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修行,平常人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因为无法判定也不知道怎么判定一个人的所谓修为吧,往往会被某些不正的理论所影响。比如,一个开悟了的人(假修才会对此乐此不疲,题外话)是什么样子的?就会没有喜怒哀乐啊,跟机器人差不多,一直很平静。导致很多人都会说,我可不要修行,我要当个普通人,不然“人”的样子都没有了。
实际上恰恰相反,一个普通人跟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本来的样子,是差了很多的,修恰恰是把你整得像个人样,而不是兽样。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的心还是灵性未泯,能感觉到现在世俗洪流中的这种所谓自由奔放,实际上带来了大量污浊的东西,人越来越动物化,野兽化。很多是受西方观念影响导致的。那么人屈从于这种物化兽化的潮流之后很多人就会产生不安焦虑和矛盾感,因为他的本质是人,是万灵之灵,本质层面占位是要高于动物的,这是在整个体系中人本来的位置,很多有灵气的动物修行千年才得个人身。当然这不代表现在的人就是人,动物就是动物,动物不及人,现在有些人真的是禽兽不如的,有些动物倒是简单,依旧遵守着天地之道,显得比人可爱。也就是说,人现在普遍追求的这些东西,是有悖于人这个位置的,是让人越来越“低俗”化的。你要坚守一种动物的污浊感和环境,美其名曰有个人样,实际上是对修这个字没有一个正向的认知导致的。
这个机器人感的修行者,不是正确的认知。中庸说,喜怒哀乐有而不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和”的概念,比较接近于那个正,那个真的状态。就是说,平素是喜怒哀乐有而不发,没什么事他不会自己在那喜怒哀乐,是一种平静的状态。但是发而皆中节是什么意思?就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契机,发出来,是中那个节的,是对的。
比如我们讲怒。大自然有雷霆之威,这天底下的蛇鼠一类雷一打,怕得要死。这就是威仪。人也一样,就是小人猥琐之流,你不能说修行人就应该是时刻温柔美好的,对待蛇鼠之辈和贤能之辈一样的脸,这不是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高级心的“道”之度量了,是西方式的一刀切,就不对的。面对不正,邪道,正气就会化成一种威严的存在,有震慑和趋退的作用。在该发怒的时候发怒,这个发怒导致不良不正邪性的东西得到收敛,它起到的作用就是正向的,是正,是中,是和。
所以引申到管孩子也是,现在西方育儿就变成了要当个永远温柔的妈妈,这都是错的,养条白眼狼出来。同时呢,天地的仁慈也非人能所想,不是说非黑即白,阴阳关系是互相长养的,重要的事转化,而不是灭。也即,邪性不正的东西如果诚意趋正,都是可以容的,给它一方容身之地变好去,有待观察。这也是为什么《西游记》里,那些作恶的灵兽,看见菩萨来了,跪下来,诚心忏悔,发心要改变,菩萨就给他们收去了,也没有说打得魂飞魄散。这是仁。你比如黑熊怪后来孙悟空遇到的时候不就变好了。以前什么样不要紧,真正的助人改变的地方,是不会因过去而“嫌弃”。问题在于要转变的诚意,以及过程中真切的努力。只有这样,遇到正的法缘,是有根本意义上的生机的。人要正视自己的客观,在这个客观基础上,任何的变好,都是进步,都值得欣慰。
有些修行人,外人看起来还挺像个修行人的样子的,甚至受到的肯定和追随也不少,实际也有一些深浅的。并不是说他们的不是。但是,人这个本质,是心底无限放大的对应。把它类比到肉身层面,就是心脏那个不断放大不断放大,像素是无限的,你放大到最最小的组成单位来看,一个像素,它每一个像素依然是干净的,这就是极端的状态。
那普通人,看心脏拳头大,有的人心特别黑,有的人心少黑,有的斑驳,这就是个大体的状态。这部分修行人,在心脏拳头大的时候呢,看起来比普通人要干净很多,所以大部分都觉得他们的整个心脏都是干净的,因为他们的感知能力只能看到心脏拳头大,无法更深地“致精微”,去放大来看。那感知能力稍微强一些的,就能看到放大后,这个表面一层干净的里面,其实就灰不拉几不怎么样了,再深入,其实跟普通人的差不了太多。
这么会这样呢?这是由修行法门决定的,无为法是直修,但一般人遇不到,遇到有传承的也基本上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他无法达到直接作用到一个像素一个像素那么高深的水平,只能到心脏皮的水平,那就从心脏皮开始修,一直修一直修,深入下去,直到每个像素。对比普通人来说,连心脏皮都够不上,都在脑子修,甚至脑子都不修,这已经是有传承很正统的路了不是。
但是无论远近,走在路上的人都应该深知一点,就是精进,是修行人每时每刻要做的,这才有可能深入到一个像素一个像素那么细微的水平。皮干净了,其实真的是没什么用,不要说其他空间,世俗里稍微遇上点事就能看出来一个人的真实态了。所以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不能满,一满不仅不能进步,会很快退步的。放到普通人可以看见的层面,就是对的修行人他相对来说,是谦逊的,他起码知道跟天比自己连蚂蚁都不是,不会自负到不可一世。那些自负到不可一世的,连这点最起码的认知都没有,那就缺少一种正态的基础了。类似于在这条路上走路的姿势都不对。退一步说,即便往下看,就是跟普通人比,他们不是高一些些么,虽然有一点距离,但这个距离并不是用来抬高自己的。站在这个高一点点的位置上,可以比普通人多看到一些,如果每个人都看到这些,部分人的问题其实就迎刃而解了,自我抬高实际上是反作用,会让“我”的范围变小。那这种心态和举动跟原本要做的,通过修行不断扩大本质“我”的范围,去感受海阔天空,是相悖的。但它是一种世俗惯性。所以这种心态在修行路上,还是偏俗态,也就说明这个人偏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