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胜梅 图/网络
01
晚饭后,我带女儿在小区玩。她滑着滑板车,玩得不亦乐乎。旁边一位奶奶带着大概两岁多的孙子在玩。小男孩对乐乐的滑板车充满了兴趣,盯着她看,显示出极大的好奇和探索欲。奶奶则在一旁说:“你还小呢,你滑不了。你看姐姐滑得多好!” 小男孩追着女儿的滑板车跑,奶奶则跟着追,边追边喊:“你还小,滑不了。” 持续几次后,小男孩放弃了兴趣。重复着奶奶的话:“我还小,我是小宝宝。”
第二天,同样的时间,我们下楼又碰到了这位小男孩。这次小男孩看到乐乐骑滑板车,说:“我还小呢。” 这次,充满探索欲的眼神随着那声“我还小” 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寻求奶奶肯定的眼神。奶奶高兴地说:“嗯,是的。” 好像是她的训练得到了料想的结果。而我,心痛的看到一颗原本闪烁着的好奇心暗淡了下来。
两岁多的孩子,完全是可以尝试去玩滑板车的。女儿是一岁九个月就开始滑滑板车的,当时看她感兴趣,就鼓励她去尝试。我也是第一次为人母,没指望会不会。没想到女儿真的就能滑了。不是说她多么有天赋,多么聪明,她就是一个普通孩子。甚至爬和走都算晚的。只是我们保护了她那颗最宝贵的好奇心。她的探索欲可以在安全范围之内,最大程度地自由发挥。所以,经常会带给我们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我们自以为是,说得越多,孩子探索的机会就越少。一句“你还小”,剥夺了孩子多少自由探索的机会。
02
两周前,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正面管教的创始人简•尼尔森在中国巡讲中分享了一个很有趣的案例。孩子不小心把棒球棍弄丢了。回到家垂头丧气地告诉父母。父母听到后会怎么说?不外乎以下这些话:“谁让你这么不小心的?”(指责) “你下次要记得收好。” “你可以每次打完球放到包里,这样就不会丢了。”(建议) “跟你说过多少次要收好,这次我不会再给你买了。”(威胁) blablabla...一大堆。最后,父母往往还是会给买一个新的(补救)。
而她会怎么说呢?她说:“我会说:‘I am sorry.’ 然后闭嘴。” 没了。就一句表示同情的话。没有指责,没有讲道理,没有建议,没有补救。接下来,孩子一定会自己想办法,或者回去努力找,或者向同学借,或者自己攒钱买新的。这才是他们成长的宝贵机会。学会承担后果、学会解决问题、学会珍惜、学会自我反省。
“为人父母,最难的是闭嘴。”这是简•尼尔森对这部分分享的总结。也是对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当我们说得越多,孩子思考和展现的机会就越少。当我们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正是剥夺了孩子直面生活经验的宝贵机会。我们成了夹在孩子和生活经验中间的梗。
03
有朋友问我:“你是做亲子教育的。你应该很会教孩子,很会跟孩子讲道理吧。” 我说,恰恰相反,我一直在练习的是闭嘴。
你会发现,和孩子讲道理你很能行。即使孩子不听,你也很会讲。但是,闭嘴却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还记得我们的那些指手划脚吗?“天空怎么能涂成粉色的呢?” “这朵花画的太大了,怎么比树还要大?” “这个玩具不是这么玩的,你看,这样玩才对。” “你这样太慢了,妈妈来教你。”
我们的话,就像一把把尖刀,扼杀着孩子原本无穷的想象力和探索欲。我们自己讨厌被束缚,讨厌被人管,讨厌别人对我们指手划脚。而在孩子面前,我们却一直不自知地、理直气壮地扮演着那个自己所讨厌的角色。自以为是的我们,有什么资格,用我们学到的规范和教条对孩子充满想象力的空间指手划脚?那是多么宝贵的一片天地!
海明威说:“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但其实,很大一部分人一辈子也没有能学会闭嘴。
“我都说过一百遍了,你怎么还是不听。” 这样的话,父母对孩子没有少说。
我们反问一下自己,说了一百遍了都不听,为什么还要重复?或许,试试闭嘴吧。
我是李胜梅,致力于儿童心理和家庭教育。
谢谢你的阅读,欢迎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女儿说“我要打你!”——我是怎样打一场亲子临睡仗的
只会用打骂教育孩子,到底是孩子不听话还是你无能?
儿童打闹引起家长动手,到底谁之过错?
纵使十里桃花开,我也静等你的花期
《安的种子》:一本大人更应该读的儿童绘本
那些伴随我们一生的魔咒,请不要再给孩子了!
亲子沟通(5)——“你真棒!”好吃没营养,怎样才算是真鼓励?
网友评论
她说得比我直接多了。不管我们承不承认,很多时候,孩子就是我们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