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不喜欢与人冲突的人,或者说我害怕跟别人冲突后没有赢,反而受到更多的伤害,所以自己先退。
(也就是说,因为自己不确定,反击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害怕万一反击失败,会受到更大的情感伤害,所以就放弃反击。)
——这是我一项的做事原则:
因为害怕失败,害怕负面情绪,就直接放弃做这件事。
虽然不会在冲突中受到伤害,但是却要承担放弃的后果——承受别人的负面情绪、让对方习惯采用语言暴力解决事情、越逃避逻辑越不清晰,也被误导自己不对,从而不断的否定自我,陷入痛苦!
所以,困难是逃不掉的,放弃不意味着困难就消失了,它只是以叠加的方式,变成另外一种困难。
遇到困难一定要迎难而上,不然困难只会以叠加的方式冲向你!
别人尤其是老公对我发脾气,我一般不回击,但是愤怒、郁闷等情绪也会积累在我的心里。
作为我来讲,因为害怕冲突受到伤害,就一味的逃避忍让,结果一直接受对方投射过来的坏情绪,还要压抑消化自己的负面情绪。
长此以往,总有一天,压抑太多的负面情绪,会像压制不住的火药桶一样爆发出来,伤人伤己!
那么
一,既然主动退让,为什么还会因为对方的话,而生气愤怒?
因为我是担心自己在冲突中不能一直占上风而逃避,不是想明白了的主动退让,所以,我的期望其实还是战胜他、打倒他、把他驳的哑口无言!
因此,现实与期望的巨大差距,让我感到痛苦!
这个是我持续生气、愤怒的核心!
就像一个将军上战场打仗,一方面因为担心自己不能大获全胜,还会受伤而做了逃兵,一方面又希望自己安全的、可以把敌军打的落花流水。
另外,我的退让给了对方行为鼓励和心理暗示。
下次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还会用更犀利的语言来责备你。
我的忍让,没有换来想要的“躲避伤害”的结果,反而让自己不断的被对方投射负面情绪所扰,所以我很痛苦。
【我为什么会逃避?】
因为现实与期望差距太大!
我期望自己可以冷静的、
逻辑清晰、
把对方驳的哑口无言,
大获全胜!
而现实中我是一被别人指责就心慌气短、又害怕又愤怒的人,连冷静都做不到,更别提逻辑清晰了。
要求太高,我的潜意识自动选择逃避!
【我的期望合理么?】
不合理
1. 期望相对于现实而言难度太大,应该分解期望。
一个阶段只做一件事。
1). 先做到,可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提出自己的诉求。
2). 等自己冷静下来后,梳理整件事,看到自己的情绪背后需求。
3)想想自己想沟通的话,沟通目标是什么,应该运用什么样的逻辑来讲。
2. 认知错误。
错误认知:
1)我是做的有不对的地方,但是你朝我发脾气,你也不对。
俩人都不对,你没有向我道歉,那我也不必向你道歉!
我认为受到的伤害更大,我还要先道歉,我太委屈了!
而且,如果我先道歉,那是不是会让你以为,错都在我,你是没错的。更助长你的嚣张气焰!
你现在是我的敌人,我怎么可能会助长你的嚣张气焰?
另外,你朝我发脾气,我的自我受到了伤害,感到了痛,那我一定要反击回去,让你也感到这种痛苦。
即使我因为害怕说不过你,不回击,那我也可以用保持沉默的方式来对抗你,来保持“自我的独立”!
【调整认知1】
一码归一码,学会把两件事情分开来讲。
如果我确实有不对,那么我要先真诚的道歉。
做错事,伤害到别人,就应该向别人道歉。
你向对方道歉,对方获得认可,会回归理性,愿意去倾听。
然后再提第二件事。
实事求是的讲你的感受和诉求,不要指责、反问等方式。
另外,认为自己先道歉,那是低头,会助长对方的嚣张气焰。
这个想法是源于自己把立场和面子看的比事实重要。
做错事就要道歉,这是亘古道理!
对方怎么想,那是对方的权利,如果他态度嚣张,那么你再做其他的反应。
而不是为了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把必须做的事情放弃掉!
2)人与事没有分开。
事情: 你认为我这件事做的不对。
但是,在我看来,他不认同这件事,其实是不认同我这个人。
我会自动翻译: 怎么这么笨,一点事都做不好。
ABC理论,让我产生更多的抵触、生气的情绪。
【改变认知2】
1. 再次确认
当自己因为别人的批评出现抵触心理的时候,先问问自己你觉得他是在否定事,还是在否定你。
2.也可以跟对方确认: 他是对事情不满意,还是对人不满意。
3)退让,就是放弃自我的表现。
对方朝我发脾气,我的退让行为,代表了我为自保放弃自己的观点,来认同对方的观点。
我为了避免受到更多情感伤害,而选择的沉默退让=放弃自己观点,去接受你的观点=否定自我!
这种“不能坚持自我”,“得不到认可”是很痛苦的。
如此,与我们“被认可”的内心需求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我的自我受到伤害,我很痛苦。
我很痛苦,所以我要反击你,我要用同样的方式来打倒你,让你也感受到我的痛苦。
【调整认知3】
1. 退让是因为此时的我,没有找到共同受益的办法,所以通过退让的方式获得暂时的平静。
理清整个事情逻辑关系,整理双方的立场,找到更好的,可以心平气和的沟通方式。
2. 沟通不是辩论赛,不是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运用各种论据来把对方的观点驳倒,就取得胜利。
你无法通过辩论的方式,去改变对方的观点。
你也没有必要去改变对方的观点。
如果你每次都能让对方赞同你的观点,那是洗脑了。
但是成年人的思考程序已经成型了。
你总是试图去让对方赞同自己的观点,无非是你希望借此获得对方认同,取得短暂虚假的自信。
为了强迫别人去认同自己,我们往往会采用指责打压等激烈的负面否定词语,否定对方这个人,打击对方的尊严,通过减弱对方自我的方式,来期望以此让对方臣服自己的观点。
但是往往会遭到,有独立自我意识的对方猛烈的反击。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真正的原因,在意自己总是打压自己,只能在外界方面找认同。
但是自我认同比获得别人的认同容易的多。
沟通的目的,在于让双方保持理智,然后注意力聚焦在要解决的事情上,尊重彼此的观点,最后通过求同存异,获得各自满意的结果。
也就是我们的目的在于和平解决事情,共同受益,而不是为了一个人受益去对抗、攻击对方。
【期望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高自尊。不自信。
我认为对方否定我做的事,就是否定我这个人。我的自我受到伤害。
所以我要通过压倒别人的方式,来重新坚持自我,获得自信。
二,应该如何做,才能让事情发展既不会因为我的参与,而造成更大的冲突,又能解决我被别人指责或者投射情绪时候的痛苦?
我应该温柔的坚定自己的立场,对方有向我投射负面情绪的权利,但是我有拒绝接受的权利。
一,改变认知: 彼此的伤害分开讲,把事与人分开,认同自我,尊重对方,以目标为导向的沟通。
二,对自己诚实,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提要求。
我避让是为了逃避冲突带来的心理痛苦,但是一味的避让,却不能帮助我达成这个目的,反而会让我承受更多的痛苦。
所以,我需要调整我对冲突的态度。
如果对方的话语、情绪投射让我不舒服,我应该表达出来,把别人的情绪投射回去。
一是,保证自己不会因为别人的情绪投射,继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影响沟通。
二是,表明自己的立场,防止因为自己的避让,让对方不断强化这种投射情绪的行为。最后,影响到关系或者事情的结果。
方法:
尊重对方的观点态度,提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
你说的是有道理/我尊重你的意见,但是你这样的说话的方式让我不舒服,我现在不太想沟通。
三,如果自己做错了,要诚恳认错。
意识到并接纳自己这件事做的不合适的现实,利于我们保持心情平静。
你的认错,会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
他才能恢复理智脑,接受你后面的建议。
否则他会把你的要求,解读为挑衅,觉得你“犯了错还有理了”,引发更多冲突。
“这件事是我不对,我很抱歉。我愿意承担责任。
但是你这种说话方式,让我很不舒服,我没法平静沟通,所以希望你可以调整一下。”
一,为什么会因为沟通引发不快?
一,表层原因
沟通技巧问题。
1. 表达方式比表达内容还要重要。
心理机制:
负面、抱怨、指责的表达方式,会让接收者的“自我”受伤。
他伤了就会痛,痛了就想着“反抗”,哪里还在意内容本身正确与否。
而且,心理学上说,我们的大脑只能接受正面的指令,而对含有“不”字的指令,会自动删除。
比如,我说,“请不要去想一只粉色的兔子。”
你的脑海里,一定想的正是一只“粉色的兔子”吧。
也就是“不要”这个词对我们的大脑完全不起作用。
所以,表达的时候,用否定词、负面词,对方大脑接收到的是“要做这件错事”,当然不会改变了!
龙外,推演一下,
假如妻子用这种方式表达,丈夫接受并改正了。那么妻子的这种表达方式会受到“鼓励”。
很可能在另外的事情上,采用更犀利的方式劝诫。那样,丈夫的“自我”受伤更深。丈夫的潜意识敏锐地感受到这一点,因此拒绝做出回应。
假如,丈夫拒绝接受改正,而“继续喝酒”,这样不但“回击”了对方。同时,也“彰显”了自我的独立。
我们的潜意识总是非常聪明的选择“最佳”方式。
(终于找到自己犯错被指责教育后,不愿意改正的原因。)
与语言受伤比起来,喝酒导致的健康伤害岂不更严重?
很可能,喝酒带来的心理上的愉悦感,超过了未知的健康损害。
并且与未知的损害相比,眼下的语言伤害更令他难以承受。
(人们更关注眼下利益所得,虽然及时坚持或者改正让未来光明,但是总归没有眼下的及时满足而更有诱惑力。
所以,我们为了长久的坚持,应该去接纳和温和驯服即时满足。)
所以会不惜用同样伤人的方式进行回击,以让对方感到自己的“痛”。
2.
如果在沟通中少了平等和尊重,那么就会使用负面词语,而这样的沟通基本无效。
这样的负面沟通结果,让我们很容易偏离沟通的目的,从事情之争,变成面子之争,说到底就是双方的“自恋”之争和人格之争。
一句“好了,你给我闭嘴,不要再说了!”
在听者的耳中,含义不仅仅是STOP那么简单。而是“被命令”、“瞧不起”、“拒绝沟通”......少了平等和尊重。接下来争吵的意义,就离开事情本身,而是彼此关系中“一决高低”的胜负之战了。那自然是会相当“惨烈”。
如果换成了正面语言沟通,对方依然没改变,并不能得出正面语言无效的结论。因为与正面语言相比,负面语言通常只会把事情推到更糟糕的地步,这一点毋庸置疑。
即使没效果,也比负面效果好。
所以在明确沟通目的的前提下,依然需要用正面至少是中性的语言来表达。
语言是一个人思想的载体,不但表达我,还是一条重要的“催眠”路径。
【如何做】
1) 用正面词汇来替代
2) 只表达自己想要的
3) 遇到他人使用负面的词语,可以修正后,再传递回去
比如和孩子说,“写字不要马虎!”可以换成“写字再仔细点儿。”
把“你怎么这么笨啊!”换成“能不能想一个更好的办法呢?”
把“不要玩手机”换成“可以放下手机,多看看书。”
把“你太懒了!”换成“你有时还是很勤快的。”
比如,先生说,上班真累,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儿!
你可以回应:上班确实不轻松,要天天完成工作任务。
妻子说,你真小气!从来不送我礼物!
你可以回应,你是想要我送你什么礼物吗?
一个人的关注点放在哪里,哪里就会得到滋养而成长。所以,要多关注正向的积极词汇!
2.规劝者问题
规劝者不管运用了什么语言,最后打败他的往往不是对方不听劝,而是他高估了自己能力而带来的挫败感。
然后把自己的负面情绪投射到对方身上。
就好比,辅导孩子学习,讲了几遍,孩子还不明白,然后忍不住暴怒的家长。是一个道理。暴怒的原因其实是:我都讲得很清楚了,你居然还听不懂?这不是意味着我笨吗?但说自己笨很难承受,于是就把这种“笨”的感觉投射出去。
表现出来的是骂孩子“笨”。
3.被规劝者的问题。
看不见的内心深层次问题才是事情的根本。只有看到这部分,才有可能真正解决。
而这部分又是非常难以碰触到的。
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爱的陪伴。
如何做?
一,去察觉自己的内心深层次问题。
我们做任何选择都是为了追求好处。
那些看起来违背常理的问题,往往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其中这个好处是什么?
而且“坚持坏习惯”好处一定大于改掉它的好处。
二,观察自己的行为习惯。
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经常重复的一句话,那么对他来说一定具有特殊意义。
三,找到并且接纳自己的内心诉求。
方法:
问自己: 假如,现在你可以随心所欲,你打算做什么呢?”
一个人身上A和-A是同时存在的。一个人可以很乐观但也可以悲观。可以很内向也可以很外向。我既很上进也很懒散。
潜意识里有一个懒惰的我,不想承担的我。被我长期压抑着,越压抑越巨大,直到影响了我的生活。
四,解决方案。
允许它。
【案例分析】
总结
1.被抱怨时,还原事件,(帮助对方恢复理智),然后告知对方自己的感受。
2. 犯错方:
认同对方: 我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
自我反省: 我确实做的不对,不该抱怨你。
3. 肯定对方的行为: 你这样跟我说你的感受,我就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
4. 解决方案
下次你再去买,我多嘱咐你几句!
如何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夫妻之间规劝方也往往因为类似的挫败感导致恶性循环。
脾气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和一个人深埋的焦虑多寡有关。
对待孩子的缺点,如果简单粗暴压制,孩子往往会有一种“战胜”你的感觉。
孩子越受压,后期反抗越厉害,看到父母无能为力的表现,有报复的快感。
所以,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