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去电影院看《大师兄》,看了个专场。
偌大的电影厅只有我一人观看,我所在区域的观众对甄子丹的新作显然不太感兴趣。
难道这部片子真如有些人说得那样:很杂乱吗?
看完之后,我的感觉是,不乱,而且从转型角度看,还算比较成功吧。
一个观众眼中的一介武夫,居然敢挑战教育这样的大民生话题,还是需要勇气的。从其揭露香港教育制度的角度看,也是一个挑战。这在香港回归前估计是不可想象的。
作为一名从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的特种兵,看过太多战争与生死,从地球西边游历到东边的偶尔顿悟中,陈侠(甄子丹饰演)选择回归自己的人生起点“德智学校”,去教导问题班级的问题学生。这本身是带有哲思味道的,也是一个人历经红尘磨练后对生命反思的结果和选择。就演员甄子丹而言,在他的影片中这种思考并非初次出现。2011年由陈可辛执导的《武侠》中,隐居小山村的江湖72煞二当家唐龙(在村中化名刘金喜),就透露出对“武”的思考和对回归平淡生活、远离江湖打打杀杀的向往。也许,那时,甄子丹就在转型了,而非这部7年后的作品。
言归正传,就电影而言,影片中一个专注力不足、一个只会打游戏的关家两兄弟、好勇斗狠的李伟聪、男人头王得男、印巴籍祖发五名学生,如何成为“问题学生”,以及“问题学生”如何回头是岸的过程是最大看点。(我以为如此)
看到,陈侠拿出侦察兵的功夫,实实在在地去五名问题学生家家访、沟通,甚至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出钱、打架,并从根子上解决了问题学生的问题根源时,我被感动了。
这不就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结果吗?
一个从外国退役的士兵,通过调查研究,都能对症下药,把“问题学生”从社会中拉回来,实现“人人可教、皆可成才”;教育系统如果也能如此,追根溯源,因材施教,何愁教学质量上不去呢?不仅如此,“问题学生”的减少,无论对当下还是未来社会的治安状况都会有很大贡献的。
我反复想,觉得陈侠与教育官员及系统之间可能只有一个差别——认真程度不同。我相信所有人都是希望孩子们可以茁壮成长的,对学子们都有着博大的爱,但认真程度却是有很大差别的。这种差别就反映在有没有去主动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主动积极地去解决它,以便“一个都不拉地”让每个孩子都接受教育、考上大学。
假如教育部门,不仅香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教育部门,还有内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育部门,能够在制定各项政策举措、划拨教育款项时,考虑到诸多类似“问题学生”的现实难题,能躬下身子,扎根群众,积极调查研究,直面各类现实问题,诸如时下的“问题学生”、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来华外国留学生领取高额财政补贴的超国民待遇问题、优质师资配置不充分不均衡等社会重大关切,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公平。这对教育部门的调查研究实不实、真不真、接不接地气以及是不是急群众之所急,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回顾上半年,通过电影艺术的渠道引发舆论关注、讨论并推动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比如,《我不是药神》因关注普通人的医药供给问题一炮走红,并与国家抗癌药“零关税”等政策信号产生了同频叠加效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药领域一些现实问题比如高价药、仿生药问题的解决。
《大师兄》关心的“问题学生”,虽未达到《我不是药神》的效果,却也令人耳目一新。班主任陈侠深入“问题学生”家庭,了解实情,对症下药,解决家庭内部矛盾,帮助学生处理影响学业的各类矛盾、心理冲突,堪称是一线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经典做法,值得参考、推广。
尽管有些评论认为陈侠的办法与教育现实不符,等等。但至少这种做法中“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值得教育部门乃至各行各业效仿的。
《大师兄》这部电影,不仅是甄子丹个人的转型制作,而且预示着国内电影人的转型。电影人包括资本方、导演和制片团队,终于不再追随模仿国际潮流,也不再局限于经典武侠、科技玄幻的路子,开始把目光转向社会这个大家日常生活的载体,关注一些与普通人、弱势群体相关的现实问题,并用艺术手段予以推动解决。
在一个资本、科技之风大盛的年代,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探索。
与影片中翱翔天宇的雄鹰终将回归巢穴一般,电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最终回归生活,促进改善,何其美哉?
让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期盼变为现实,也需要这股力量。
(完结)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