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童年,忆农村

作者: 我是不一样的花火 | 来源:发表于2016-08-27 22:18 被阅读121次


    童年与农村

    01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赖以为生的除了土就是地。“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农民的真实写照,只不过黄土是陕北那边的土壤。这边的农村地处华北平原,土壤是黏土和沙土。

    有些人不知道农村什么样子,这很正常。因为长久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亲戚朋友都在城市,没有来过农村,又怎么会熟悉农村呢?

    过年那段时间,网上疯传着一件事儿:江西男孩带上海女朋友回家过年,女孩甚至连一顿饭都没有吃,就仓皇奔回魔都上海。

    我仔细看了看当时晒的几张图片,尤其是那张紫得发黑的桌子,丝毫没有卖相的盛在盆里的菜。然后对比了一下我们家,简直一模一样。

    后来网上揭示那个事件并非真实。不过舆论引起一片哗然。有些人感觉很诧异,农村真的是这个样子,跟魔都差距那么大?

    可这就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日常。


    02

    小的时候,从我们村到镇上都是土路。

    清楚地记得小学三年级时班上只有13个孩子,本来该直接升到四年级。但因为人太少,所以被迫留级,跟三年级一起,重读四年级,这样凑够了四五十人。从小到大一直没有留级过的我,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小学的内容那么简单,竟然又耗费我一年的光阴,本来上学就晚。现在只记得有这回事儿,但当时的心情却不记得了。

    上完四年级,学校把我们送到了镇上的小学。我们走后,村里的学校就解散了。

    于是我们互相叫着,凑够一堆人,蹬着车,开始了一天四趟的往返。

    从家到镇上是土路,晴天的时候还好。最麻烦的是下雨天,却也是印象最深的。车子不好骑的时候就推着,走几步,轱辘上泥塞满了,就拿小棍儿把泥踢掉,继续往前走。雨下得很大的时候,就不能骑车子了,因为推也不好推了。大家就全副武装,穿上雨衣和雨靴,一路走过去。有一次雨下得很大,路上已经变成了泥淖,我伸脚一踩,竟然陷进去了,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其他几个小伙伴就使劲儿帮忙往出拽。脚是出来了,但是靴子还留在泥里。冬天下雪的时候,踩着白白的雪,咯吱咯吱,自己心里也乐开了花。在路上一边走一边打雪仗,有几次差点儿要迟到。

    两年里,我看着麦子由青变黄,黄了又青,玉米从小长大,抽穗,长出玉米籽儿,玉米杆漫过人,然后又一排排被砍倒,重新种上小麦。农民的生活就是这样,耕地、播种、浇水、除草、打农药、剔苗、收割,再播种,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伴随着麦子成熟两次,玉米成熟两次,我的小学结束了。

    就在这个时候,从村口到镇上开始修路了。

    03

    镇上逢“三”、“九”是集市,十里八村的小商小贩儿们摘了自己园子里的菜,收了窝里的鸡蛋鸭蛋鹅蛋,背着挎着,赶着牲口,推着车,带上要卖的东西,涌向镇里。

    而我们这些要买东西的人,也一齐涌向镇里。

    东头有套圈的,1块钱几个圈已经记不清了。现在大概已经没有了吧。大概也是在东头,经常有卖破烂儿的,像是破布、破单子床罩、还有破衣服,总之什么东西都要跟“破”扯上钩儿,要不怎么叫“破烂儿”呢。那里经常会聚集一堆人,基本上都是大娘婶子这样年纪的一群女的,热火朝天地翻腾着。记得一床好大的单子才2块钱,现在都卖上好几十块了。这儿也是我跟老妈每次都要混迹的地方,老妈在聚精会神地挑,我在一边站着,基本上每次老妈都会把片儿了吧唧的布往我身上比对比对,想必是在看花色是否合适。

    往里走,沿路上各种小铺,有麻花、烧饼、酥油饼、肉、下水、凉皮凉粉儿、灌肠,太多好吃的了。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用的,一小片一小片摊着。像地里用的锄头什么的,赶上集市的时候能挑个好的呢。

    再往里走,是一个老市,卖衣服的都会聚集到这里,把自家各式各样的衣服都挂在墙上供大家挑选。老市的门口,有卖针线的、卖头花的、各种小东西。前两年,带小六来过一次这里,当时她还从这儿买了头绳儿跟头花儿。这两年好像没有了。

    外加各种各样的叫卖声,好不热闹。那个时候的我,一遇到集市,简直开心得不得了。觉得镇上好大。其实,从头走到尾,也不过10分钟。

    当然村里也有叫卖的。以前下雨天尤其是路子难走的时候,隔上好几好几天,还听不上一句叫卖声。不过现在好了,尤其是去年,家门口那段土路也变成了柏油路。

    “果的、热果的”,“谁换挂面”,“凉皮凉粉儿”、“谁换西瓜”、“黄瓜豆角西红柿”、“馍馍、热馍馍”、“咸菜、四样菜、卖四样菜的来啦(我听着向四样菜,但具体是什么一直也没搞明白,总之有各种各样的咸菜,咸菜是我家饭桌上的必需品)”......除了卖吃的,还有其他的,比如“安雨罩儿、安门帘儿”、“修自行车、修电视”......

    有一个行业一直都有,那就是收破烂儿,每次都会在街上叫喊着“收破烂儿的来啦”,然后谁家有破铜烂铁旧东西的,就会把他叫过来。

    当然,有一种叫卖声不得不提,那就是买狗的,蹬个自行车,叫喊着“谁卖狗、谁卖鸡鸭鹅”。其实我挺佩服这样的人的,这是要喝家禽家畜界的解下仇怨了啊。所以每次他一来,全村的狗都会叫起来的。好像这些个看门的狗也都听懂了这个叫卖声似的。

    一直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把狗给买走的。前几年我家养了好多年的狗也卖了,因为它生病了,养不活了。原来肥头大耳凶神恶煞的它,最后奄奄一息地走了。想必让买狗的省了不少力气吧。

    你听,“收废品、谁卖废品、收废品的来了”。

    一来二去,大家聊着聊着就都认识了,原来卖菜的是隔壁A村的,卖馍馍的是B村的,收废品的离得也不远,买狗的转来转去还沾点儿亲带点儿故呢。

    其实,比起城市里住在对面好几年可能也不认识是谁,农村还是很热闹的。


    04

    我家临路,南面是一大坑,夏天下大雨,坑里就会存着水。一存水,我们的老朋友就来了。

    白天街上乱糟糟的,听不见它们的叫声,而且它们白天叫得也少。到了晚上,那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晚上要伴着“咕嘎咕嘎”的声音进入梦乡。很多时候,它们也会来我家做个客,因为离大坑近。总是在下水道那块出没。

    从初中开始就住校,一直到研究生,掐指一算在外也有十几年了,不免想念老妈做的饭菜,想念街上的叫卖声。但经常出现在梦境中的却是那样一个场景:夏天里,下午一觉睡到五六点,睁开眼睛,外面特别安静,只有婉转的不知道是什么鸟的叫声。那种感觉特别好。

    夏天要收麦子的时候,经常听到类似“光棍好苦”的鸟叫声,有说是杜鹃,也有说是布谷。意思是到了“割麦插禾”的时节。还有一种类似于“树凉”的叫声,农村人都知道如果它叫满100声,就代表今年有个好年景。据说它跟蝉大小差不多,到底是什么到现在我也不清楚。只记得这种声音一出现,我们就竖起耳朵仔细听、开始数数,如果数过了100声,就欢呼雀跃。当然有些时候叫五六十声就停了,不免有些失落。

    头几年家里还是土房檐的时候,有次见两只燕子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衔点儿泥,一会儿衔点儿草...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窝就已经搭建差不多了。它们的窝垒得很精致。看来是要打算在我们家过日子了。老妈说过几天就会有小燕子了。

    果不其然,过了没几天,两只大燕子比以前更加忙了,总是往窝里衔点儿什么东西。又过了两天,看到窝里的小燕子张着嘴巴去接大燕子嘴里的小虫,而且有好几张嘴巴呢,那时候的它们还小,嘴巴还带着奶黄色,嫩嫩的。

    半个多月过去了,惊喜地发现,一只小燕子已经站在窝的旁边了,忽闪着翅膀,这是要飞了吗?确实是的,它战战兢兢地飞起来了。刚开始有点儿不稳,还东倒西歪的,不一会儿,便稳当了,远走高飞了。

    老妈说小燕子们都飞走了。两只大燕子们没多久也走了。怪不得有几天那两只大燕子老在我家院子上空盘旋,再之后就没见过它们了。

    令人惊喜的是,第二年,燕子又回来了。只不过我已认不得是不是之前的那两只了。有可能还是它们,也有可能是它们的孩子吧。

    再后来,家里的房檐抹了灰,用水泥结结实实地砌上了。

    燕子可能在别人家搭窝了吧。

    The End:农村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农民每天都在过活。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我感觉一点儿也不坏,是农村的丰富和广博把我养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惜童年,忆农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xoz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