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学习了李政涛老师的《教育常识》第四十四篇“让教学充满生长的气息”。
李老师说,教育即生长,这不是一句空洞的断语,它在课堂教学中有具体的要求和表现。
课堂教学有两个普遍的毛病。
第一个毛病,有“温度”没有“深度”。这种课,可以名之为“滑冰课”。
第二个毛病,有活动没有学习。
活动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但有些课堂教学的活动,却是有活动没有学习。
若以生长变化为参照系,当学生表现很好的时候,有两种不同意义的好:“本来就好”和“教出来的好”。
“本来就好”,是指学生进入课堂之前,已经掌握某些知识,具备某种能力。
“教出来的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的好,不是学生课前已有的好,而是教在这堂课上通过引导、互动、对话和点拨,实实在在教出来的,是现场生成的好,也是最能展现教育力量的好。
是不是一堂好课,就看这堂课有没有带来两种感觉:推进感和生长感。
就推进感而言,每堂课都有诸多环节步骤的设计,我希望看到这些环节是步步推进延伸,还是反复在一个层面上打转折腾?如果是后者,就是典型的“滑冰课”:
课堂有了层层推进,带来的是“生长感”,可以看到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方法和习惯等各个方面,在推进中获得了生长和发展。
要让课堂有生长感,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首先应当在教学设计中想清楚本堂课的三个问题:
一是挑战什么?
二是突破什么?
三是提升什么?
这三个问题说明,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找准三个点:挑战点、突破点和提升点。充满生长气息的课堂,不会只有学生的生长,也应有教师的生长。最理想的生长课堂:教师和学生实现了“共生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