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老师问我:“XXX,看你经常跑步,可你有没有进行什么对抗性的运动?”
这个问题问得很突然,因为我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跑步。我思索了好一阵,才回答:我偶尔会打羽毛球和乒乓球。
我想,他这样问我,大概是看我性格中缺乏一种竞争的欲望。
在一般人看来,对抗性运动,指的是跟别人有身体接触,或者隔网相向,要分出个胜负的运动。前者如篮球足球,后者如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等。
其实,如果从更广泛的角度界定,每种运动都有对抗性的一面,跑步也不例外,因为它要跟不确定性、惰性和无知做对抗。
一、与不确定性对抗
所谓不确定性,指的是当你跑步时,外界的因素充满未知,你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无论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
2018年4月16日第122届波士顿马拉松,可以说是史上天气最恶劣的一届。比赛当天下起了大雨,刮起了风,气温骤降至接近零摄氏度。恶劣天气严重影响了怕冷的非洲一众高手的发挥,大幅领先的非洲选手最终爆冷被日本公务员川内优辉超越,错失冠军。而当天,很多大众选手也因此退赛。
高温,低温,暴晒,陡度,大风,雨雪天气都可能在跑步途中给你一个下马威。
而有些不因素却是人为造成的。同样是在波士顿,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终点处,恐怖分子引爆两枚炸弹,导致3人死亡,183人受伤。比赛被迫提前终止。
二、与惰性对抗
每个人内心其实都是追求安逸的,把跑步这项艰苦的运动当成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兴趣爱好者恐怕不多。我们有无数个理由放纵自己。比如今天上班太累,天气太热,晚上有应酬,昨晚没睡好,空气不好雾霾严重等等。
你的心里有两个人在争吵:一个说,去吧,不然身上的赘肉又要出来了。另一个却说:不要紧,下次多跑点就行了。一个说:下个月还有场马拉松比赛呢,今天必须得训练了。另一个却说:抽签能不能中还不一定呢,先等等看吧。你的内心无比挣扎,任凭时间从指尖匆匆溜走,无动于衷。因此有人说,最困难的就是你穿上跑鞋出门那一刻。一旦跨过这道坎,其余的就顺其自然了。
况且日复一日的单调重复,有时会让人产生厌倦,村上春树把它称为“跑者蓝调”,那是一种分不清到底是因为年龄增加体力下降,还是因为精神低迷造成的现象。
是否进行有规律的跑步训练,会在某一时刻体现出来。你会发现,用平时比较轻松的配速跑步,现在却变得步伐沉重,呼吸急促,难以坚持下去了。半个月不跑步不运动,心肺功能会骤降,要想达到以前的水平就得从头再来。
正所谓:三天不跑步,自己知道;一周不跑步,对手知道;一个月不跑步,全世界都知道。
三、与无知对抗
人们认为,跑步是人的本能和天性,人类天生就会跑。因此,学校开设的体育课上,恐怕没有老师会教你如何跑步——你撒开腿跑就是了,跑步,还用教么?
然而,果真如此吗?
学校在跑步测试时,我们会发现无数人仰面朝天,咬牙切齿,大口喘气,跑得费劲,而且姿势极为难看。冲线的下一刻,就直接躺在了地上,俨然一种生无可恋的感觉。
所谓“无知者无畏”,我们使用蛮力,奔跑到筋疲力尽。直到某一天,你发现肌肉酸疼,脚跟受伤,不得不停止跑步时,才发觉,可能是哪里出了问题。
看来,我们确实变得不太会跑步了,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跑步。
我们需要学习如何热身和拉伸,让身体跑前做好准备,跑后得到放松;
我们需要学习调整呼吸,不至于大声喘气;
我们需要学习正确的跑步姿势,不至于姿势难看,导致受伤;
我们需要学习如何保持节奏,不至于前程用力过猛,后程乏力;
我们需要学习强化肌肉力量,让跑步变得更轻松;
我们需要加强心理建设,在孤独而漫长、充满未知的路途中自我激励,坚持奔跑……
每一次学习,都是击碎内心懵懂无知的时刻,我们也因此变得更加强大。要想跑起来不费力,平时就得竭尽全力。
下一次,如果有人问我:你进行什么对抗性运动?我会回答:跑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