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上次我推送了一篇题为《匠人的世界里没有小事》的文章,介绍了日本3名令人敬佩的匠人。许多读者感动于他们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的执着,但也有人给我留言,提了一个说法,叫“日本的匠人,中国的商人”,这位读者解释说,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总是过于浮躁,除非有利所图,不然绝不愿意静下心来,做一名匠人。
真的是这样吗?
难道匠人精神是舶来品吗?当然不是。
从古至今,中国从不缺少匠人精神。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不谦虚地讲,中国匠人造就了一部匠品辉煌史!日本的匠人精神本就起源于中国。
自1840-1949年,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工业革命,而中国则经历了100多年的灰暗时代,暂时在工业制造的领域落后了半拍。很多国家的所谓匠人精神,也就是最近100多年的事儿。
今天的中国,不仅能在载人飞船、嫦娥探月飞行器、高铁、大飞机等尖端科技实现领先,中国企业如华为、联想、海尔、格力等等也在其领域内位于世界前沿。这些成就的取得,这些高品质的产品背后,同样是现代中国人专注走心、追求极致匠人精神的体现。
当然,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匠人精神没有全面的传承,尤其在规模化的工业制造冲击下,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手艺传承更加艰难。未来的中国,无论是质量强国战略下的精工制造,还是对传统匠艺的保护,都更加需要全面传承、发扬中国的匠人精神。
传承正在发生,比如,有一批中国的年轻手艺人就带来了满满的正能量。
故宫的文物修复者:
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
2016年1月,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9套首播,随后在网上爆红:网络点击量达到70万;豆瓣评分高达9.5,超过热播剧《琅琊榜》(《琅琊榜》是9.2)。
故宫里的这些文物修复者们让人眼前一亮。他们可能会用几年时间修复一件文物,他们能忍受并不高的工资只为做喜欢的事情,他们安静把事情做到极致、荣辱不惊的品质,让许多观众感叹。
其实,修复师是件苦活、细活、安静的活,也因为它的辛苦,它和传统手工艺一样,有着失传的隐忧。而这些80后、90后们,默默地加入了这个队伍,让修复工作得以传承,也为这些手艺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气息。
亓昊楠是其中一名年轻修复师, 35岁,10年前毕业于北方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他和师傅王津是中国仅有的两位专职宫廷钟表修复师。
亓昊楠说,毕业应聘时,他没有任何钟表修理经验。但来王津工作室参观后,就爱上了这份工作。
修复师屈峰的一段话,也许能描述亓昊楠心里的想法,他说:“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
“木头人”海弟:
即使是看不见的地方,也要做到表里如一
中国人对木材的偏执向来超过其它民族。而80后的木头雕刻艺术家海弟对木头的爱,却深入到木头内部的每一条纹路,每一个细胞。
海弟大学时候念的是化学专业,毕业后就去了进出口品检验实验室,专门检验各种食品。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木头检定,并深深爱上了木头。
海弟说,木头收购站的大叔们只根据木头的外表判断种类,而他通过显微镜拍摄木头的照片,探索着里面那个很神奇的世界。
海弟说,跟老师学东西,学到最后的是他的人格
榫卯,应该是最体现“里白”这个名字的,因为隐形的内榫卯结构根本从表面看不见,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切割和粘合,也可以做出相同的外观效果。但是,即使看不见,也要做到表里如一,这便是海弟学到的人格,也是他追求的东西。
李共标:
独自一人在杭州郊外打铁
李共标是龙门石窟人,曾经当过不少年的石匠,因为学画画的关系,来到了杭州。2011 年的时候,他把工作室搬到了杭州近郊的转塘,开始了自己的铁匠生活。
因为觉得现有的做铁方法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所以李共标选择了最传统的“铁打出”方法——用加热和捶打的反复过程,将铁材做成自己想要的器物形态。这种工艺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将铁片反复加热后捶打、延伸,更要求厚度均一。由于铁的延展性是所有金属中最低的,稍不小心就可能前功尽弃。
看上去脾气温和的李共标也会因为作品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着急,但他一直坚持这样磨人的手艺,只为做到最好,做到极致。
↓↓
这3名年轻手艺人,也许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艺人,也并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他们拥有匠人精神吗?我想是有的。
他们与传统手艺人一样,愿意沉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为名利,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他们有着宽阔的心胸和眼界,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通过不断的努力,以各自的方式,用心把小事做到极致,难道这些,不都是匠人精神的要义吗?
在喧哗浮躁的社会上安静做事、默默付出的你们,我想也是如此。
献给所有努力着的人们。
网友评论
我不是为了某组织喊空号,而是亲身体会,感同身受。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匠人精神属于马洛斯需求的最高一级,精神方面的需求。所以呢,饭都吃不饱的人是做不了科研人员或者工匠的。
衣食足而知荣辱,两千年前的管仲就知道了这个道理。
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是人们在丰衣足食,大病不愁的前提下才会有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这几十年,人们都是为了挣钱而奔波,哪来的时间与精力去发明创造。
只有在经济发展缓慢的发达经济体阶段才会有匠人出现。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慢慢进入到了这个阶段,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与匠人已经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各种重大的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将要在未来的中国被发明,发现。
科研需要的因素,人才,资金,政策,环境,中国都有,而且几乎都比别国多,赶超任何其他国家都只是时间问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