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推拿手法的基本知识
“手法”是指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分,按照各种特定的技巧和规范化的动作,以力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中医外治疗法范畴。“手法”是推拿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是一种治疗方法的特定称谓,这种特定的技巧动作根据需要可以用手操作,也可以用肢体的其他部分操作,如用脚操作的“踩法”,也属“手法”之一。“手法”以“力”的形式表现,但不是蛮力和暴力,而是柔和之力、巧力,这种动作技巧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按、拿、捏等动作,它是一种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治疗手段,故称为“法”。
一、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
由于历史的原因,手法的种类繁多,为习练和研究的需要,历代医家将手法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分类。如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即动作结构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进行分类,可分为摆动类、摩擦类、挤压类、叩击类、振动类和运动关节类六大类手法;若按手法的主要作用进行分类,
可分为松解类、温通类和整复类;若按手法作用力的方向进行分类,可分为垂直用力类、平面用力类、对称合力类、对抗用力和复合用力类;若按作用对象进行分类,可分为成人推拿手法和小儿推拿手法。一般来说,凡具有松解和温通作用的手法,要求做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的基本技术要求;凡具有整复作用的手法,要求做到“稳、准、巧、快”的技术要求。
“持久”指手法能够持续操作一定的时间而不间断,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以保证手法对人体的刺激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足以达到相应的防治作用。“有力”指手法必须具备一定的力度和功力,达到一定的层次。这种力量不是蛮力、暴力,而是根据治疗对象、病症虚实、施治部
位的不同而辨证运用的巧力。“均匀”指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保持均匀一致,用力不能时轻时重,速度不可时快时慢,幅度不能时大时小。需要改变力量、速度、幅度时要逐渐、均匀地改变。“柔和”指手法动作要轻柔和缓,稳柔而富有节律感,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不可生硬粗暴或使用蛮力,正如《医宗金鉴》所言“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法也”。“深透”指手法的刺激可透入皮内,深达皮下深层及脏腑组织,适达病所。以上几个方面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持续运用的手法可以逐渐降低患者肌肉的张力,使手法力量能够逐渐渗透到深层组织。均匀协调的动作,能使手法更趋柔和。而力量与技巧相结合,则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达到“刚柔相济”的境界。可以说,手法具备了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这四项基本要求,才能具备一定的渗透力。柔和是基础,深透为目的。
“稳”指操作要平稳,关节的固定要稳;“准”指诊断要明确,定位要准确;“巧”指用力要轻巧,既要使错缝的关节得到整复,又不能损伤关节及其周围的组织,要用巧力,以柔克刚,以巧制胜,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快”指整复动作要快,用力要疾发疾收,要用所谓的“短劲”“寸劲”。
由于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和“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器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特别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补泻有度”。“轻快柔和”,指手法用力要轻柔和缓,灵活协调,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快而不乱,柔而有力;“平稳着实”,强调手法操作柔和但不是软弱无力,而是力量和技巧的完美结合,稳柔灵活,实而不滞,使力量深透,但又能适达病所而止,不能竭力攻伐;小儿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机体感应的敏感性,故小儿推拿临床注重补虚泻实,即所谓“推拿掐揉,性与药同,寒热温凉,取效指掌”。一般情况下,小儿推拿的补泻与所选手法的性质、手法的刺激量、手法操作的方向等关系密切。
手法质量的优劣是判定推拿防治疾病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一分功夫,一分疗效”,故手法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动作要领,深刻领会技术要求,还要刻苦练习,才能达到运用自如、心手合一的境界。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言:“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二、手法操作的注意事项
“手法”是推拿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均要注意细节,才能既达到“手到病除”的理想的治疗效果,又可避免医源性损伤,达到有效地自我保护。
手法操作前:首先,要注意明确诊断,掌握适应证。要全面了解患者病情,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排除推拿禁忌证,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和交流,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其次,要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体现人文关怀。应根据需要选择安静的治疗环境,室内光线要充足,空气要新鲜,温度
和湿度要适宜,操作者的手要保持清洁和温暖,指甲须经常修剪,以免给患者带来不适甚或损伤患者皮肤。再次,要提高认识,苦练手法。充分认识推拿手法在防治疾病中“一分功夫,一分疗效”的重要性,刻苦练习手法。手法练习首先需在米袋上练习,解决“形似”的问题,然后在学
员身上相互练习,待达到“神似”境界后才能到患者身上操作。
手法操作中:第一,要注意调神。态度要和蔼,操作要认真,并注意与患者适当交流,不能边操作边嬉笑或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更不能谈论与治疗无关的话题或随意中断操作。同时,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以便适时调整手法刺激量,谨防不良反应或意外发生。一旦发生意外,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给予对症处理。第二,要注意操作顺序及操作时间,确保时效性。操作顺序一般自上而下、从前到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可依据病情适当调整。局部治疗则按手法的主次进行。手法强度应遵循先轻后重、由重转轻的原则。第三,要注意操作要领及操作者的手法、身法、步法的协调一致。操作者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操作部位或穴位,选用恰当的手法,选择既能持续操作而又不容易感觉疲劳的姿势和步态,而且动作变换要自然、协调,注
重“点”“线”“面”的有机结合,确保手法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手法操作结束后:第一,要注意观察患者反应。若有晕厥、恶心、疼痛加重等不适现象发生,应按推拿异常情况处理常规及时处理。如神经挤压及捩伤、关节半脱位或脱位等适宜推拿处理的,可按现症推拿整复;若出现骨折、肾挫伤、脑梗死等,应立即停止施术,及时送往相关科室治疗,必要时还应进行现场抢救,并要做好患者康复的妥善安排和处理。第二,要注意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争取让患者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推拿治疗的主要作用。第三,要交代清楚疗程及其他注意事项,
最大限度地争取患者的理解和支持,提高依从性。
参考资料: 国学 中医 历史等社科类书籍下载
三、推拿介质与热敷
(一)推拿介质
手法操作过程中,在推拿部位的皮肤上配合使用的膏剂、油剂、水剂或粉剂等,统称为推拿介质,也称推拿递质。如摩擦类手法使用膏剂介质,又称为膏摩。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这样描述:“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
介质的作用 介质的作用:一是利用介质的润滑作用以保护皮肤,减少手法对皮肤的摩擦损伤;二是利用介质的药理作用,通过透皮吸收,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三是通过手法加介质产生的温热效应,发挥手法、穴位和介质中所含药物的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
介质的选择 介质的剂型通常有汁剂、乳剂、水剂、粉剂、油剂、膏剂等。一般来说,病属表证,多选用解表剂,如葱姜汁、薄荷汁等;若病属寒证,可以选用具有温热散寒作用的介质,如葱姜水、冬青膏等;病属热证,宜选用具有清凉退热作用的介质,如凉水、酒精等;虚证,可以选用具有滋补作用的介质,如含有人参等滋补成分的药酒等;血瘀证,则宜选用活血化瘀类药剂,如红花油、云南白药酊等;其他证型可选用一些中性介质,如滑石粉、爽身粉等。
(二)热敷热敷是推拿临床常用的一种辅助疗法,是指根据病情将相应的药物装入袋内,煎汤用毛巾热敷或炒热后装于袋内置于患部的一种外治疗法,旨在根据透皮吸收的原理将药物的治疗作用通过皮肤渗透,起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加强推拿疗效,前者称湿热敷,后者称干热敷。
- 湿热敷 将中药装入布袋,扎紧袋口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煮沸10~15分钟,取其汤汁,趁热将毛巾浸透后拧干,根据治疗部位的需要折成方形或长条形敷于患处,毛巾凉后即行更换。一般换2~3次即可,一日敷1~2次。敷前可在患部先行手法治疗,以增强疗效。热敷时室内要保持温暖,避免感受风寒;毛巾须消毒干净,避免发生交叉感染;热敷部位须暴露,但要注意将毛巾折叠平整,以保证透热均匀;热敷温度要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注意避免烫伤皮肤,尤其是对皮肤感觉迟钝者;热敷后局部不能再施用其他手法,以免损伤皮肤。
临床常用的湿热敷药物有乳香、没药、木瓜、桂枝、紫草、伸筋草、透骨草、路路通、苏木、桑枝、虎杖根、杜仲、续断、威灵仙等,药物的组成和剂量可根据患者病症的虚实情况辨证应用。
- 干热敷 将中药炒热装袋,或用布包好后置于微波炉中加热2~3分钟,趁热将布袋置于腹部、腰背部或相应的治疗部位,可根据病情移动布袋位置。一般每次敷20~30分钟,一日1~2次。干热敷可隔衣服操作,但衣服须是棉织品,以免损坏衣物;温度也要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如临床常用枳壳、莱菔子、皂角、食盐等共研末装袋,热敷患者胸腹部以治疗非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胸闷、脘腹胀满疼痛等;用附子、生姜,共捣烂后炒热入袋,热敷胸背部以治疗痰湿咳嗽、寒性哮喘等。
四、推拿临床常用的体位
在推拿临床治疗过程中,医师和患者的体位选择均很重要。医师体位的选用以既方便手法操作,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省体力为原则。患者体位的选用以既能使患者肌肉放松,感到舒适、安全,保持一定的时间而不感觉疲劳,又有利于医师操作为原则。
医师的体位、步态和姿势常根据患者的体位和被操作的部位灵活选用。一般情况下,患者取坐位、俯卧位时,医师应取双脚开立或丁字步站立位;患者取仰卧位时,医师可取高坐位。操作法、按法、擦法和运动关节类手法时多取站位;操作一指禅推法、揉法、拿法时可取坐位。此
外,医师的体位与姿势可根据手法操作的需要灵活调整,手法、身法、步法要协调一致,做到进退自如、转侧灵活、动作协调,这也是推拿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
患者常采用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端坐位、俯坐位等体位。 1. 仰卧位 头下垫薄枕,仰面而卧,上肢自然置于身体两侧,下肢伸直,全身放松,呼吸自然。亦可根据操作需要,上肢或下肢采取外展、内收、屈曲位等。颜面、胸腹及四肢前侧等部位的操作,常采取此体位。 2.俯卧位 而卧,头转向一侧,或面向下,或面对呼吸孔,胸部垫枕,上肢自然置于躯干两旁,或屈肘向上置于头部两侧,双下肢伸直,全身放松,呼吸自然。肩背、腰臀及下肢后侧等部位的操作,常采用此体位。3. 侧卧位 而卧,根据治疗需要,两下肢均屈曲或一腿屈曲,另一腿伸直。腰部斜扳法、臀部及上下肢外侧的操作,常采用此体位。 4. 端坐位 端正而坐,两脚分开与肩等宽,大腿与地面平行,上肢自然下垂置于两膝上,其所坐凳子的高度最好与膝至足跟的距离一致,全身放松,呼吸自然。头面、颈项、肩,以及上肢部等部位的操作,常采用此体位。 5. 俯坐位 端坐后,上身前倾,头略低,屈肘支撑于膝上或两臂置于桌面或椅背上,全身放松,呼吸自然。颈项、肩背部的操作,常用此体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