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思维模型会计是个好职业每天写1000字
20170420拆书之《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20170420拆书之《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作者: 瞅瞅君与猫大人 | 来源:发表于2017-04-20 17:03 被阅读109次

    、好吧,又是和商人老罗有关的一本书!

    有时在想,无论他现在变得有多么市侩,但是瞅瞅君依然很感激!

    毕竟他以个人之力开启了一个时代阅读以及个人知识价值被认可的时代~

    功德无量。

    拆之前,打个岔!

    猫大人,说实话,

    这本书中说的的内容吧如同瞅瞅君和部门小朋友“聊天”是一样的,

    她说:你说的我都知道,但是从旁人口里听到和自己知道是两回事儿!

    就是这样,咱们开始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目    录· · · · · ·

    序一 准备好,在临界点爆发(脱不花)

    序二 术从简,道从心(徐金琪)

    自序

    引言

    第一章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

    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第二章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学习临界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第三章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在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回到核心问题:如何找到临界知识?怎样能够把临界知

    识真正应用起来,实现知行合一?

    为什么临界知识能四两拨千斤?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天赋与学习临界知识的关系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第四章 案例: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框架来安排自己的临界知识,不过,确实有一些重要的临界知识是通用的。

    复利效应

    概率论

    黄金思维圈

    进化论

    系统思考

    二八法则

    安全空间

    临界知识的综合应用

    结 语 认知优势的未来

    附 录 书中提及的重要书籍


    1、什么是知识?

    本书对知识的定义: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

    临界质量:是指要产生核爆需要的裂变材料质量,只有突破这一临界值,才能产生惊人的核爆炸

    知识也是如此--临界知识

    芒格称之为lollapalooza效应,即“叠加放大”效应

    2、构建知识的框架体系

    知识管理分三个层次,分别是数据、信息和底层规律。

    芒格方法:深刻理解问题的实质,然后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去解决问题

    ①认知优势的构建

    第一个阶段: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

    第二个阶段: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

    第三个阶段: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now

    ps: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瞅瞅君还算有点优势,但在目前第三阶段,就有GAME OVER之黔驴技穷......

    so,给下面部分三颗星!

    ★②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首先要明白,什么才算深度认知?

    a、从形式上看,简单回答往往是对具体问题或事情做出的回答;而深度回答是在分析具体现象后找出抽象规律

    b、从回答的思考方式上看,简单回答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与经验做出的回答;而深度的答案往往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

    c、从答案的效果来看,简单的答案往往只能用于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而有深度的答案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问题

    so,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

    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顾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时,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③为啥职业“老司机”会被拍死在沙滩上???

    --这是瞅瞅君自己总结的问题?困惑ing

    本书给出的答案如下:

    问题不是我们不够努力、不是我们不够聪明,而是我们的努力存在一个重大的误区

    我们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

    作者举了个据说在“10万+”界很著名的例子

    认真研究了一下

    “Y型文案人”,他们不太擅长华丽的修辞,但却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了解用户想的是什么,想要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来影响用户的感受。

    他们可能不太懂语言学、修辞学,也不会押韵、双关和大量的修辞,但是他们用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心理学、营销学和企业战略

    他真是个天才!

    Y型文案,它做的是用户感受的设计,目标是让文案变得更容易被用户感受到,而不是变得更加费解。

    有个著名的文案作者也曾经说过:

    世界上最廉价的东西是什么?一惊一乍与形容词。”

    我想最容易出现传播奇迹的东西就是各种谣言了,而如果你跟谣言学一下,就会发现他们都是典型的简单、视觉化的文案:

    白醋能让你年轻十岁,信吗?

    震惊,辣条竟然是用避孕套做的!

    可乐会腐蚀你的骨头!

    ……

    用户视角本身就是反直觉的,并不是我们原始大脑本身想做的事情。

    所以即使你从小就知道“地球围着太阳转”,但是当你面向早上的太阳时,你的第一直觉都会说:

    “哇,日出了!”而不是更加客观的“哇,地转了!”

    ★★★★如何做到“用户视角”?

    那么怎么克服这种与生俱来的“自我视角”,而去做到“用户视角”呢?

    摘自李叫兽的PPT

    用户对一个产品的认知往往经历了这样的顺序:先是不了解产品,然后对产品建立了解,最后才产生心动。

    文案的作者经常把用户的A点假设成了自己,忽视了用户并没有像自己一样的背景知识这一事实,从而创作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作品,造成了大量的“自嗨”现象。

    简言之,不说人话

    优秀的Y型文案是对用户感受的设计,而不是创造这些感受的文字的设计。

    它一定是从用户的A点出发的,是视觉化的、直指利益的并且让用户付出简单的行动。

    =========※==========

    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知道的,只是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了

    我们努力学会越来越得多业务套路,对我们的工作原来越驾轻就熟,但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涌入:

    我们需要继续看新的书籍、新的文章、学习新的软件以及新的套路

    (令人很抓狂~)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努力提升技术效率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遇到每个新问题都要学习新的知识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的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么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会发现很多看似很新的问题,其实只不过是狡猾的旧问题换了一身打扮再次出现

    BUT

    我们大多数人掉进了追逐技术效率的游戏圈套:

    我们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知识就越多,我们看起来很努力,可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④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十只麻雀抵不上一只雄鹰

    多元的经历不能帮助我们提升认知深度,那只是浪费时间

    斜杠是结果,不是原因

    标签是别人帖啊

    一个人,活成一支部队--努力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⑤我们一生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

    (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时间观念、沟通能力、礼仪常识;

    (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能够打完整战役、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

    (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例:毛主席的《论持久战》)

    在此,作者又举了个例子:

    分析任何一个战略格局需要考虑的三个基本问题(自问自答):

    •为什么要进入这个新业务板块?初始动机和商业模式构想是什么?

    •这种构想要实现,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推动这一目标的结构动力是什么?

    •现在的态势与我们的关键目标是否匹配?从内部架构到用户需求之间要做哪些工作?发展的节奏是什么?

    3、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低水平勤奋陷阱”:摘记更多的知识

    (ps:瞅瞅君打脸了......)

    让人深刻理解什么是“听过了无数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似乎回答了开篇瞅瞅君的被吐槽

    记忆宫殿法

    方法很重要~

    举一反三的能力      知识的融会贯通        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80%的时间放在20%的重要问题上)

    (1)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绿灯思维(渐进理论);以慢为快(快是结果不是原因--结硬寨打呆仗

    (2)打破习惯性防卫(因为我们害怕自己是错的;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本人的否定)

    乔布斯说“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

    总结一下:掌握临界知识,首先要在学习新知识使用绿灯思维;而在具体学习时,又要有以慢为快的心态,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比如学习掌握临界知识

    ①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深度思考比勤奋学习更重要

    《菜根谭》~

    学习的本质上是一个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因为我们的多有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

    我们所有的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个假设

    观点和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的相符程度

    最为简便的练习方法--复盘~

    这也是日记的意义啊?!

    让自己安静,向内求

    静静回顾一天

    ◆具体提升方法: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

    (1)反思

    顺序,很重要

    反思的作用有三个:

    一是发现知识误区

    ps:猫大人,其实你的数学老师要求你将应用题用思考图的形式画出来,其实就是让你放慢速度,将自己整个思考的过程列出来,来审视自己是否做得对、因素考虑的是否全面!而不是单纯的列出式子、给出答案~)

    二是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三是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又是一本买了很久没读完的书...

    还有一个就是--日记可以这么写

    哇塞...这种写法,瞅瞅君不大行

    顾准日记》..............好吧...............瞅瞅君的存货好多哪!!!!!

    人的进步和行为改变,往往源自于反馈。if你不知道你的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你是不会改进的

    (2)以教为学,即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帮助自己学习

    其一,发现自己的知识阻塞;其二,强化记忆;其三,提升认知

    (3)刻意学习

    1万小时 

    心理表征--元认知

    人类能将自己的思考作为思考对象的能力被称作“元认知能力”。--李笑来《把时间当朋友》

    思考的过程不同~

    ps:猫大人昨天晚上一定要出去骑自行车,又非得自己去买造句本,不能两全其美就嚎啕大哭,遭了全家白眼。猫啊,哭啥?哭有用么?是不是就应该换个思路解决问题呢啊?!

    方法有三:画小圈;吃透组合大圈;圈和圈之间设计一个框架

    查理说: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②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记录、定期回顾与付费购买

    我们的生活都是由一个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拼接而成

    有些答案是与时间做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产生价值;有些答案则是与时间做敌人,时间过去越久、越被动。但是我们往往只能看见和感受眼前的压力和困难,无法超越自己的认知边界做出决定

    so,稻盛和夫说:越是复杂的问题,越要用基本的、简单的原则思考,比如正直、不撒谎、不贪婪、不给人添乱。

    遵循这些简单原则做决定,虽然看起来会让当时的自己更加窘困,但是这些答案的影响确是和时间做朋友

    吃亏是福,“福”是很久以后、甚至是儿女辈才能感受到的,而“亏”确实要立即吃的

    确实值得借鉴一下~

    ★★★★5-10年时间维度回顾审视自己的生活
    时间线time line

    •、审视我们现在所处的状况

    →让我们现在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取得的成就是什么?

    →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

    •、用三条线索记录过去10年的关键事件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事件

    →发生在家庭、公司或自己所在机构的重要事件

    →发生在全局(组织之外、包括国家、世界)的重要事件

    •、看看这些事件之间的关联,它们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哪些因素比其他因素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如果我当时采取其他行动,可能有什么不同?在类似背景下,其他人采取过什么行动?

    →有什么值得我借鉴?

    ps:作者举的一个关于“安全感影判断力”的例子,让瞅瞅君深以为然~猫大人,“短期正确,长期错误”是一件非常可拍的事情

    人的错误分两种:一种是无知之错;一种是无能之错。

    无知之错是超出能力范围,错了就认了;无能之错是本来能够解决,但是由于忘记做一些事情,结果搞砸了

    核查清单,就是让我们避免犯这样的错误

    4、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1)底层假设:很多情况下,看起来复杂多变的系统,其实是由背后简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

    BUT,如果我们没有找到关键规律,这个假设就不成立

    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麦肯锡方法

    麦大神的方法集

    著名的7步诗解决法:

    如何引导是个重任~

    (2)临界知识怎么找?

    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然后,自己尝试解释

    提炼出自己的假设,并验证

    插一句,刚才看到一句话特别适合猫大人:

    对不?

    (3)临界知识怎么用?

    刻意练习:是有目的,有反馈,走出舒适区,持续专注,大量反复,思考如何提高,构建并调整自己心理表征的学习过程。

    又一本...无语了.................

    具体方法:建立在“核心一问”+实践的基础上

    ①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练习

    ②大量的持续练习

    殊路同归~这个世界哪里有“速成”一说?????

    ③学习知识的终极目的无非有三个:解释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

    ④在困难面前,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影响因素有二:应激式反应与单因果思考方式

    ◑应激式反应:需要选择时,思考与决策受情绪和感受简单左右的过程--钱?!是最大的表象影响因素(传说中的“穷人思维”:穷人的思维宽带被眼前的危机占满了,她们没有多余的空间来考虑长远)

    瞅瞅君尴尬症就是如此!

    临渴掘井,哪能想得多一层呢.......

    ok,相反的思维--结构性反应与系统化思考方式--看得见的设计与看不见的设计(后者决定了赢利点)

    点:结构与未来

    所谓结构,是指任何一件事都可以看成一个系统,而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多个元素组成,这些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结构

    掌握的结构越多,对未来的了解就越多

    解释问题的三个层面:现象层面(应激性反应)、技术规律层面(专业领域的主要规律)、底层规律层面(跨界的基础知识储备)

    又是一本压箱底儿很久的书...

    即动态系统(dynamic system)整体运作的微妙特性。

    一、今日的问题来自昨日的解:有些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是把问题从系统的一个部分推移到另一部分,当事者不能察觉,可能是因为系统中解决第一个问题者和承接新问题者经常不是同一人。

    二、愈用力推,系统反弹力量愈大:补偿性回馈(compensating feedback):善意的干预引起了系统的反应,但这反应反过来抵消干预所创造的利益。

    三、渐糟之前先渐好:不良后果延时产生前的短暂改善假象常使我们错估决策的有效性。

    四、显而易见的解往往无效:不寻求真正的原因,而固执地推动熟悉的解决方案,不可能产生根本改善。

    五、对策可能比问题更糟:舍本逐末,干预产生的短期改善可能导致长期依赖,任何长期解决方案必须增强系统肩负自己担子的能力。

    六、欲速则不达:违反规律的求快不可取。

    七、因与果在时空上并不紧密相连:易误判诱因。

    八、寻找小而有效的高杠杆解:以小而专注的行动,产生重大、持久的改善。观察变化的全程,而非以静态方式、或固定点的思考。

    九、鱼与熊掌可以兼得:许多看似进退两难的矛盾(如低成本与高品质)往往是由于我们以静态片段的方式思考造成的印象,以动态流程思考,深入洞察变化,往往可以找到同时改善两者的“杠杆解”。

    十、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系统边界原理(Principle of thesystem boundary),我们应该研究的互动因素,应该是跟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因素,而不是以组织或系统中因功能而划分的人为界线为出发点。

    十一、没有绝对的内外:解决之道有时隐藏于你(内)与你所归罪的外部原因之间的互动和整体系统之中。

    ------------------------------以上摘自《第五层修炼》第四章

    ◐将底层知识结构打通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跳离舒适区,但是要在能力圈内做重要决策!

    (ps:猫大人,这个我给你画过哦)

    要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做狙击手,而非敢死队

    狙击手是利用自己的优势,瞄准指定的方向,一招致胜

    敢死队是最勇敢无畏的工作者,但是胜负难料,而且,派出敢死队往往是要失败的时候采取的无奈之举

    (狙击手策略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我们80%的成功,是由20%的决定引发的)

    说实话,瞅瞅君昨晚没睡好(一直是落枕就着的猪),其实是又犯糊涂了...╭︿︿︿╮这会子冲到前面,可不就是“敢死队”么???

    偶得~极为精辟的揭示了现实

    --源自瞅瞅君刚看了某汇报总结材料有感

    a、在富兰克林的《穷理查宝典》中,介绍了富兰克林的成长方法:对标——设立一个标准,看自己能不能打到这个标准,从而发现问题,才有机会不断解决问题。

    b、提高解决技能的方法:联系不同知识。技能说到底还是要能够解决生活问题,当我们遇到一个生活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也许需要将其他知识串联起来,一起解决问题。  正如李笑来--“钥匙不在锁头上,要在别处找钥匙”。

    “给出一个问题场景+一个解决方案+背后理性思考”

    ps:作者又举了一个让瞅瞅君发省的例子--权威的“合法性”

    A、场景问题:你的孩子不听你管教怎么办?学生不听老师的话怎么办?下级违抗上级怎么办?

    换句话说,原本你应该有权威的场合,却丧失了权威,这种情况怎么处理?

    B、格拉德威尔说,要想保证权威的合法性,你得做到三点:

    △你管理的每一个下属,他的声音都必须能被你听到。

    △你指定的法规必须稳定,得有可预测性,明天的规定得跟今天差不多,不能朝令夕改。

    △执法必须公平 — 这意味着两点:首先是一视同仁,对这个人怎么要求,对那个人也得这么要求;其次是前后一致,不能随机惩罚,今天这么干了没事儿,明天这么干了就受罚。

    对于猫大人,作为家长的瞅瞅君,作为成年人--你的政策不稳定,孩子对你的情绪就没法稳定。只有当孩子对各种行为的结果有了合理预期,他才能真正学会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该做。

    《大卫与歌利亚》这本书反复讲一个道理:什么东西都不是越强越好,有可能过犹不及。你说你武力越来越强,给警察配备高科技装备,出任何状况都能在五分钟内赶到现场……你还是未必能解决治安问题。

    你可能会认为政令不通全是手下的错,孩子不听话是他天生顽劣,犯罪分子都该死,就好像崇祯说“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和“文臣个个可杀!”

    这里的关键在于,“权威”不是你有那个位置就应该有的,好像别人欠你似的。连家长对孩子的“权威”都不是天生的。从大众观念来说,小孩应该听家长的 — 但是具体到小孩本身,他有时候就能找到理由不听你的,可能“叛逆”,甚至可能看不起你。

    也就是说,所谓“维护权威”,其实不是人的本能。公共事务中,陌生人之间“树立权威”,本身就是个现代社会才有的、不自然的事物。

    对手下有亲有疏,办事全凭心情,别人不服就高压打击,才是人的本能。

    你必须得克制自己的本能冲动,才能赢得权威。

    (以上摘自首发于“得到”App专栏《精英日课》,2016年8月18日)

    在《影响力》中提到了6种武器:

    互惠、喜爱、承诺一致、社会认同、权威、稀缺

    查理在这里对心理学也着重地分析了,拆在另外一篇了。

    5、临界知识

    一、复利效应 

    --可以导致幂律分布

    怎样能够成为靠前的20%?

    触发临界点

    2.1的100次方 - 2的100次方 = 1.654299978394×10的32倍

    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执行次数

    运气只能左右黑天鹅事件的迟早,却不能左右它是否发生

    二、概率论

    生活是概率分布(回翻“概率论”竟然一点也看不懂)

    费马帕斯卡系统

    我们掌握的事实与细节越多,主管概率的推测就越准确

      ●决策树理论和外部视角

    例子:

    增加收入的选择~

    计算:

    创业100*5%+50*20%+10*30%+5*30%+0*5%+(-10)*10%=18.5万元

    兼职100*1%+50*30%+10*20%+5*40%+2*9%=20.18万元

    留在公司:100*1%+50*10%+10*30%+5*59%=11.95万元

    基于此,就找到了一个很清楚的判断依据

       ●为大概率坚持,为小概率备份

    利用决策树分析,并不是让我们每件事都做对,而是让我们每次行动处在最高赔率上

    俄罗斯转盘--小心背后的风险

       ●概率不是固定值,而是动态值

    贝叶斯定理--数据足够多

    三、黄金思维圈

    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3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

    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圈圈~

    绝大多数人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从what的角度出发。

    很少有人能够从how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而站在why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人,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WHY===

    抓住why的本质,找到how

    四、进化论 

    我认识到,要存活下来就必须采取积极行动。(你是否能够存活下来,取决于你是否意识到常规根本不适用)

    坐以待毙,是最危险的

    如果你在那些规则已经不适用的地方准守规则,你就死定了

    -----索罗斯

    巨大的成就,绝不是来自简单的个人努力

    ★★★★★你再努力,一天也只有24小时;只有在资源重组的巨大变革中抓住机遇,才能让形势的浪潮将你推送到成就之巅

    位置比努力更重要--此点瞅瞅君深有体会

    “积极的惰性”,看起来更努力尝试,本质上仍然因循守旧

    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每个人有两套理论:一套是“声称的理论”,一套是“实行的理论”

    破解建议:1、祈祷自己有冒险基因;2、最小成本试错(小成本测试,找到相对靠谱的方案后,再加大投入,直至全力以赴--“策略尝试、观察结果、保留策略”);3、模仿领先者的行动(你去模仿马云就是找死了)

    五、系统思考 

    思考“关系”,而非“人和事情”

    一件事情是否发生,到底是什么决定的呢?

    ●第一时间收到反馈--复杂系统的特征之一就是“违反直觉的”

    ●有时候你成功,不是因为你努力,只是你幸运的处在正确的位置;及时反馈,对系统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这个世界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六、二八法则 

    1、人脉的价值:第一是情感;第二是信息;第三才是能力

    2、结构洞

    非重复关系人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七、安全空间

    99个成功抵不过一个失败

    幂律--小概率会致使万倍数损失

    应对之道:

    1、冗余备份

    2、替代预案--PLAN B

    3、和耐心一样重要的是勇气

    总结

    其实读到最后,发现--其实这本书是对芒格《穷查理宝典》的另一种拆书并弄成了一本儿书,、

    而瞅瞅君又拆了这本书弄了这小一万字

    各有所得~

    庆幸在看这本书之前看完并拆完了《宝典》~

    就这样!

    瞅瞅君真的明白家人最重要的时候,也是开启认真对待生活的时候!

    好好说话,自律的首要是管得住自己的嘴巴;

    脑子要转起来,长点心;

    真的潜下去了解自己的JOB--目标(行动方案--每日研究一个概念~),虚头巴脑的书睡觉前在了解吧...

    比如说:今天瞅瞅君很认真的研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是什么意思???

    呼~感谢生活给我的一切,好好珍惜!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0420拆书之《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esm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