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子,明富贵

作者: 公子向北走了 | 来源:发表于2017-03-23 12:13 被阅读127次
    读孔子,明富贵

           文明干扰越多,人类离自然就越远,离人也越远。古人离自然近,离人也近,所以他们也许更能接触到自然与人的本真,他们中的智者探幽思微,诉诸文字,就是解读自然与人的密码,流传下来,后人参悟出,便受益无穷。《易经》如是,《论语》亦如是。阅读古代经典,其意义就在此。颜渊眼中的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篇――《论语》的篇目,下同),我们后学更是永远“450角仰望”。卑之无甚高论,聊梳理一下孔子关于富贵的见解,说是应景文章,其实只能算学习笔记。

           富,指物质上富有;贵,指地位上显赫。“花开富贵”是比较雅的祝福语,“大富大贵”在所谓清客雅士眼中就俗了,他们对大富大贵之人会露出不齿的神情,却保不准内心深处羡慕嫉妒恨着。陶渊明说人要“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这似乎是传统文人凸现在外的态度。

           但孔子不反对人对富贵的追求。他说“学而优则仕”,就是鼓励人做官。又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篇),意思是,如果能够求得富裕,做个执鞭之士都行。什么是执鞭之士呢?就是为当官的人用鞭子打地面开道的,或说是在菜市场看大门的。反正在当时都不是什么体面的工作。孔子主要经济来源是为别人主持丧仪,这在当时不是下等的工作,但是在现在人看来也不太体面,于是人们为圣人讳。其实不必这样的,孔子可不在乎职业的高下。他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真正到了自己身上,就不管了,能来钱、来钱快就行。――他的取财谋生之道与一般人并无二致。

           不同的是,孔子强调合理地取财。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增广贤文》)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篇)人都盼望发财、做官,但不通过正当的方法、途径,君子不会做的。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他不愿意违背道义而求得富贵。在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君子喻于义”(里仁篇),“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一个人 “见得思义”(季氏篇)、“见利思义”(宪问篇),才能做到公明贾所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龋”(宪问篇)――他在该拿的时候拿,大家不厌恶他拿。

           如果取之有道,人就可以安然坦然地接受财物,不必玩清高,更不必作秀。《了凡四训•积善之方》记载:“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又载:“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做了好事,就应该享受政府的奖励政策,如果你为了“名节”不接受,“有功不受禄”,大家看到无“利”可图或无“脸”图利,就不会再做好事了。由此可见,作为圣人的孔子,不是道学家,不是冬烘先生。他的思想立足于现实,又具有辩证性。

           现在富贵的人很多。人富贵了,应该做到什么?子贡说:“贫而无诌,富而无骄。”孔子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篇)子贡觉得不傲慢骄横就行了,孔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礼教。现在一般人连子贡的要求都没有达到,与孔子的希望相距更远。什么属于“好礼”?孔子没有在这里展开,从现在的眼光看,应该知道如何与人平等相处,如何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同他人尤其是贫贱之人的尊严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由此形成乐仁好礼、乐善好施的家族传统。中国有个谶语,是“富不过三代”,多半是因为富人没有让“好礼”成为家族传统。

           人之富贵其实与社会紧密相关。“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秦伯篇)国家太平,如果你不富贵,是个耻辱的事,天下如果不太平,你富贵,也是耻辱的事。富者,利用着好的政策,也多占了社会的财富;贵者,享受着别人物质与精神上的供奉。所以富贵者应该有更多的社会担当,更大社会的责任。孟子说:“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什么能解忧呢?“惟顺于父母”。(《孟子•万章上》)这说得太狭隘了。加上《孟子•尽心上》的表达才得以完整,就是“达则兼济天下”。即要关心他人疾苦、为人民服务。

           但是,能做到这样的人太少了。当今社会因为富且贵而迷于声色、惑于权力者何其多也。孟子说“富贵不能淫”,淫,是迷惑的意思。“不能”,提出的不是要求,而是警告。这句话流传至广,未能引起人真正的重视,所以惨剧接连上演。“出来混,都要还的”,现在,为富不仁、居贵不义的衮衮诸公,还债的时间到了。

           中国人普遍仇富仇官。网上一出现有关富人有官员的负面新闻,骂声如潮,也不管事情真伪。为什么?是部分为富者为官者作恶太多,引发了集体吐槽。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孔子说:“已欲立而立人”(雍也篇)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枉己岂能正人”(《孟子》),自己品行端正,才能令行禁止,达到 “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的效果(学而篇)。

           现在左手反贪腐、右手腐且贪的官员太多,甚至出现了台上作完反腐报告,台下就被抓的滑稽现象。自己行为不检,却“语重心长”地劝别人行端表正,能有什么效果?在谈到申枨时,孔子说:“枨也欲,焉得刚?”(公冶长篇)人无私欲,才能刚正,说话才有力度。所谓“无欲则刚”,所谓“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求我能,而求我公”(《清稗•官箴》),说的也是这样道理。

           在德行与富贵上,孔子更看重德行。他赞叹颜回的贤,说:“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篇)颜回早夭,孔子一点不隐藏他的悲痛,有学生酸酸地说,您哭得也太过悲恸了吧。他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意思是,我不为这样的人而恸哭还能为谁恸哭呢?给人一种没有回音的嫉妒。

           当今社会,诱惑多多,陷阱多多。富且贵者,如何抵住诱惑,避开陷阱,远离贪腐?一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论语》里谈到“学”的地方很多,大多数不是指我们现在强调的文化课,而是品德。修身养性永远是孔子重视的,他曾悲叹:“吾未见好色如好德者。”(子罕篇)其实有仁心、有德行不难,“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篇)难在长久的保持。正如曾子所说“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士不可以不弘毅”(泰伯篇),即必须要有宽广、坚忍的品质。

           二要,不断地检查自己。“吾日三省吾身”(学而篇),人要不断地找出自己的缺点,及时地改正。“过,则勿惮改。”(学而篇)“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罕篇)老子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道德经•第71章》)意思是,圣人之所以没有毛病,是因为他把毛病当作毛病对待,所以他就没有毛病了。任何人都会犯错误,但同样的错误不能犯两次。孔子赞赏颜回“不贰过”(雍也篇)就是这个意思。

           三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且敢于批评别人。“乡愿,德之贼也。”(阳货篇),在孔子看来,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坏者。在评价别人时,我们不要做好好先生;听取别人的评价时,也要想想他是不是出于怕得罪人而在一味地讨好。

           傅佩荣先生在谈到学习孔子时,说一个人要做到四个字:约、恕、俭、敬。对己要约,对人要恕,对物要俭,对神灵要敬。“约”,就是约束自己。“以约失之者,鲜矣”(里仁篇),一个人能够做到自我约束,就很难闯祸或犯错。对别人要“恕”。如心为“恕”,如心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篇)。“俭”,是节俭。也许你不缺钱,不在乎,但消费也在耗费时间精力,更何况玩物容易丧志,纣王的贪腐就是从喜欢一双象牙筷子开始的。“敬”,对神灵要敬,古代讲神灵的时候,包含着祖先,它代表着一种信仰,是人内心的一种基本建立。一个人懂得敬畏,就会收敛,就会谦虚,认真处人待世。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结果最怕天地,因为天要惩罚他。是谓“天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孔子,明富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uz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