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明白,大流士有30万精兵,后勤补给充足,还以逸待劳,为何就打不赢亚历山大呢?马其顿不过5万人,却赢得高加米拉之战。
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对高加米拉之战的兵力情况,是这么说:大流士有100万大军,骑兵数十万,包括重甲骑兵,还有车兵、投石兵。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兵力是4.7万,骑兵一万出头。
当然,阿里安这一说法,就如同三国演义中曹操有80万大军,然后发动赤壁之战。100万大军,夸大事实,波斯在三十万左右,精锐估计6万。
前331年,亚历山大、大流士三世在高加米拉决战,这是双方最后一场大规模会战。这一次战败,意味着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覆没,亚历山大得以封神。
高加米拉之战前,双方进行一次精彩战斗,就是伊苏斯之战。大流士手握20多万大军,却选择狭窄地形,骑兵、车兵无法施展,被亚历山大击败,连家人都成为俘虏。
伊苏斯之战后,大流士三世总结了教训,他选择巴比伦以北的一块开阔平原,并将阻碍骑兵冲锋的地形铲平。如此,波斯军团不但后勤补给充足,地形也有利于骑兵。
亚历山大补充兵力后,继续深入波斯腹地,相继渡过两河。途中,亚历山大也遇到不少波斯游骑兵,也知道他们是诱敌深入,但亚历山大依然前进,毫无不畏惧。
亚历山大远征,后勤补给基本靠劫掠,故而没有资本拼消耗。再则,马其顿士兵的素质,整体比波斯要强一个档次,决战对他而言最合适,就应该速战速决。
纵观大流士三世一生,他擅长战略规划,战术指挥水平就很一般,这是他战败的重要原因。当然,如果对手不是亚历山大,大流士不会败得很惨。
30万对5万,6人打一人,波斯人数占优势。双方布阵,都是骑兵在两翼,中间的是步兵。大流士的“不死军”精锐,则全部在中军,保护君王的安全。
波斯军团,贝苏斯位于左翼,最精锐的骑兵在这里。右翼是马扎亚斯,部下成分比较复杂,却也有一万多骑兵,以及一百辆战车。
战斗开始,大流士三世下令,左翼、右翼同时出击,朝着马其顿方阵杀去。
亚历山大利用摆出斜形方阵,头部对准波斯军团,并不断后撤,吸引贝苏斯的主力来进攻。贝斯苏以防被偷袭,便采取添油战术,没能集中兵力,双方相持。
马扎亚斯比较猛,加上里海步兵团支持,一度压倒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左翼差点都崩溃。但是,马扎亚斯追击比较猛,一度脱离了主力,给亚历山大机会。
波斯两翼出击,中路自然就薄弱,被亚历山大抓住了战机,他直奔大流士三世的中军而来。更加不幸的是,激战中大流士的马夫阵亡,波斯士兵误以为君主已经殒命疆场,顿时乱成一团。
大流士三世无法控制局面,在混战中被打死,波斯溃败,阵亡数万人,亚历山大取得胜利。此战,波斯帝国灭亡,亚历山大乘势横扫两河,然后继续东征。
本土作战,后勤补给充足,士兵数量众多,大流士三世为何输呢?笔者认为,大流士一开始就犯了错误,他不应该直接跟亚历山大交战,而是深沟高垒,坚壁清野,跟马其顿拼消耗。
亚历山大远道而来,兵力不足,且攻坚能力比较差。波斯以城池为依托,骑兵外出袭击马其顿的粮食运输线。此外,联合埃及、希腊城邦,攻打马其顿后方,让亚历山大疲于应对。
如此一来,不出三月,马其顿粮草耗尽,后方不稳,求战不得,攻坚不能,只能退走。这时候,大流士再预先布置一支精兵,在半路埋伏,亚历山大岂能不败。
伊苏斯之战、高加米拉之战,大流士都是直接决战,本身就是错误。当然,此时作战双方都还没打持久战的概念,喜欢面对面厮杀。
此种作战模式,与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一样,讲礼仪。亚历山大若有机会,来到东方,碰到“兵者诡道”的战国诸侯,围魏救赵、围点打援、深沟高垒等战术一起上,估计败得很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