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db7e582ccc46fad5.jpg)
昨天我们讲到,从申生和重耳的两次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申生既不想揭露骊姬的阴谋为自己洗刷冤情,也不想逃亡。面对死亡,他从容淡定、坦然自若,且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虽说父亲老迈昏聩,偏听偏信,认定他弑父弑君,对此,他毫无怨言,不仅对父亲没有丝毫的怨恨,反而是希望他因为有骊姬的陪伴,晚年生活过得幸福美满。
我们知道,“忠“和“孝”是中华民族最为津津乐道的两种优良品德,更是对中国人行为的最深评判方式。
“忠”在古代可以说成“子忠于父,臣忠于君,君忠于天”的一种思想;“孝”,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在古代是人行为的最基本要求。
如果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子对父之孝、臣对君之忠,无可厚非,并不会太引人注目;但在这种非正常的情况下,父亲受人蛊惑,偏听偏信,认定儿子弑父弑君,并执意要杀之,而儿子在蒙受冤屈,百计唯有一死的情况下,还能无怨无悔,甘愿牺牲自己成全父亲,这种至臻至纯的尽忠尽孝,不能不令人动容。
如果说申生与重耳的对话,表现了申生尽忠尽孝于生前;那么,申生派人代表他与老师狐突的诀别辞,就是尽忠于身后。
以下是申生的一段独白,也是本文的重点,它涵盖两层意思:一是他临终前向老师认罪,重申必死之决心,二是申生心系国家命运,以国事托付狐突,这也是他临死前的人间清醒。
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
于是申生派人去向师傅狐突诀别说:“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教导,以至难免一死。申生不敢贪生怕死。
这里提到了狐突,我们简单聊一下,狐突这人可是个狠角色。他是申生的老师,也是晋文公重耳的外公。
狐突是唐叔虞的后代沦落于狄族的枝属,有先见之明。
他出仕晋武公,当年,武公之子晋献公娶了狐突的女儿生重耳,儿子狐偃和狐毛为重耳门下。
骊姬之乱使晋国混乱,狐偃劝重耳流亡外国。重耳开始了19年国外流亡生涯。开始住在北狄,后来晋惠公继位,他密谋行刺重耳,重耳便与属下大夫们流亡中原。
约公元前637年,晋惠公的儿子晋怀公即位,命令狐突召还狐偃和狐毛。狐突说要教儿子忠义,没有从命,晋怀公将曾外祖父狐突杀害。
因狐突教子“忠臣不事二主”,深得历代统治者推崇,且被神化。千百年来,交城县境内立庙数十座而祀之。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c8711329f109732e.jpg)
那么,申生临终前与老师狐突诀别,为什么说自己有罪,当初没有听从老师的劝告呢?
因为,当初申生率领曲沃军民攻打皋落氏,就是骊姬欲谋害申生而蛊惑献公让申生率兵伐狄,以此想抓住申生的把柄而制他的罪。
为此,少傅里克曾在朝堂上劝阻献公,但当时的献公已对申生心怀芥蒂,并有了废除太子的想法,只不过后来申生带兵凯旋而归,献公无奈,只是暂时没有定他的罪而已。
所以献公对于里克的劝阻根本没有理会,而是说:“我有九个儿子,还没定太子人选,你多说无益!”里克哑口无言,默默退下,并把此事告诉了狐突。
狐突立刻写信给申生:“危险了,公子!”他劝申生不要出战,一旦得胜就会引发猜忌,不如逃奔他国吧。
然而申生收到信后,并没有听从老师的建议,他明知这个骊姬的诡计,他也知道父亲是借机观察他是否有二心,虽如此,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后来,狐突预料晋国将有内乱,于是假称自己得了积久难治的病,便闭门不出。
所以,申生说他自己有罪,当初没有听老师的话。其实这不过是客套之词,即便现在死到临头,重耳让他逃他都不逃,更何况当初狐突让他逃呢?
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
然而,我的国君老了,他的爱子奚齐还年幼,国家将会多灾多难。
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
您不出来为国君谋划政事也就罢了,如果您出来为国君筹划政事,申生虽死也蒙受您的恩惠。”
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于是拜了两拜,叩了头,就自杀了。因此他的谥号为“恭世子”。
从最后一段我们可以看出,申生在临死前,念念不忘的还是君国,想的还是在自己死后贤士大夫如何帮助君上治国安邦。显示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患以及对老父、幼弟的深切关爱。饱含深情,字字血泪,声声衷肠。
申生死后的第二天,东关嬖五率兵赶到。当他得知申生已死,便回去向献公复命:“世子自知罪不可赦,已经自缢先死了。”
然而,申生的死,只能是亲者痛仇者快!为了这样一个糊涂昏聩的君王、父亲搭掉自己的性命,实在是不值。
但,杀身以成仁,或许这就是申生所笃定的价值和理想吧!与他而言,可谓是生命诚可贵,孝道价更高。若为孝道故,生命可以抛。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2346f686156b7da0.jpg)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