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七十年代中期,在我们家落户的那个村子里,有一赵姓人家,赵大叔赵大婶约莫五十来岁,膝下有一儿二女,儿子为长,名叫赵建国。这赵建国早就到了娶妻成家的年龄了,可至今亲事还没有个着落。论长相和人品,哪样都不差,在生产队里,建国是个劳动能手,还有着初中文化程度。为什么找不到对象呢?原来呀,这赵家是个“地主”成份,那年月,成份不好可是相当严重的问题,除了自己处处受排斥外,下一代的孩子,无论是入党提干还是参军升学都得靠边站,根本没有份,想找对象更难,谁家的姑娘要是嫁给一个成份不好的人,就等于跳进火坑,受连累的还有下一代。
说起赵建国的两个妹妹,那简直就是两枝花,大妹赵秀英,二妹赵秀华。两个妹子在方圆几个村子中,也是数的上的美女,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姐妹俩那两条又黑又粗的长辫子,直垂到大腿根,走起路来,两只辫梢随着脚步左右摆动,真是一道好看的风景。
秀英和秀华也都二十多岁了,已到待嫁年龄,上门提亲的自然不少。那时候,在农村虽然成份不好的人家不好找媳妇,但女儿不一样,只要长相好看,照样可以嫁个好人家。
可是,凡上门给女儿提亲的,都被赵大婶婉言拒绝了,因为儿子的婚事迟迟没有着落,赵大婶心焦如焚,眼看儿子年龄大了,说啥也不能让赵家断了后,赵家是三代单传,总得留下香烟后代。无奈之下,赵大婶动起了女儿的心思,二女儿秀华毕竟还小一点,赵大婶想用大女儿秀英给儿子“换亲”,说啥也得娶个儿媳妇。
“换亲”在当时的农村也不是件稀罕事,一些不好找媳妇的尤其是成份不好的家庭,无奈之下,靠“换亲”来给儿子找媳妇,这也是当时那个社会背景下的一个悲催产物。“换亲”的条件是双方都得有儿有女,结婚娶儿媳的同时也嫁女儿。
赵大婶打定主意之后,就四处托人,往周围十里八乡的打探寻找合适的人家。可是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一条,相匹配的“婚源”就不多,即是有的话,从年龄或其他条件上说,也不一定双方都合适。
赵大婶既想找个好儿媳,还不想让女儿委屈,所以寻来挑去的,很难让赵大婶满意,“换亲”这件事本身,就很难达到两全。那时候还有一种“转亲”,是三个家庭同时结婚,三家的女儿转着嫁,更难达到三全齐美。
事情就这样一拖再拖,总是没有着落。赵大婶愁的是茶饭不香,夜夜失眠。赵大叔也是整日愁眉不展,长吁短叹。
这回,好不容易又有亲戚介绍了一户人家,也是个“地主”成份,也是儿子大,女儿小,这家女孩儿名叫小芹,生的是灵巧甜静,据说活计饭食都是一把好手,小芹的年龄比建国小四岁,也算基本相当,大婶对女孩儿很是中意。可让赵大婶揪心不已的,是那个小芹的哥哥,不仅年龄比秀华大七八岁,而且,还是个只有一只眼睛的残疾人。赵大婶真是愁的要死,百般纠结,这门亲事如果不成,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再有机会,如果同意了这门亲事,儿子这对儿肯定是满意的,可是,必定就毁了女儿的一生了啊!
赵大婶病倒了,很严重。
秀华知道母亲的病是怎么来的,生在那个困苦年代,孩子们大多都懂事听话,秀华更是个乖巧体贴的女孩,深知家庭的困境,懂得父母的苦心,秀华必须要为父母分忧解难。
唉!哪个女孩子没有对人生未来的美好憧憬?作为花季女孩,生产队里一起劳动的青年当中,也不是没有让秀华心仪的男孩,秀华对自己的婚姻爱情也编织过无数种美梦。可是,为了愁肠百结的父母,眼下,秀华只能断灭自己对未来的梦想,为父母分忧。
秀华蒙着被子哭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来到母亲病床前,对母亲说:“娘啊,您别再犯愁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吧!只要您能有个满意的儿媳妇,女儿我找什么样的人都行。”赵大婶听了女儿的话,真是心如刀割,放声大哭一回。最终,为了赵家的香烟后代,赵大婶还是狠下心,定了这门亲事,没有办法啊,只能是对不住女儿秀华了。
建国娶妻之日,也是秀华出嫁之时。那时候姑娘出嫁,坐的是扎了花棚子的马车,就像是轿子。秀华“上轿”的时候,赵大婶哭的天昏地暗,秀华更是哭的死去话来。
这桩婚姻的结果是,双方两个家庭,都娶到了满意的儿媳,小芹嫁的也算称心,单单就苦了秀华一人。出嫁之后,秀华很少走娘家,偶尔走一次娘家,也是自己一个人来去,从不把她他男人带来。有一回,我碰到秀华来走娘家,一眼望去,秀华形容憔悴,眼神暗淡无光,脸上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华,身后,那两条粗黑油亮的长辫子也不见了踪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