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玩儿。
今天我们来说说三毛。
尽管我不止一次说过我对她的感觉一般,可是,时间,过去,《三毛全集》的11本,阅过,翻过,留着,好多天看书的时间,好多次翻书的徘徊,好多过去回忆的留恋。
我必须要承认我被她影响至深。
关于流浪、关于随心、关于自由、关于世俗、关于规则、关于坦诚、关于真我、关于好奇心、关于对这整个世界的态度、关于整个人生的路途。
1
三毛的流浪
她选择历经山河
大概稍有听说,也知,三毛呢,流浪一辈子。最为人所怀恋当属她在撒哈拉的日子,奇异诡谲的自然,如梦如幻的生活。
她可以在《荒山之夜》中享受着一种下班后和荷西放声高喝,驾车远去,百里沙漠,寻找化石的乐趣。
如同古诗十九首中所谓“人生不满百,何怀千岁忧”“ 昼短而夜长,何不秉烛游”。
她也可以在《白手起家》中在沙漠中缺水、缺钱的坏境下搭建起自己和荷西的小屋中的任何必需品。
无论是捡来的所谓“垃圾”被她奉为《我的宝贝》,还是变换起做菜的样式乐趣。
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着,生活没了束缚、少了拘束的洋洋洒洒、潇洒飘逸、生活的真正的美;
这一切也提醒了我们对爱的人、对生活抱有一颗纯真的心;
这一切也给了我们想象,想象未来、想象自由、想象爱、想象我们的之所以存在。
此外,她中南美洲、大陆的《万水千山走遍》,她的欧洲,她一切一切走过的地方。
不仅为中国台湾文学增添了色彩,也属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奇景,更是在有意无意中勾起了每个人对远方、对自由、对爱的追属。
故而,她是成了一种象征,一种“谁能不喜欢这种生活呢?”的象征。
2
历经山河之后
流浪终是有了结局
她回来了,她选择了死亡的终点。
可为什么呢?因为她终于没了再继续流浪的理由,她终于没了继续追寻的向往。
此中有任何的猜测。我想从她的性格、她的家人、她的爱情这三点说一下。
(1):她的性格
在很多人看起来,她坚强、勇敢,甚至有着“向死而生”、“死而再生”的淡然与诗意。
正如她在《不死鸟》中对她的父母说自己的死亡是幸福,是“死而再生”:
“前一阵在深夜里与父母谈话,我突然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
可是《雨季不再来》分明向我们展示了三毛从小至青春的孤独、落寞、忧伤、空。
是柳永《雨霖铃》中“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孤独落寞;
是席慕蓉《莲的心事》中“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我莲的心事的忧伤”;
是王勃《滕王阁诗》中“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空。
三毛年少时三毛在《逃学为读书》中说她初中被老师惩罚着“示众”,已然揭示她成长中的不幸!
“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这位数学老师......在我的脸上,她用墨汁在我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因为墨汁太多了,它们流下来,顺着我紧紧抿住的嘴唇,渗到嘴巴里去。”
"画完了大花脸,老师意犹未尽,她叫我去大楼的走廊上走一圈。我僵尸般的走了出去,廊上的同学先是惊叫,而后指着我大笑特笑,我,在一刹那间,成了名人。”
小时候是如此,她的青春毅然是孤独、感伤。正如她在《雨季不再来》中所说的:
“有时候,我多么希望能有一双睿智的眼睛能够看穿我,能够明白了解我的一切,包括所有的斑斓和荒芜。那双眼眸能够穿透我的最为本质的灵魂,直抵我心灵深处那个真实的自己,她的话语能解决我所有的迷惑,或是对我的所作所为能有一针见血的评价。”
也正如唐伯虎的《落花诗》中所言:“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著赏花人”。
她的过去是孤独的,她的性格深处本身也就是孤独的。
(2):她的亲人
很多人都不太了解这一点,三毛成名后,她的家人甚至都没有看过她写的书。她的亲切的家人实际上也不懂她。
三毛及其家人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有个角色叫苇弟。苇弟很喜欢莎菲,爱她入骨,而且苇弟也是个很好的男孩,可莎菲却不喜欢她。
而当莎菲实在忍受不了情感上的煎熬,把“自己的日记”拿给苇弟看,想让苇弟明白自己的内心(如果能明白,也许两人就可以在一起了)可苇弟仍然不懂。
于是莎菲对他,可谓哀莫大于心死。
一个人的文字是很能代表一个人真正的自己,像三毛的作品和本人来说更是如此,她本就是写出了自己的生活。
可是家人没看她的书,这去哪儿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女儿。
另外,荷西的家人。当荷西死去后,三毛见到荷西的妈妈,她以为会得到情感上的互相安慰。
可是荷西妈妈却怕三毛和她抢遗产。
不被自己亲爱的家人所理解,孰能不苦闷、矛盾、孤独、彷徨、痛苦、挣扎。
(3):她的爱人
家人的不理解,便让三毛转移了情感。
三毛像张爱玲一般,把几乎所有的情感都倾入到了爱人身上。正如三毛的《滚滚红尘》被理解为是借鉴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故事一样。
张爱玲对其家人,非常隔膜,尤其作品中多数对父母的描述你更可以看出来,那些父母多数自私、城府。
比如《金锁记》中曹七巧为了让他儿子陪她过,对儿子是,“把儿子捆在自己身边,让儿媳独守空房,寂寞而过。”她两个儿媳先后自杀,儿子也从此断了再娶的念头。
因此张爱玲把爱倾注在胡兰成身上,因为再没了别人所依的情况下,只有胡兰成能理解她。
话剧《金锁记》三毛对荷西亦是。可是荷西,当荷西死后,三毛的世界,一切都没了,什么都没了。
“你走后,我便走了整个世界。”
由此以上及其他原因,所以,她终于没了再继续流浪的理由,她终于没了继续追寻的向往。后来的寻找之旅,再也没了一切,有的只是自杀前的挣扎。
3
愿你历经山河
觉得人间值得
流浪的我啊、流浪的你啊、流浪的他们啊。
那些去北上广深的人啊,那些李佩甫《城的灯》中为了“城市的欲望”或者如方方《闭上眼睛就是天黑》不知到该干什么便选择离开故地的人啊。
不管别人是不是祝你前行快乐,祝你前程似锦,而我只愿你,只祝福你,历经山河,觉得人间值得。
包括但不止像三毛,找到所爱的人,找到真正的自己,也永远生活中只会有美好的“意外”。
我想,当有天,我们能在一次次火车、飞机、地铁、在一次次路途、在一幕幕风景、在耳边的音乐声、在下车后的一次深呼吸后...
在某一刻突然回眸,淡然一笑。
我们或许就会明白,人生所贵,在“值得”。
参考资料
[1] 三毛.三毛全集[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4).
[2]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9).
[3] 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6).
[4] 李佩甫.城的灯[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12).
[5] 方方.闭上眼睛就是天黑[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
[6] 吴娜.三毛的流浪情节[J].咸宁学院学报,2007,(10).
[7] 杨宗蓉.唯美的流浪——解读三毛[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台湾文学研究),2009,(3).
[8] 叶云佳.拥抱爱和自由的生命追寻——感悟三毛的人生及其“私”写作[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
网友评论
爱是给予,不是期待和索取,三毛和荷西大抵都是如此吧。
还有张爱玲与胡兰成,这只是张爱玲人生中的一小段经历,其他的不说就拿这点来议论,张爱玲是被伤过,但她爱过啊,后来又找到了欣赏她的人,她的人生也不全是悲剧和孤独。
你我的人生也是,爱恨共存,路上很多障碍,才让人生具有意义,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