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总结一下守道的几个层次:
第一,道无名而有大能,道有大能而不显,道有大力而不见。就是说,道有几个特点:首先是超越一切名相,拥有巨大的能量——这是现代科学的说法——然后是不显山露水;其次是虽然无处不在,但你看不到它。所以,守道要做到清静无为。
第二,守道则万物而自宾。只要你默默地守住道的境界,万物自然会处于你的客体地位,你自然会是生命的主体,不会被万物所左右和支配,也没有什么能侵略和攻占你心灵的自由。这时,世界对你来说,就是可控的,但你不是控制世界,而仅仅是控制自己的心,允许世界按其轨迹运作,一切都会自然就位。
第三,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就不要做。还要知道什么时候止,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用文火,什么时候用武火,什么时候精进,什么时候无为。这些都有相应的规矩,要知道规矩,懂得分寸,避免过犹不及。懂得分寸,避免过犹不及,就是“守中”
关于“中”,《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生命中所有的喜怒哀乐都达到了平衡,没有一种情绪会过度,喜者不会大喜,悲者不会大悲,哀者不会大哀,乐者不会大乐,精神世界非常和谐。假如大喜大悲、大哀大乐,就不是中庸之道了。所谓中庸,就是七情处于和谐状态。这是子思的观点,孔子也是这么认为的,他觉得情绪不宜压抑在心里,该发还是要发,但一定要适度,只要发而有分寸,就合乎礼仪,也是儒家所允许的。道家则认为“七情不发谓之中”,这里的“不发”,仍然是不过头、恰到好处、知止的意思。所以,儒家秆道家都强调知止。实际上,老子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也有知止的意思,强调适中。
道家认为。当你达到恬淡虚无、自然无为、无知无欲、非功非利,且体内的阴阳之气达到和谐,并达到个体与世界的和谐时,生命中的一切都会变成你的甘露。
道家有一部经典叫《玉枢经》,其中也专门谈到过这方面的内容:“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则慧光生,能知谨则圣智全,能知止则泰定安。泰定安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为一。”
其中,“人道书知止”同样是强调修道必须知道分寸,要恰到好处,该做的要做,不该做的不要做。
“守道者知谨”,守道者是非常谨慎小心的,就像老子所说的“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不过,这不是恐惧的情绪,而是一种警觉,警觉而不懒散放逸,就像在薄冰上行走。在这种状态下训练自己,才叫修道;修到后来,成为习惯,才能自然无为。
“用道者知微”,能将道的智慧学以致用者,必能从细微精妙处发现真理。
“能知微则慧光生”,当你做到洞察精微之后,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会变得非常灵敏,甚至会产生一种超感觉,这就是“光生”,道的智慧在你生命中生起妙用了。
“能知谨则圣智全”,能够谨小慎微时,你就有了圣贤之行。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二辑》雪漠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