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唐初以均田、租庸调等制,奠下立国根基,又以无比的自信包容异族文化,融铸出多彩多姿的大唐风采。然而随着人口增加及流动频仍,上述制度渐渐无法应付日趋繁复的地方事务,结果促使地方自行摸索治理之道,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则日渐削弱。在中央与地方权力消长的情势下,迸发了中唐安禄山的反叛,此一叛举又加速此一情势的恶化,最后黄巢得以聚众流窜于帝国内部十余年,终至掏空唐朝的威权体制。(地方强中央弱的情形,导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变弱,90年代,地方政府的领导根本就不理睬中央的领导,因为地方的财政收入比较多,中央反而没有多少财政收入。后面经过朱镕基总理的努力,使国税和地税分家,才缓解了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的趋势,现在地税与国税又合为一家。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将税收全盘接收到中央管理,以此来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隋唐以来——本书以之与宋联系称之为第二帝国——与汉代官制有一基本不同之处,即是中央政府派遣地方官,除少数地域例外,下达州县。汉朝的征辟,至此不用。隋朝形成的考试制度到唐朝的时候为三年一次的考试,到宋代这种考试终于定型。这种公开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打破了利益固化,打破了贵族的垄断,因为考试使得考试资料标准化也促进了印刷术的发展,但是这样一来,也导致中国人民受官僚体系的影响越来越深。
唐朝确实经历过一段辉煌的时期,但是在这辉煌和长久的太平当中,因为领导集团的逐渐骄惰而不负责,无从继续。宫廷里的伺候人众增加到不能管驭的程度。
唐朝有许多名臣直言进谏而得罪皇帝,皇帝原谅了这些直言上谏的忠臣的行为代表着皇帝的意志力,乃是一种人身上的品德,而非组织结构上之力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治大于法治,体制上的不足往往是靠个人的品德和能力来弥补。)
唐朝已推行科举取士,也控制着政府基层的人事权,只是让人更觉得儒家的道德观念为它施政之不可或缺。可是以道德施政总离不开独断专制。
我们务必看清儒家传统之政府,不仅为一种组织,事实上也是一种纪律,所以它不以绵密紧凑的方式构成。在唐朝讲,均田制之能推行,一部分归功于它有化几个世纪的震荡而为宁静之功效。这计划付之实施,固然不能将丁田的分配尽如理想上的数目字,但却在乡村中产生了好几百万户小自耕农。只是如此这般的安排一经凝聚而固定化,则无法大规模调整。不仅提倡某一阶层或某一地域的经济利益无从下手,政府也缺乏督导私人从事这种工作的织能力。更为难的是,政府面对的问题,很少能有明确的方案。(有一段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就存在这种问题,没有明确的指导方针导致外交上很是被动。)
武则天之取得独裁者。专制政府不出于专制者的选择。中国的悲剧乃是其在地方组织及技术上的设备尚未具有规模之际,先已有大帝国之统一,因之上下之间当中缺乏一段有效的中间阶层,全靠专制君主以他们人身上的机断弥补。
称帝的武则天都知道极权之真髓,既系最高之名位,则不能又有任何条件的限制与约束。武后的革命不能与我们今日所谓的革命相比拟。因为技术能力的限制,武则天并未放弃中国传统国家的作为。可是她一手经营仍是一种实质改革,其成果见于以后之数代。她清算唐朝皇子王孙以及重要朝臣,使贵族之影响绝迹,要不然他们将已把持朝廷(武则天开放了考试的内容,考诗歌和策论这样就为下层读书人提供了一条通往上层阶级的路线,同时他又设立了殿试,这两天下所有的读书人,经过武则天的面试后,都成为天子门生,这样就打破了阶级利益固化,使更多的下层阶级涌入上层阶级,从而为她服务)。她纵未改造行政机构,这机构之新生力量因她而涌出。她以新代旧,让一群年轻而有能力的官僚入仕,不少经她提拔的新人,日后成熟升迁,还要在下面几位君主的在位期间显露锋芒。迄至武则天御驾归西之日,她的帝国没有面临到任何真实的危机,这样看来,她的反叛可算作一番成功。
衰亡的开端。安禄山率部反叛。唐衰落最基本的原因,乃是均田的授田法不能与人口相提并论。大凡经济的发育成长,充满着动力而又带地域性,超过当日国家可能统计过问的能力。
中国历史内一种经常继续出现的奇事在唐朝中期出现。这朝廷已将一个被战争破坏的帝国扶植复苏而又欣欣向荣,可是这朝廷反不能与它本身一手培植的繁荣状态相始终。此中尴尬情形在唐朝更为彰著。
唐朝的帝制,可算是一种极权的产物,只是它的基础无非儒教之纪律。当这纪律败坏时,此极权也无法维持。
谁有能力征税,谁就能掌握税收所及的地区。这时候管理注重地方上的特殊情形,以代替由一种抽象观念组成的大帝国,其管制的范围缩小,行政的效率必较前提高。
黄巢的故事暴露了中国长期左右为难的地方。一个有效的中央政府财政开支极高;可是若没有负责的中枢,其结果也不堪设想。黄巢在唐代流窜了十多年,未能推翻唐王朝。原黄巢中的将领朱全忠降唐后,挟天子令诸侯建立了梁。
当中国即将进入本千年之际,情况愈为明显,国都必须接近经济条件方便之处。中国的重心已移至东边。东南区域尤以土地肥沃水道交通便利而有吸引力。即使化外的游牧民族,也以当中获有农业经验者占优势。自然之选择已使东北为他们理想的基地,远超过干旱的西北,那是吐蕃、突厥繁盛之区。所以中国多数民族与少数民族在今后400年的争斗中,采取一种南北为轴心的战线,与西安渐渐远隔。这座古老的国都,也已在历史中充分的表现过它上下浮沉的经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