刻的思想内容,具有宏大的社会意义,非我等毛头小子所能理解和体会得着的。苦学先生的文章,只不过是迫于考试的压力,而囫囵吞枣,而穷于应付罢了。

    而今重温先生的作品,竟有醍醐灌顶之功效,特别是学着写一些文章之后,再翻先生文章,不知不觉顺利读下去,这让我万分惊喜。索性弄了一套全集,空闲时间阅读,竟致于废寝忘食。

    我想,要弄懂先生的文章,不经社会的历练,是品不出其中的甘美的。而不亲手进行写文,亦感受不到先生高超的写作技巧。有些朋友一谈起鲁迅都是“民族魂”“脊梁”等等大加赞美。

    其实,更多的是人云亦云,真正读出先生作品滋味的,恐怕不是太多。打个比方说,先生的“民族魂”和“脊梁”精神体现在何处?又是通过何种手法体现出来的?他是如何把手中的笔变成“匕首”的?

    要知道,这不是骂大街吵架,而是一种艺术作品的创作。先生自己也说过“辱骂和恐吓不是战斗”,而是勤奋耕耘,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先生作品中的艺术手法,现在读来让人感奋,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是将白描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非常值得认真研读。

    白描原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后来引用到文学创作中,就成了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是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手法,而鲁迅先生的作品,特别是小说中,大量进行了借鉴,并加以灵活运用。

    如《故乡》的开头: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眼底,而且字里行间,显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没有形容词,没有华丽的词藻,简短叙述,就让人身临其境。

    《社戏》夜行船中对两岸景物的描写更是一幅恬静的山水画: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而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线,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人家的船篷。

    白描手法就是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上面对山的描绘: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形容得非常形象,朴实而精准。还有,在远处观望庄上的舞台: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很是贴切实际,因为其远,台上的人物所以才“红红绿绿”。

    而对人物的刻画,白描三言两语就能依风景或环境,间接揭示出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

    《孔乙己》中的描写:

    (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而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去时却又一种外貌:

    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上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前次描写,还显出孔乙己是个穿长衫的人,而后一次描写,则是一个残废的乞丐了,前后对比境况更糟,让人不禁对他的生存担忧起来,并对其产生强烈的同情心,发出深深的感慨。

    白描不追求字面效果的色彩多变,热闹非常。它类似写意画,重在挖掘展现一些深层的内在的东西。将一些作者想重点突出的东西,更加凸显出来。

    在《药》中,开头简短几句,就将秋天的黎明时分勾勒出来:“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在太阳还没有升起来,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此句中,就是“秋天”、“月亮”、“太阳”、“乌蓝的天”、“夜游的东西 ”的罗列,尽管如此,一幅黎明图画跃然纸上。

    就如马致远那首词一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篇是几项自然景观的罗列,但使人感受到强烈的孤寂和凄凉。

    在动作描写中,运用白描,可使人物内心情感表露的更准确、语言更凝练,更让人过目不忘。

    比如《药》中的华老栓起床准备去买人血馒头:“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华大妈的“掏半天”与华老栓的“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极传神的描摹出这对夫妻的性格:凡事谨小慎微,与开小茶馆的小市民身份非常相符。

    在华老栓准备交易人血馒头时的描写更是出神入化: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

    其中的“摸”、“抖抖”、“抢“、”扯“、”裹“、”塞“、”抓“、”捏一捏“等动词的挑选,都是很朴实的,但用在这里却是那样浑然天成,恰当精准,而又形象生动,将老栓的胆怯与”那黑的人“的蛮横霸道,充分展现出来,让人心惊而过目不忘。

    总之,如果说,以前读鲁迅是懵懂看热闹的话,那么,现在就是看门道了。除了汲取深刻的思想内容以外,其高超的白描艺术手法不得不让人击节赞佩。

    综合先生的若干小说的特点,白描手法的运用可用以下几点概括之: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不求细致,只求传神;不尚华丽,务求朴实。真的是”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淡极始知花更艳II略论白描手法运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oyk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