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婚姻育儿读书
读蒙台梭利2:为了“儿童的世纪”

读蒙台梭利2:为了“儿童的世纪”

作者: 教坛行走 | 来源:发表于2018-10-21 11:01 被阅读240次

    [“儿童的世纪”]

    当20世纪来临,有学者呼唤:这将是“儿童的世纪”。蒙台梭利赞同这个判断,并投身其中。

    如此预见,当然是基于技术和物质进步、全球化已成现实,以及妇女解放(女权运动)方兴未艾的现实和趋势判断,同时也激励更多人投身儿童教育和医疗事业之中。

    当20世纪来临,蒙台梭利30岁,若按中国传统,处于“而立之年”。1900年,蒙台梭利从女权运动抽身,进入罗马国立启智学校,投身能力欠缺儿童医疗和教育工作。1901年,蒙台梭利重回罗马大学,学习哲学和人类文化学。

    正是此番选择从罗马大学再出发,蒙台梭利此后人生,与儿童教育紧密相联,矢志不渝。

    如今,当21世纪都已经延展到一个身份证的时长(即不知不觉已过十八载),蓦然回首,虽然不能不说20世纪是教育变革的世纪、儿童权利的世纪。

    蒙台梭利照片

        但是,又不仅如此。20世纪,很显然还是一个战争的世纪、动荡的世纪、对抗的世纪和探索的世纪。根据流行的观点,人类在20世界经历战争造成的伤亡,超过了19世纪和以前的总和。当然,人类在20世纪关于科技的创造的奇迹、物质的生产的丰富,甚至“主义”的试验频率,也是空前的。

    当20世纪还没有宣告结束的时候,就有人急切地断定:20世纪的最大变化,就在于变化本身。蒙台梭利参与,并创造了教育领域的许多“变化”。

    她的创造,也与罗马同步。是的,就在她出生的那一年,意大利才重新实现了统一,而罗马也重新成为首都。此前,意大利王国,及其前身撒丁王国,首都先后设在了都灵和佛罗伦萨。

    而罗马,上一次作为“首都”——如果可以称作现代意义的首都的话,则不仅局限于意大利的半岛地域,甚至可以当作是整个欧洲的首都。

    罗马,还曾经长期作为欧洲或西方世界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蒙台梭利的学业,全部在罗马完成。她的自然科学、数学、医学、人类学和哲学领域研究或学历,来自罗马的三所学校:米开朗琪罗工科学校、国立达芬奇工业技术学院和罗马大学(今罗马第一大学)。

    19世纪晚期,作为一名女性,蒙台梭利对于这些专业的选择和深入,一直伴随着争议、抗争和执着的自我坚守。

    那是一个男权的时代。作为家中的独生女,父亲本希望她致力于人文学科的学习,未来成为一名职业上的教师,生活中的贤妻良母。许是受到出生书香门第的母亲的深刻影响,她坚持己见,从数学和自然学科出发,大学时代选择医学,成长为一名医学领域的女博士。

    当“儿童的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蒙台梭利对于自己的家庭生活,也作了让常人和世俗完全不能理解和接受的选择。因为在那样的时代,当女性参与组建家庭之后,就必须放弃职业和事业,专注于家庭。

    蒙台梭利和相爱的恋人相处良久,生有一子,但却毅然拒绝了婚姻,直至终生。

    为了能够持续工作,她忍痛割爱,选择将新生儿送到农户家抚养多年,并长期隐瞒了母子关系。这也是作为教育家的蒙台梭利人生中的一个极大的矛盾之处。为了外部世界的全部儿童,她选择了寄养自己的亲生骨肉。

    在男权主导的世界里,作为教育家的蒙台梭利时常出席社交场合,发表演讲、学术交流或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她都十分注重自己女性化的装扮(而非男人装),一贯地保持着优雅而精致。

    出于终生的怀念,当然也是永远的痛,在母亲离世之后,蒙台梭利坚持二十多年以黑色的哀悼服示人,直到自己的亲生儿子罗里奥重新回到身边。从此以后,母子相伴,共同致力于世界儿童教育事业。

    如此的人生轨迹,大概也正是中国文化中的:生即非常之人,立有非常之志,成就非常之事。

    从1907年建立第一所“儿童之家”开始,蒙台梭利毕生致力于儿童教育和研究,在全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终其一生,蒙台梭利都与儿童和教师在一起,是儿童秘密的发现者和教师的帮助者

    如今,世界分布有八千所蒙台梭利学校,蒙台梭利教育法为一万四千所学校应用,无数教师和幼儿园采用了蒙台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教具在全球的市场持续热销。

    该纪实片这样评价:是蒙台梭利学校养成了他们接收的挑战性的工作和有趣味的工作的思维。

    [美妙的阅读体验]

    感谢市教育局幼儿教育教研员尹晓峰老师的及时推荐,使我得以饶有兴致地观看BBC纪实片《蒙台梭利》。根据此片介绍,维基、亚马逊和谷歌的创始人,都曾就读于蒙台梭利学校。

    著名影星乔治·克鲁尼曾就读蒙台梭利学校,他在2018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球名人排行榜中列第二

    关于《童年的秘密》的阅读,即便是经过了翻译,其细致的叙事描述,充满温情的故事呈现,也能够给予读者极好的阅读美感。

    作为我们这样教育领域的读者,许多时候,是出于被迫或是被动的需要,去阅读业内学术文章或著作。

    当然,凡读,必有获,这是事实。

    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读到的学术文章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从书本到书本的论述、从格言到名言的说理,其中不乏人工合成、文字重组的痕迹,以及缺乏情感流动或理性铺陈的文字。

    我们也许勉强获得了一些道理、甚至真理,但是阅读经历难免痛苦,甚至望而生畏,继而让我们对学术文章有避之不及的感受,甚而惧怕、排斥学术的探讨和理性的对话。

    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学术著作的阅读,总是充满了如下的期待:说理清晰而行文流畅,逻辑严密且娓娓而谈,现象其表又本质其间,最好有一些故事或比喻或想象画面穿插其间。即便那些比喻或损伤理论的严谨,但那毕竟有利于学术的传播和分享。

    关于以上类别经典的阅读,从自己出发,从兴趣出发,必然感觉到美妙。

    《童年的秘密》,正是这样的著作,一本从儿童出发、基于亲身教育实践、并且放下了架子、蹲下了身子跟我们说教育道理的经典著作。当然,这同时是一本基于细微的敏感观察的心理学著作。

    [从动物的观察出发]

    蒙台梭利坚持认为,儿童,甚至动物都具有天赋本能。经过观察,他认为,“野生状态下的动物会显示出对后代更加强烈的关爱。”

    “无论是马、野牛、野猪、狼,还是老虎,这些高级动物的母性本能基本都是相似的,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对后代的关爱方式非常令人感动。”

    例如,“小狼刚刚出生的时候眼睛是闭着的,耳朵也听不到声音,这种情况要持续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母狼会厌恶和反抗任何企图接近幼崽的动物。”

    “同时,动物母亲不只关心后代的身体健需要,也关心它们天赋本能的发展,这个过程在安静和光线幽暗的地方才能更有效地进行。”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成长不仅是肉体生命的成长,更是精神生命的灵性成长,她甚至引用基督教理论来夸赞儿童的灵性:“基督教最深奥的秘密之一就是圣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新约·约翰福音》中说,‘道化作肉身,住在我们中间。’”

    虽然, “科学并不认为婴儿是‘灵性的化身’,而是把新生婴儿视为一具由器官和肌肉等组成的完整的生命复合体,即使如此,这也是一个奇迹。这么复杂的生命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呢?”

    她一再提醒人们注意,新生儿童和新生的动物,都非常的脆弱,必须充分地加以关注和呵护。“新生婴儿只有可怜的微弱的视力,他弱小,无助,而且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他不会说话,不会站立,需要别人随时关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发出的声音只是啼哭,或者是为了让别人赶快过去帮助他而发出的哭叫声。只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几个或者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他才能站立走路,而且还要等更长时间他才会说话。”

    “哲学家们一直对婴儿刚出生时柔弱、无助的状态非常好奇,但是直到现在,教师和医生都很少关注这个问题,正如许多隐藏在潜意识中的问题一样,人们以婴儿的状态习以为常,并不认为有什么特别重要之处。”

    蒙台梭利批判成年人从经验世界出发,漠视儿童的敏感和心灵的成长体验。“他们(成年人)把《创世纪》中句子用在自己身上,‘我将按照我的形象来创造人’。傲慢、自负是人类的原罪,这种取代上帝的企图造成了所有后代的痛苦和不幸。”

    “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拥有活跃的精神生活。儿童自己无法证明这一事实,这样一来,他们就必须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秘密地完善这种内心生活。”

    “儿童就像是在黑暗地牢里挣扎着要走向光明的灵魂,它要出生,要成长,它慢慢地,但是毫无疑问地给发展迟缓的躯体注入了活力,用意志的声音唤醒躯体。但是,始终有一个拥有强大力量的人站在旁边,等着扑向它,粉碎这个灵魂。”

    [“儿童是人类之父”]

    她创造性的提出,“儿童是人类之父”,改变了儿童的智力和灵性完全来自遗传的习惯性看法。“事实上,母亲和父亲为孩子的生命提供了什么呢?父亲提供了一个看不见的细胞,母亲除了提供了另一个单细胞之外,还提供了一个供受精卵生活的环境,这样它就可以最终长成一个发育完全的婴儿。父母创造了孩子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相反我们应该说,‘儿童是人类之父’。”

    “儿童有一种特殊的内在活力,能让他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克服困难;但是如果在他的敏感期内遇到了障碍,让他过于费力,他就会遭受到某种困扰,甚至他的个性会被扭曲。我们对这种精神折磨还知之甚少,但是大多数成年人都在无意识中背负了这些创伤。”

    “我们常常会注意到,一个刚刚还情绪焦躁,近乎歇斯底里的孩子,突然之间就平静下来了。”

    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的分析,主要包括六个方面:语言,秩序,感官,细微事物,动作,社会规范。

    “人们通常的观念是,儿童天生就是不守秩序的。”但是,蒙台梭利认为,“婴儿神秘的心灵深处对于关爱他们的成年人来说还是未知的。婴儿有多少次无缘无故地哭泣,而且拒绝一切试图安慰他的举动?这本身就应该是个足够充分的理由,让我们猜测到婴儿内心怀有某些必须得到满足的神秘需要。”

    “儿童对秩序的感觉和成年人不同,经验已经让我们十分麻木,但是儿童没有什么经验,正处于获取各种感知印象的过程中,他从零开始并感受到创造的艰辛。”

    关于儿童心理的发展,蒙台梭利写道,“儿童告诉我们,聪明才智并不是从外部逐渐建立起来的,那是机械心理学家所坚持的观点,他们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很大影响。根据他们的理论,好像是我们从外部世界接收到的感官印象叩响并打开了感觉的大门,然后在心理世界安住下来,渐渐地互相建立联系,变得有组织,并逐渐形成了智力。”

    “古人说‘从某种程度不同讲,智慧中没有什么内容不是首先来自感觉。’”

    “众所周知,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非常尊重孩子的成长环境,并把它当作教学的中心。我们也比其他任何教育体系更加高度理性地尊重孩子的敏感期。但是,我们的理念与认为儿童只是一种被动生命的旧观念之间有微妙的差别,我们坚持认为儿童只是一种被动生命的旧观念之间有微妙的差别,我们坚持强调儿童的内在敏感性。”

    “詹姆士(1842—1910年,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机能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美国心理学会创始人之一)说,没有人曾看到某种事物的特有全貌,他所描述的就是这种观念。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敏感性和兴趣点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以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詹姆士对这种现象举出的例子非常精彩,他写道,‘如果你特别喜欢某套新衣服,你就会开始关注其他人的衣服,因此就会有死于车祸的危险’。”

    “儿童从什么都不懂,到发展出自己的理性,发展成一个独特的人,甚至在他能用自己的小脚丫迈出之前就已经开始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了。”

    当1936年《童年的秘密》一书出版时,蒙台梭利已经66岁,身处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蒙台梭利在观察中与儿童交流

    这正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格局大动荡的调整的时期。由于墨索里尼政府的法西斯化,蒙台梭利学校在意大利被禁止。希特勒领导的德国把世界逐步引入战争的境地。

    形势的变化,促使蒙台梭利一步一步地转向,成为了一位世界公民。

    她虽然没有自己的家庭,但有自己的祖国。

    她虽然拥有自己的祖国,但却被祖国的政治家所抛弃。

    全世界是她的目的地,各地儿童和儿童教育的需要,就是她的下一站。

    她的一生,注定漂泊,为了“儿童的世纪”。

    她的一生,为了自己的兴趣,从事着教育创造的事业。

    而兴趣和创造,正是蒙台梭利教育法所追求的目标。

    [注]《童年的秘密》,[意大利]玛丽亚·蒙台梭利著,刘莹译,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18年1月第1版 第5—7章 天赋本能/心灵的胚胎/儿童心理发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娟娟新月:好文👍👍👍
      • tx第九朵云:请参考《简书》教育版块投稿需知修改格式 ,先给您拒收,修改完回复我马上收录

        1.段落开头不需要空格

        2.段落之间空一行
        教坛行走:@tx第九朵云 按嘱已经修改格式,谢谢
      • 8d46037195ae:教育强、中国强、我胡正荣没有学习好……!

      本文标题:读蒙台梭利2:为了“儿童的世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xb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