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文艺女青年来说,林徽因是一道绕不过的坎,比之张爱玲的孤苦刻薄通透来说,女青年们更愿意向林徽因靠近,家世好、相貌美、留过洋、见过鬼,当然还有那被诗人追求、嫁给世家之子的绕不过的才女风流,对于男人们来说,林徽因是红玫瑰也是白月光,对于文艺女青年来说,尤甚如是,仿佛沾了林徽因的味道,便能如她一般被所有的男人所喜爱,女人所羡妒而折服。
然后,这些都是我们根据传说,自己投射出来的林徽因,除了满足意淫之外,没有更多的价值,而如此不愿意去更多地了解她,解读她,我更以为是对逝者的一种不知不敬,假如徽因有知,得知今日的各种文艺青年如西子捧心一样,月光下消遣着她的《人间四月天》,呢喃间传颂着她与徐志摩的童话,一肚子燥怨的林徽因想必也会从地底下跳出,为自己鸣不平的,实话说,林徽因,实在是个太有性格的女子,毫无温婉。
前几日,逛书店,无意中寻了一本新出的《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本来我是个对买书极为悭俭之人,但仍忍不住花得近百元钱,买了回去,好好研读一下林徽因家世生平。对个人生活史的关注才是对其最大的尊重,对个人故事化的解读才是对其最大的理解和懂得。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林徽因于1904年6月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祖父及父辈都是读过书或者留过洋,所以林徽因在一个极为重视教育以及较为洋派开化的家庭中成长。这也是在许多宣传册中,我们能看到的林徽因的样子,穿着考究的中式女服,而脚下是锃亮的西式皮鞋,好一个中西合璧,亦是当下文艺女青年心中最美的梦————我有着中国女子的传统之美,亦有着西方女子的亮丽洒脱。
然而,我们如果仅仅看到表面,不加以深入了解的话,美丽的林徽因就如同一幅完美的画,永远悬浮于众人的想象之中。实际上林徽因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亦遭遇着人生的种种大不公。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留学日本,好读书,亦是仕途之人,但是其母亲却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旧式小姐,且脾气任性急躁。林徽因的父亲没有办法爱上其母亲,直到结婚8年之后,才生下林徽因,林徽因是家中长孙女,生下后即被祖母视如珠宝抱去亲自抚养,直至林徽因7岁时,由于祖母病故,才重新回到母亲身边,而此时母女二人感情已极为薄淡。而后,林徽因父亲又娶得一房妻子,生下一女四男,林徽因的身份更暧昧莫名。
这也是为什么成年之后的林徽因,极为跳脱靓丽,忍不住在男子面前灼灼其华。这除了其生于六月的火燥性格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在幼年便需在家中的男性权威面前,承担起她母亲要履行的家族社会责任。
比如,8,9岁时,林徽因已经能很好地写信给外地的父亲,报一家平安。12岁时,即被父亲所倚重,要其照顾娘和幼小的弟妹,而13岁时,有一日全家人都病倒了,年仅3岁的异母弟弟啼哭到深夜,徽因不忍听其久哭,唯抱其在有月光的廊子下徘徊1个多小时。直至,16岁时,林徽因得以和“国际联盟中国协会”成员的父亲到欧洲访问,除了徽因本身的天赋和学习能力异于常人之外,更多的是父亲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个“女主人”协助持家,而徽因此时英语流利,能协助其帷幄。
少女林徽因虽然年纪小小便承担了诸多与自己不相宜的重担,但也正是这些人生际遇,让林徽因可以在那样一个时代,走入国际舞台,见识不一样的世界体味不一样的人生。而更令人欣喜的是,林徽因有和自己的张扬——足以匹配的才华与容貌。
1920年,随父亲旅居欧洲,1924年,和未婚夫梁思成赴美留学,1928年归国至东北大学任教,及至1930年,在北平居住六年,这些日子,是林徽因最为清爽得意的日子,一方面无衣食之虞,可以尽情地徜徉于学术与知识的海洋,另外张扬的青春与活力,得以在异域大展芳华。而在北平的六年,更是多年之后仍被文化学术圈所津津乐道的美丽的“沙龙女主人”。
然而,从种种见诸文字的美好回忆而言,我们依然能够抚触到林徽因这个活生生的人。据其子女回忆,在美国读书的日子,林徽因日夜思念故土与家人,夜不能寐,好在有梁思成及一道从中国同去的好友相伴,才得以维系。另在其21岁时,其父中流弹而逝,这对于林徽因来说,亦是不小的打击,但情感脆弱的林徽因依然坚持以优异的成绩从宾大毕业。
在北平北总布胡同3号居住的六年,是林徽因家庭生活最为美满稳定宽裕的一段日子。一方面梁思成受聘于营造学社任职,家庭经济稳定。另一方面,林、梁二人一起进行的中国古建筑考察工作进展顺利。而生活的顺遂,也让林徽因在这段时间,才思泉涌,创作高产。她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在这个时候与世人见面。子女们忆及这一段,只觉妈妈那时极美极端丽,在和朋友的交往中,谈吐直率、有锋芒、心情焦躁时控制不住自己的坏脾气,但是兄弟姐妹们仍觉得她可亲可爱。
林徽因与梁思成当时在北平,林徽因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中国知识界的文化精英,品茗坐论天下事,热闹非凡。慢慢的,梁家便形成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人称“太太客厅”。冰心后来写了篇酸文《太太的客厅》,影射林徽因。
文中写到;“我们的太太从门外翩然的进来了,脚尖点地时是那般轻……只是年光已在她眼圈边画上一道淡淡的黑圈,双颊褪红,脸庞不如照片上那么丰满,腰肢也不如十年前‘二九年华’时的那般软款了!”另外在这篇文章中,梁思成贫弱不堪,毫无气势,实在无法与林徽因匹敌。而文章发表后,恰好林徽因由山西调查庙宇回到北平,她带了一坛又陈又香的山西醋,立时叫人送给冰心吃用。
当然,另有钱钟书的《猫》,也是说和林徽因等比邻而居的日子,有人分析,说钱钟书在他的小说《猫》对“客厅”和“太太”的批评不得不引起注意。钱钟书的聪明与冷峭、表达了其对知识分子在国仇家恨之时沉溺于自己的小情趣毫不留情的讥讽。
但是聪颖高慧如钱钟书者,如果知道这北平的6年,也不过是这个女人在世间最为惬意与荣光的六年,今后不过走上一条香消玉殒之路的话,可能也就罢了罢了。而冰心的作品比及林徽因、张爱玲、苏青不知失真了多少百分比,但是唯有这篇《太太的客厅》实在是发自肺腑,令人叫绝,所以比起她其它的作品不知要好了多少倍。
实话说,冰心所描述的林徽因的确非常真实,看着令人心生厌烦。但若是站在林徽因的角度,却又碍着谁了,但是冰心在文中对各个才子的心痛怜惜,深感不值,大鸣其冤,实在令人内心生疑。后来92岁的冰心接受采访时依然辩驳说,这文章并非写林徽因。
林徽因与女儿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一个神秘的论调,每一个人都要在37岁开始反思自己,走向内心,寻找终极所在。我不知道这是否适合于林徽因,但是随着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日军开始全面侵华,林徽因的生活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者在苦难中,这个年近37、天资甚高的女子,才会从一片故土家国的断瓦残垣中,自内心苦苦寻觅自己的彼岸花。
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一道,带着一众亲友,向西南后方撤退。逃难的10多年里,和战争擦肩而过、肩负贫薄的生活,坚持学术的追寻,面对病魔的褫夺,此时的林徽因,才是一个落入凡间、有十足烟火气、在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人间命运里苦苦挣扎的女子。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惨痛而浓墨重彩的篇章,极少在官样文章上看及,更不曾在各方文艺青年的锦心绣口中历历相传,这才真是件吊诡之事。
逃难中,林徽因和梁思成一道首先来到长沙,在这里他们首次经历日本飞机轰炸。当时梁思成还跑到阳台上观看,以为是中国飞机,谁知道炸弹落地爆炸起火,众人才慌忙扶小搀弱,逃向室外,抱着孩子的林徽因被炸弹瞬间震到院子中间,而不远处还滚着两个路人的头颅。
随着战火的蔓延,林徽因一家一路迁徙,从长沙迁往昆明,在此途中,林徽因身体不支得了肺炎,而当时既无药物又无医生,足足两周之后林徽因才在一位略通中医的女医生的医治下,缓慢退烧。
其后在昆明一待三年,由于梁思成背脊椎骨关节硬化,根本无法事家,于是林徽因用勉强还能支撑的身体,苦苦维持一家的生计。那个时候,物价不断上涨,林徽因每次买米卖菜,都觉得口袋中的钱更不值钱。
1940年,林徽因一家又要逃难,此行的目的地是四川李庄,在李庄居住的5年多时间,林徽因在此彻底失去健康。住到李庄的小房子里后,由于舟车劳顿与阴冷的天气,让林徽因已经透支的健康彻底到了一个临界点。她的肺结核复发的极为凶猛,连续几个星期高烧40度,夜间盗汗不止。李庄没有医院、连体检的条件也没有,没有抗生素、没有特效药,带着11岁和8岁的两个孩子,还有年事已高的老母,林徽因只能在病榻上苦苦挣扎。孩子们经常早起的时候,看见她床边挂着许多汗湿的毛巾,一天比一天病得厉害。而梁思成此时,正在重庆请求教育部资助营造学社的经费,根本没有在林徽因身边。
在熬了好几个月之后,林徽因的烧才慢慢退,但是这次打击太大,其后,林徽因的身体根本没有好转,病情仍不时反复,她只能天天卧床,从卧室的窗户去探看外面的小院。林徽因也在此失掉她那美丽的容貌,从一张焕发美丽的容颜,成了一个憔悴、苍老、不停咳嗽的病人。
林徽因病中而在李庄的日子,并没有消磨林徽因的意志,读书人志气清坚,只要身体稍好一点,就半坐在床上,翻阅各种资料典籍,为她和梁思成一起撰写《中国建筑史》书稿补充、修改、润色。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林徽因得以检查身体,医生悄悄告诉梁思成,徽因命不久矣,至多也不过活得5年。不多久,林徽因一家回到北京,此时林徽因身体已经坏透了,并且于47年,做了肾切除的手术,但是林徽因却在病床上,仍热心地在学术上做许多毫无保留的探讨,为清华建筑系的创建作出大量工作。
孩子们形容,此时的林徽因过着一种双重的生活,白天,她、见同事、朋友和学生,谈工作,谈建筑、谈理想,以至于别人忘记她是一个病人,可是到了晚上她不停咳嗽、辗转呻吟、一次次吃药、喝水、咳痰、孤身承受病痛的折磨,有着难以诉说的凄苦,而越是这样,她白天就越是兴奋,仿佛要攫取某种精神的补偿。1955年,林徽因病逝北京,年仅51岁。
晚年林徽因这大概就是林徽因真实的生活状况。金岳霖给林徽因做的挽联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其实对于这样一个弱女子而言,怎会有如此多的诗意美好,不过是人生苦难的千寻瀑,因着骨子里的莹润流光,努力在苦难中,寻觅自己的四月天罢了。而于这世间的女子而言,真正能懂得其内心的男子或女子又有几个,不过是不明就里之人,借着审美、借着赞叹,饕餮着自己的趣味。
晚年林徽因而我要说的是,徽因最大的失误,是没能嫁得一位英雄,这大概也是其潜意识里悲剧命运的所在。她不过嫁了一个无法与其匹敌的梁思成,除了不停地陪其在生活中辗转流徙之外,未能看得梁思成有丝毫的能力,为林徽因撑出一壁天空。虽然,各种回忆录中,是说,梁思成为了拯救中国的古建筑文化殚精竭虑、凿壁偷光,只是,在那样一个战乱的时刻,人都活不下去了,文化的传承又有何用?梁思成对自己作出如此的选择,也不过是在逃避而已。一个男人在国家最为危难之时、妻儿最为艰苦之时,却还满腹心思花在几张建筑稿上,的确令人生疑。
然而,哀叹这一切又有何用,如同《红楼梦》所展现的一样,人类所有最美的精神境界,无不是在青春期就已经完型,我们之后穷其一生孜孜追寻的,仍是要回到青春期那个无比洁净瑰丽的梦中去。即使外部世界如何衰颓腐朽,内心仍忍不住要回到最美的韶光与感受中去。林徽因在学术上,并不太大建树,这与家国命运个人际遇有关,但是她的美与追求自成风骨,被后人所仰慕回溯同情同心。
而对于林徽因,最能展现她细节的就是,46年回到北平之后,林徽因身体已经坏透了,有一日,她和女儿分乘两辆三轮车途径北海,林徽因突然对女儿大喊“梁再冰,回头看”。只见阳光下北海五彩缤纷的“金鳌玉洞桥”和半圆的城墙高低错落,刹那间恍若置身仙境,美丽极了。这大概就是林徽因终其一生,所追寻的永恒诗意人间。
——作者弗逸,刚刚来到简书,正在熟悉这里的游戏规则。码字不易,你是点赞呢还是点赞呢?
网友评论
能说出这样的话,证明你对中国的建筑,设计甚至是中国的那段历史你丫的都不造,你凭啥这样说……梁思成啥时候因车祸终身残疾你咋不谢,林徽因为保护中国传统手工艺景泰蓝付出了多少心血……你丫的贬梁思成是为了赞林徽因么,你就不配说他们。林徽因多少good idea都是靠梁思成画出来才能实现的,梁思成又给了林徽因多少帮助……
愿神保佑你这篇文章不要被任何知道或学习建筑的人看到。。。
好吧,有点愤青了。淳爷认真就输了……祝好!
其次来说,梁林两夫妻共同从事古建保护工作,为保住故宫被扣上反动派的帽子,并一再经历艰难,你怎知林徽因不喜欢这份事业?她何德何能到何等高度,你才能说梁思成配不上她?
再说文学界只有张爱玲,冰心等一众杰出女性作家,并用来与林徽因作比较然后说全天下就林徽因独尊,世界上仿佛所有人都亏欠了她吗?一个真正这样好的人需要去通过与他人比较来凸显自己的价值,真相既然存在就不会改变,被验证只是时间的问题,但是,不能太急切,企图用歪曲另一个又一个的真相来衬托。个人观点,虚心受教。
唯此不认同!
又或许美丽的女人会被自己的美貌而迷惑,认为应该在爱情中获取生命的意义。殊不知在美丽的外表内存放的是更强大的灵魂,真正的自身价值并没有体现,而最终连美丽的外表也难以维持,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