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前面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狄更斯《双城记》
我读《双城记》时,把狄更斯上面这段话反复细读了许多遍,这位英国作家好像读过《道德经》似的,一连串的对比排比,揭示了大一统天下里的种种对立和种种转化。
这让我更加喜爱解读《道德经》了。从一个侧面说明:老子不仅是中国的圣人,更是全世界的先贤。他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灯塔,照亮人们前进的路。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直译: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如此,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知道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如此,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
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如此,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朴素纯真的东西分而散之制作成器物,有道的人一 一将其为我所用,则为百官之长,从而达到完整统一的天下大治。
我的解读:
1.
把狄更斯那段话提炼一下,就可看出,这位英国作家,实际上也是在深悟人生的大道,他也是通过强烈的比对,来揭示蕴含人类社会中的真理。最好与最坏,智慧与愚蠢,光明与黑暗,希望与失望,应有尽有与一无所有,天堂之路与地狱之门。这是他高度概恬的几对对立的概念。
如果把狄更斯的话与本章结合起来读,就更有意思了。老子摆出的是:雄与雌,白与黑,荣与辱。弄通这三对关系,就可复归三德:婴儿德,无极德和素朴德。合称为九品三德。这是正向为之,因此,接近于大道。
但如果反向行之,就很悲剧了。不仅有狄更斯所罗列的一大串的最坏、愚蠢、失望,而且还会一无所有,最后走向地狱之门。
解读《道德经》其实并不难,只要把握两点,一是用辩证思维去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正反两方面。统观《道德经》全文,无不以一以贯之。
可以先正向推理,如果按照老子给出的大路往前走,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然后再反向预测,如果不按他说的话反其道而行之,又会出现何种结局。这样一来,模糊的东西就变得异常清晰起来。
其二用联想的思维解读。死磕文字,往往会望文生义,引起误读,产生歧义。古今中外,那些名人事例本身就蕴含着老子所说的大道。
因为”道“这个东西虽然不可捉摸,但是可以感知到的。如果加以细细揣摩,还是可以将其形象化,立体化,具体化的。
比如我今天将狄更斯与老子放在一块儿比对着解读,就将老子的艰涩多少搞明白了。
所以掌握这两点,《道德经》的解读就是读一遍,深刻理解一遍,到最后它就会成为自己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圣经“了。也可以这样说,把一部《道德经》研透,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的。
2.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简称为”三知三守“。这是本章的侧重点,也是我们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应当加以多加修为的。有些版本把本章的重点放在了”大制不割“上,有些太模糊了。
因为这最后的”大制不割“,历来争议很大,让人不明所以,左右不是。因此,干脆我就解读这”三知三守“,唯有这个,才对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现实的意义。
猛一看这”三知三守“,如果不深入理解的话,还以为老子在教人们装逼。其实是一种误解。
它的前提是,你首先是知,然后再是守。你嘛也不知,一味去瞎守,那就是个大傻子。所以,知是首要的。明知这样,反而那样,这就是智慧,这就是大道,这就是德。
知其雄,守其雌,所说的是真正的强者,明知自己有本事,但不炫耀,不显摆。明知自己厉害,却是异常谦虚,甘居下位,好像非常柔弱。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秦朝末年,张良在博浪沙谋杀秦始皇未果,便逃到下邳隐居。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的鞋掉到了桥下,就叫张良去帮捡起来。
张良心里就很气愤。这位张大公子以前是贵族公子哥儿,哪里受得了这个气,本想对这位倨傲的老家伙饱以拳脚,但看到他年老体衰,一副油尽灯残的模样,便忍气吞声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
谁知这老头竟把臭脚伸在张良面前,大咧咧让他把鞋子穿上。张良更加气愤了,真想破口大骂,但转念一想,鞋都捡上来了,哪在乎这一点?
于是强忍怒气默不作声把鞋给老头穿上。老头穿上鞋,凝神望了望张良,说了句”孺子可教也。“扬长而去。又经过几次考验,张良都是温良恭俭让,赢得了老头的首肯,便把毕生心血注释的著作《太公兵法》传授给他,使张良得以满腹韬略,帮助刘邦打下了天下。
张大公子为老头拾鞋、穿鞋,看上去很是窝囊,他身强力壮,完全可以将这个无礼的老家伙胖揍一顿,但却是知雄守雌,老老实实按照老人的要求去做,展现了他的自身品格的完善。
也可以这样说,在他以后追随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正是这桥下拾鞋穿鞋的故事,磨砺了他的意志,增长了智慧,最终成为汉初杰出的开国功臣,名垂史册。
事实上,司马迁也在《史记》中给张良画了一幅画像,说他状貌”似妇人“之相。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竟然有女人的柔弱,这真是“知其雄,守其雌”的千古第一智者。
鲁迅也说:“古之成大事者,必是北人南相,南人北相。”所谓北人,就是居于北方的孔武之人,俗称大汉。所谓南人,就是南方的纤秀之人,俗称小家碧玉。二者结合,堪称完美。还有的作家称赞道:“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这句话更是将“知其雄,守其雌”诠释得非常透彻明了。
知其白,守其黑,体现了另一种人生的智慧。我们在小时候,看电影时,往往用好人坏人标准来判断剧中人物。要么是坏蛋,要么是英雄。
但是,对于时好时坏的人物,往往拿不准,看不懂。我小时候一遇到这样处于灰色地带的人,就懵圈了。到了一定的年龄,才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非白即黑,还有许多处于白黑交错的色调。并不是非要把一些事情弄得是非分明的。
比如,一句俗语叫做“清官难断家务事”。听别家媳妇一把鼻涕一把泪数说自己的老公,但如果你要参乎过去共同与她一块声讨她老公,指不定她立刻就会对你破口大骂。晋朝陶渊明,又名陶潜。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以及自号五柳先生等一系列行为上,就可看出,他名字很有意思。“明”者,白也,“潜"者,就是黑。
他很清楚人世是怎么回事,但他就是”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有时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一副超然模样。在白黑间,”心远地自偏“,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还有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更是个疯子,常常独自驾着牛车,任牛东游西荡,走到没有路时,便失声痛哭再拐回来。更骇人的是他喜欢光着屁股在大街上跑,也就是裸奔。这完全是自黑啊。尽管如此,不影响他成为竹林七贤之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如果在人群中,你老是端着,装逼,一副高大上嘴脸,估计没几个人鸟你。适当的自黑,反而更有人脉。
明朝的海瑞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是一把烈火,逮谁烧谁。所以,当时的首辅高拱包括皇帝都不敢过于重用他,以致于海大人最后郁郁而终。所以,清朝的那个郑板桥后来说出了一句名言:难得糊涂。果然是一个达人。
成年人的世界就该如此。可以有婴孩般的纯真,但在行为上有郑板桥的智慧,才是人生大赢家。
知其荣,守其辱,这样的事例太多了。如韩信甘愿受胯下之辱,最后成了汉初开国功臣。范蠡功成身退,携西施远遁江湖做大富翁去了。曾国藩剿灭太平太国之后,裁撤湘军,逼自己弟弟曾国荃辞官回家养病等,都是知其荣,守其辱的典范。
还有三国时司马懿与诸葛亮战场上相持,他面对诸葛亮的咄咄逼人,就是不出城迎战。诸葛亮就让人送了一套女人的衣服给他,意思是说你老司胆小如妇人。
司马懿却笑嘻嘻把衣服穿起来,女人样扭捏着对使者说:”告诉你家丞相,这衣服太合身了,我喜欢得很,非常感谢他。“愣是让诸葛亮气得吐血,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
3.
所以,这”三知三守“的威力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统一于一个人的智慧体系之中。有道之人用它,可以成就自己也可以拯救苍生。不过伪君子、阴谋家用它,也能将自己的企图得以实现。
比如三国时的曹操,就将这”三知三守“运用得淋漓尽致,成就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声名。
这些人,都善于把”雄、白、荣”和“雌、黑、辱“加以充分利用,从来不偏颇某一方面,而是综合考虑,物尽其用。该雄时就雄,该雌就雌,该黑就黑,该白就白,不拘一格,辩证思考,统一在自己的筹算之中,所以能成就其波澜壮阔的一生。
正如《渔夫》中那个渔夫唱的那样: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其实,一言以蔽之,本章用一句话也可高度概恬:
在你不知道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它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的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在左右之中权衡最合适的人生大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