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姨父,你讲方言讲得太快了,我听不大懂,”我七岁的小侄子在电话那端对我先生说。于是我先生改用普通话和他聊。后来我和小朋友的妈妈聊起此事,她说,“姥姥也是讲方言,他怎么都能听懂呢?”姥姥讲的方言和我先生讲的一样,不同的是姥姥是面对面和小朋友讲,而我先生是通过电话和小朋友讲。为什么讲电话时有些听不懂而面对面讲都能听懂呢?
一个主要原因是面对面交流有丰富的非语言信息而电话交流没有。面对面交流时,听话者可以看到说话者的身体语言,包括表情、姿势等,同时还有实物提供所需的信息。比如,说话者皱着眉头指着地上的杯子碎片问,“谁把杯子打破了?”即使听话者不太懂说话者的语言,他/她从对方的表情(皱着眉头)、姿势(手指碎片)和现场实物(杯子碎片)可以猜出对方大概在说什么。
同时,说话者也能看到听话者的反应从而及时调整。如果听话者听懂了,说话者会看到听话者做出预期的非语言反应,比如,点头、微笑,或眼神交流等。当说话者没看到对方的预期反应或是看到困惑的表情,会自觉重复,调整语速、用词,或用另一种方式再说一遍。这些适时互动微调能帮助交流顺利进行,但当事人因忙于交流信息很可能不会特别注意到其存在。另外,听话者可看到说话者的嘴型,帮助其听辨某些字词。
解释到这里,小朋友的妈妈说,“原来是这样啊!”,然后讲了她自己的一个类似经历。她曾和一位印度同事用英语通过电话沟通,感觉有一些听不懂。但当这位印度同事来访,她和该同事面对面交流时都能听懂。对此,心里还一直疑惑不解呢。
了解上述原因对我们外语学习者有什么启示呢?
第一,这解释了为什么系列外语教材的入门书多配有图。比如新概念英语,剑桥国际英语。入门学习者单词量少,难以单从语言本身建立语言所反映的场景或情景模型,即理解语言[1]。配图能帮助学习者理解所学。而且,实际生活中出现和配图类似的情景时,能激活和配图相联系的语言(参看外语学习与语言记忆(下篇)),促进学习者巩固、运用所学。
第二,外语绘本是入门学习者(包括成人)学习的适宜材料。绘本把语言反映的场景以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即使有些单词不认识,读者还是能比较好的理解故事并学到一些新词。比如,图画显示一个小朋友在穿运动鞋,鞋已严重破损,文字是“Chip wanted new trainers.”看图我们就可以猜出这句话大致什么意思,而且可以知道trainers指什么。虽然绘本主要面对儿童读者,成人入门学习者如果愿意读读,也会从中受益。
第三,非面对面交流比面对面交流对语言水平要求更高。
一方面,相同条件下,面对面交流的语言可以比非面对面的更简单。比如,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伙伴在球场练完球,准备回家,一个看着伙伴问,“Happy?”,另一个微笑着点点头就可实现交流。如果这两个伙伴是讲电话,要实现同样的交流,一个问“Are you happy?”,另一个也可以微笑点头,但必须同时说“Yes.”才能完成交流。
另一方面,同样的语言,面对面交流比非面对面交流更容易理解。以买卖水果为例说明。在实体店,卖家边指着水果边说“What do you want? Apples or Oranges?”,买家根据卖家的手势、表情和看到的实物,即使不懂apples和oranges这两个词,也可以手指水果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是电话订购,卖家说同样的话,因为没有实物和卖家的手势、表情辅助,买家必须知道apples和oranges这两个词,同时说出自己想要的那种才行。
另外,如前所述,面对面交流有自觉互动微调促进交流顺利进行而电话交流没有。
小结:
● 电话交流有些听不懂而面对面交流都能听懂,一个主要原因是前者缺少后者的非语言信息。
● 配图的教材或绘本是入门学习者学外语的适宜材料。
● 非面对面交流比面对面交流对语言水平要求更高。
(完)
如果想看作者前面的文章,可直接点击下面的链接或进入作者主页。
参看文献:
[1] Zwaan, R. A., & Radvansky, G. A. (1998). Situation models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Psychological Bulletin,123, 162-18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