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系列05:话清明,论孝道

作者: 苏城之歌 | 来源:发表于2019-04-04 23:33 被阅读45次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

    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前几天在广播里,听到一个故事,有关清明节的,内容是一个小女孩,问母亲清明节的来历。母亲答复她,清明节的“清”字是妈妈去给外公外婆扫墓,把泪滴洒到了青草上,青草的“青”字沾上了泪珠,就变成了清水的“清”;“明”字则是清明节这天,妈妈,阿姨和舅舅一起来扫墓,更加明白,亲人之间团团圆圆,相亲相爱,原来是多么重要。

    这是至今我听到的,对清明最为感性的诠释了。通俗的话语里,既饱含了对已故亲人的祭奠和追思,又彰显了对在世亲人的珍惜和互爱。看来从哪个角度去理解清明,都少不了要谈孝道和亲情。

    最近经常听到周边的朋友,在抱怨清明这天,举国上下都在忙着祭扫,其实是在搞形式主义,如果亲人在世时,能多孝顺一些,也比在亲人过世后,费时费钱去祭扫,要有孝道得多。咋听这句话没有毛病,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抱怨,但在去年清明那天,就被我大伯纠正了观念。

    老人家说,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传承的孝道,就是首先要在父母生前尽孝,然后在父母过世后,还要继续尽孝。生前尽孝,是要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标准的孝道,让父母安享晚年,而父母过世后,继续尽孝,就是每年的清明要扫墓,过年要辞岁祭拜,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源远流长的中华孝道传统,传承到现如今,是不是开始变了味呢?这也难怪时下,很多人有抱怨,祭扫成了形式主义。曾几何时,在不少人眼里,孝道成了亲人过世后的风光大葬,孝道成了表演给外人看,父母在世之时,都做不到每年回家探望,而在父母过世后,每年清明都赶回来,购置鲜花,祭品,去墓前祭扫。

    用我老爸的一句话,就是孝敬父母是在自己家里,而且是要多少年如一日,就像当年父母把我们养大那样,需要付出千辛万苦,但是外人哪里看得到,所以很多不肖子孙,就把孝道作成了表面文章,父母生前,吝啬待之,父母过世后,舍得大把花钱,风光大葬,向外界宣扬,自己孝顺美名。父母生前,没有真心待之,做不到经常回来探望,父母过世后,每年清明回来祭扫陵墓,将孝心做给外人看。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道是我们中华名族,几千年来沉淀和传承下来,至高无上的人道。如果你身边有这样,将孝道都作成了表面文章的人,请大胆地唾弃他,更一定要远离他,因为一个连孝道,都做不到表里如一的人,能指望他对你真心相待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活感悟系列05:话清明,论孝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dsc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