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鲍勃迪伦的诗,我了解了他的态度,仍然不知道他的答案,正如他说答案在风中飘荡,这是他聪明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马尔克斯的一本书《霍乱时期的爱情》,我以为他能够告诉我什么是爱情,但是读完后,我依然没有读到那个关于爱情的定义。战争与和平也同样是一个恒久不衰的话题,两个社会形态相互交错形成了璀璨的人类文化。鲍勃迪伦所写的诗歌是关乎于人,关乎战争,关乎生命的。他表明了对战争的怀疑态度,对个人命运细致入微的关怀,即使如此,他也没有轻易说出是非对错,只是轻轻地说一句答案在风中飘荡,让我们自己去思考。
对,答案在风中飘荡,当耳畔的风吹尽了尘烟往事只留下历史时,我们透过波云诡谲的迷雾看待当年的越南战争,我们也许会用失败这个简单的字眼形容这场让美国身陷囹圄的战争。但是眼光回转当年,那个时期的国际形式一日千里,美苏两国的较量,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矛盾对立最终让这场战争定格。也许鲍勃迪伦批判的不仅仅是这场战争而是人们关于这场战争的态度,当一个国度从上至下对于一场战争没有一个不同的声音时,这不得不引起别人的思考,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烙印,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写出了纸醉金迷的爵士时代,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写出了二次世界大战那个荒诞不经的战争年代,同样鲍勃迪伦也是那个时代的吟游诗人,他表明了他鲜明的态度,但是又不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答案就如真理永远在风中飘荡。
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革命者和墨守陈规者,两群人各自身怀利刃,瞅准时机刀剑相向。他们用炮弹将所谓的主义,哲学,信仰播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五四新文化运动打着科学,民主的大旗将文言文消灭殆尽,我们终于逃脱了诘屈謷牙的古文和穷酸迂腐的文化形式,但是几千年的文化脉络也由此中断,我们现在看一本《聊斋志异》都很费劲,中学课本的一篇课文《狼》中有一句话这样写道,狼亦黠矣,而倾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添笑耳。这么简洁的一句话把那种自豪的心情描写的淋漓尽致,那种力度,那种优美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明清的笔记小品文读完以后也让人心头热乎乎的,那时候的文章对于生活传神的描写都让我深深怀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的描写如此简洁漂亮,没有华丽的形容词,副词就如女孩身上去除了多余的赘肉,原来文学如此真切,如此简单,如此独道。五四运动风起云涌,中国的文学走上了西化的道路,从鲁迅到寻根文学,我们才慢慢意识到了我们老祖宗的曼妙之处,你看阿城的《棋王》有没有宋明小说的语境呢,我认为是有的,朴实而飘逸俊美,正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打的那壶酒让我醉了好多年,他切的那半斤牛肉让我馋了好多年,他落魄如此,还如此热爱生活让我感动很多年。又一次说到鲍勃迪伦,我喜爱他,也是爱他的心胸,爱他云淡风轻的包容,正如真理的答案永远在风中前行而慢慢丰满,我们能不能片面的否定五四运动呢?当然不行,只是我们再也不能像五四时期那般决绝了,我们可以表明我们的态度,但我们不能轻易地给开出一个药方,给出一个答案,我们不能如此决绝地将一切完全革命,因为革命者除了年轻有活力,还有一点就是狂热和幼稚。毕竟答案在风中飘荡,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时间这个维度来加以检验,我们的做法应该更加多元。
有人问我对错,有人问我真假,当我们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的思想,文化,传统,习俗注定不同。鲍勃迪伦的诗歌所传达的反战思想在今日早已不再需要我再多言,但是诗歌中答案在风中飘荡这句话颇值得让人玩味,鲍勃迪伦表明他的态度,却又重来不给出自己的答案,因为对于一个问题,答案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的眼中只有黑白,但是却能看得见不同的色彩,这早已不是一个非白即黑的世界,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这个社会也因为你的看法而更加精彩。
修昔底德陷进让我们都煎熬不堪,好像面对一切事情,我们都要站队撕逼,意大利符号学家埃科曾经说人越活越矮,这个矮当然是指人类的思想境界越来越低,当我们连一本《安娜卡列尼娜》都无法静心读下去的话,你敢说还没有问题嘛,这个世界的人就如动物世界的洪水猛兽,欺凌霸弱,没有道义,我们上学是为了考一个更好的大学,考上了一个更好的大学又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换来更高的阶层,更加心安理得的去剥削他人,当然或许也会顺便回馈社会。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能够像一个人一样去思考,并给出自己的态度,没有阶层身份的考虑,并不强求他人接受,也没想以一人之力挽救这个世界,这就是鲍勃迪伦给我的,因为答案在风中飘荡,它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一起回答。这个世界本无修昔底德陷进,这个世界从来也不是一个黑白的世界,当我们望向窗外,窗外赤橙黄绿分外美丽,而耳畔的西风告诉我们,昨夜西风凋碧树的那场西风吹到今日依然后劲不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