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生活 读《入味》

作者: 喃喃自语的暗夜精灵 | 来源:发表于2021-04-01 11:55 被阅读0次

        前段时间无意中浏览朋友圈,一簇油红鲜亮的椿树芽图片吸引了我。一时手痒之余,就涂了副水彩画。绘出了童年吃椿头的欢愉,以及那沁入记忆中味道。

手绘    椿芽

        自小有些挑食,其实那个年代的孩子有什么可挑的,无非是不喜欢苦瓜、辣椒和茄子。究其原因可能是伯父喜欢苦瓜炒辣椒,本来就苦还添加了刺激的辣味,实在是无法下咽。茄子则是有着一种奇怪的涩味,还有软趴趴的口感,同样让我敬而远之。

        吃什么,怎么吃,乃至何时吃,在中国的饮食文化里是颇为讲究的,相信不管是主妇或是煮夫都有自己的心得。自己成了家,也喜欢琢磨着做一些有新意或流行的菜品。在我的影响下,儿子也喜欢尝试一些特别的食材。在外面吃到了什么美味的食物,超市发现什么新奇的食材,父子二人总是兴高采烈的探讨,对准备庖治的食材充满了热情。往往此时孩子也乐于参与,主动打个下手。

        吃货父子对食物感兴趣,对关于吃的书同样感兴趣。家中《随园食单》、《雅舍谈吃》、《蔡澜旅行食记》、《人间滋味》等等有十几本。前段时间整理东西,把一本叫《入味》的书翻捡了出来。

《入味》

        《入味》的封面设计极简,面纸采用牛皮纸,钢模压凸的书名给人平淡从容的感觉。作者出生在蒙东,长于沈阳,北京工作,后移民多伦多经营一家中式私厨料理。本书是他创作的第二本关于饮食文化的书籍。

        谈食物烹制的水准,绕不开三个要素:色、香、味。书的第一部分为问味,探究菜肴中诱人的色,迷人的香。如今在外就餐总是关注食物中的色和香味的来路,有意识减少或避免化合添加剂进入我们的食物,用何种食材才能即好看又健康呢?。书中介绍了运用番茄酱、胭脂虫、甜菜、红曲等天然色素来实现对食物增色。作者还饶有兴致的科普在辣椒没有大行其道时,人们在哪些植物上获得辛辣刺激的口感,详细描述了山葵、辣根和芥末的区别。

山葵、辣根、芥末

        相信很多人对如何分辨瓜果公母,以及激发味蕾的物质到底是何物的问题十分有兴趣。说到这里,要提到一个生僻的词汇“美拉德反应”。度娘可以查到,释义为:广泛存在于食品工业的一种非酶褐变。是羰基化合物(还原糖类)和氨基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间的反应,经过$&@#%(此处省略一百字),故又称羰胺反应。看到这里,你会说,这是个什么鬼。

灯笼椒公母的辨识

        作者用生动的事例和类比的方法解释了这一现象。去酱油、醋的厂家现场观摩制作,与高人探讨民窑酿造,剖析生物酶如何进行神奇的转化。

        用猪油炒素菜爽,用植物油炒荤菜香,是自古以来厨间总结的经验,科学的说法就是动物酸和植物碱的中和反应。各家炒菜滋味不同,想来也不外乎是因为火候、刀工、配料、手法、器物、时间等因素的微妙变化,最后形成明显的味觉差异。

        沉迷于某种味道,可能就是醉味这个词汇想表达的意思。我们走进故事里,和作者分享普通而真实的饮食生活。和母亲一样的张妈在楼顶菜园,采着瓜果菜蔬。同路边贩卖自家铁棍山药的小贩,唠着家长里短。与经营着自己理想的隔壁老王,谈着生态养殖。平凡如你我,其实不也和他(她)们一样,坚守着心里对过去食物味道的执着。

张妈烹制的菜肴

        随着作者的笔触,《入味》的大餐进入了证味的环节。小时颇向往海边退潮后捡拾贝类的场景,异国赶海、集市的趣闻使人大开眼界。由海鲜杂烩,谈到俄罗斯大列巴(俄式面包)。让我想起80年代初,大院食堂老面包的味道。蓬松并伴着类似格瓦斯气息的酸甜口感。

        伴着书中的图文继续浏览,翻到其中有一页,上面展示了15种杵臼,或式样古朴,或精致华美,它们散落自数千年饮食文化的各个角落。就是通过这些简易的厨具,人类的菜单才被不断续写。

各种杵臼

        最终章:推味。由欧洲流行的脆饼,讲到俄罗斯甜菜制成的菜品,引出高丽移民创出的胡萝卜沙拉。章节中的西行杂碎和“巨胜奴”小考,需要反复的品读,来体会其中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交融。中式菜肴的西化(也可说异域化),西域糕点的中式改良,其中不光有新鲜的菜蔬和香甜的奶油,想来其间也拌和了汗水和血泪。

      《入味》从营养、民俗、文化、地理、历史、科学、美学乃至宗教、哲学的多个视角,讲述了侨居他国的华人,视角由近至远,自外及内,产生的理念和思维的变化。虽未深入剖析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不同饮食观念,但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观念碰撞在文中不时出现。其中记录了一群美国年轻人评论异域风情食物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那有些先入为主颇有些审视味道的评判,使人不免联想颇多。

        文末,引用作者文中的一句话:口阔一些,为自己做一顿饭。

        想来喜欢的,不喜欢的,都要尝试一下,才能完善自己的生活菜单,体会到何为入味。

食物关乎一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生活 读《入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vi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