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豚大叔的小屋[原创]
舌尖上的味道我所说的舌尖上的味道,不是什么饕餮盛宴,满汉全席,也不是董卿在《朗读者》里面所指的人生百味。
而是我记忆深处,所听到、看到、遇到、见到、闻到、品尝到的寻常味道——一种家常便饭、一份街道小吃、一碗路边摊。
念念不忘是美食的味道,怀念却可能是最爱的那个人,是遗忘的旧时光,是成长的困惑,是奋斗的青春,是变化莫测的人生……
01
奶奶的蒸面,我敢保证绝对是世界上蒸面里面的No. 1。
别人做的蒸面大都是干、硬、卖相差。
而奶奶的蒸面还在锅里就会飘香四溢,揭开锅更是香气扑鼻,五彩斑斓:
铁黑的大锅,红的、白的萝卜,绿的葱姜,暖黄的土豆,白黄的面条,俨然一幅色彩搭配完美的水墨画。
吃到嘴巴里面的感觉更是妙不可言,咸甜适中,软硬恰当,让人回味无穷。
我认为,奶奶的蒸面做的好,是有自己独特的小窍门的。
1、选用手擀面条,蒸出来比较软活。
2、面条切细短条前,在面上要轻轻抹上一点油,防止面黏成大疙瘩。
3、合理控制火候。先用大火烧,最后再用小火闷。火候控制不合适,面会蒸干,烧糊。
4、单独准备葱、姜、蒜、霍香等佐料做成汤汁,面蒸好后搅拌均匀即可。
乡愁的味道每次,奶奶刚开始准备食材,我们三个便屁颠屁颠跟在奶奶身后,一刻也不离开。
等开始盛饭,三个人便围着灶台,眼睛死死的盯着碗流哈喇子。此时,也顾不得什么长幼次序,总是我先抢到第一碗。那会儿我总觉得是自己眼睛亮,肘关节灵活,如今才懂得他们是偏爱我。
我们三总是来不及坐在餐桌前,就狼吞虎咽起来。奶奶总是慈祥的看着我们,笑着说:“慢点吃,慢点吃,锅里还有,锅里还有,别噎着了”。
后来的我们三陆陆续续去外面求学,工作。可是,无论我们走多远,享受到多少美食,想念的也总是故乡里奶奶蒸面的味道。
每次远行回来,也只有吃到奶奶亲手做的蒸面,才会觉得是真正回了家,也才安了心。
14 年奶奶去世后,老家也就空了,而我的心也空了。
没了牵挂,我也没有再回去过,更没有再吃到奶奶亲手做的蒸面。
蒸面便成了我心上一道永远忘也不了却也吃不上的味道,而老家也变成了心头一份想回却回不去的乡愁。
02
至今为止,我认为最好吃的包子,不是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也不是西安贾三灌汤包,更不是什么叉烧包,水煎包,小笼包,而是初中校门口小饭店的白菜豆腐粉条包。
小店的包子店老板是一对五十岁左右对学生们超级热情的夫妇,据说这店已经经营了十几年。店里只供应三样东西:包子、红豆稀饭和酸辣土豆丝,样样都是5毛钱。
包子的食材很普通,无非就是一些白菜,豆腐,粉条,葱,再加一些佐料。简单的食材,在他们的手下,却变的不普通,也我口中吃不到的向往。
放学时间,来吃饭的人总是排满了整个店铺,大家走来走去,十分拥挤,就像海里奔腾的浪花般川流不息。
那时的我,是从家里带馒头和菜,在学校灶上吃饭的。对于经常在小店吃饭的学生,我总是无比的羡慕和嫉妒。
偶尔有零钱,我都会去换了包子吃,那不仅是一种味觉的满足,更是一种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子自尊心的小小维护。
10年,我大学放暑假回家,恰巧在回家的车上遇到小店的老板。我问她小店生意如何?不料她却说,两年前他老头查出了胃癌,小店也就关门了。
听到这些,我简直难以置信,上天怎会如此残忍,不放过这么一个能做出美味包子的善良老人。看到她满脸的愁容,除了处于礼貌安慰和祈祷,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如今,快过去10年多了,不知道他的身体有好转了吗?祈祷!
03
高中的学生时期,绝对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我整个人就像被霜打的茄子一样,没有一丝青春的活力。
小学和初中时,老师和同学心目中佼佼者的我,到了高中,却连续三年稳妥占据班中的模拟成绩排行榜十几名,倒数的。
老师和同学对待我态度的也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觉得我就是拖班级后腿的。再加之自己强大自尊心的作祟,完全不能接受自己从一个别人尊重的优等生沦落到人人嫌弃的差等生。
我渐渐从一个活泼好动,乐观积极的小姑娘,变成一个郁郁寡欢,沉默寡言的书呆子。我不想和别的同学交往,整天都是一副很认真的样子,把自己泡在海洋般的题海中。我相信自己只要比别人下功夫,就一定可以超越别人,考上大学。
奋斗味道在这种重重的重压下,去东街口小摊吃米线便成了我考大学之外,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能给我带来快乐和满足感的事。
距离下晚自习还有半个多小时,就开始幻想米线的酸爽,总是忍不住一遍又一遍问还剩几分钟。我总是在剩两三分钟的时候,就已经把书本收拾妥当,静等放学。铃一响,我便一溜烟的冲出去,直奔米线摊。
“老板,来份米线,带走,辣子少点,醋多点”
“老板,你先做,我马上就来取”
在老板操作的时间,去旁边馒头店买一个新鲜的馒头。回来时,米线也差不多好了。付了钱,便冲冲向出租屋赶去,一路上米线所散发出的香味让我心头如小鹿乱撞,恨不得马上开吃。
暗黄的台灯下,伴随着杰伦的轻快旋律,我一口米线一口馒头,一整天的学习疲劳和习题疑惑会在不知不觉飘到九霄云外,整个人便放松下来。
遗憾的是,后来城市道路规整,禁止在街头摆摊。自然,米线摊也在整改范围之内。听说,老板在附近某个巷子里开了店铺。可是我找了好几次都无功而返。
东街口的米线也就这样在我身边消失不见了。
它的美味减轻了苦逼的,痛苦的求学之路,见证了我奋斗的,励志的青春岁月。
它自然也成为了我记忆深处,不可忽略,不可忘怀的第三种舌尖上的味道。
如今的我,有空余的时间,也有少许的积蓄。我走过了很多地方,遇到了许多人,品尝到了美食。
可是,在脑海中,念念不忘的也只有那些寻常的味道:奶奶的蒸面,校门口的包子,东街口的米线。
这些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一头则始终牵绊着记忆深处里永远思念而忘不了的人、因贫穷而激起的自尊心和为梦想奋斗的不悔青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