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久不衰却鲜有人读
提起易经,这大概是国人除了红楼梦之外,知名度最高,但人均阅读次数最少的书了。作为儒家五经之首,它因为年代久远,被后人诠释最多而名垂青史。即便是如今这个对各种文化包容度极高的时代,人们对周易的错误认识仍然像受到创伤后的阴影一般挥之不去。人们似乎对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带有基因层面上的恐惧感,与生俱来却又积习难改。
这种情况直到曾仕强的160集的大型讲座《易经的智慧》才有所改善,托易经的福,曾仕强也着实火了一把。随后,曾仕强更是出版了以易经为源头,延伸到了管理学,上升到了对宇宙的探究,甚至生与死的问题也有相关阐述。(这一部分请见曾仕强的出版作品,鉴于曾仕强教授特别高产,这里不具体列出)。
写到这里,对周易有些许了解的朋友或许已经发现了,为什么你反复在说的是易经,而不是更加正式一点的名称《周易》呢?我们下面对易经做一点说明。
易之姓周
在当代,我们仍然能看见的易经,其官方名称确实是周易,这一点错也没有。大多数人也只知道文王拘而演周易,即周文王姬昌被商纣王帝辛逮捕而拘禁在监狱,文王才开始推演,并用文字记录成《周易》一书。因为周易的版权归属于周文王,按照我国朴素的命名法则,便将其命名为周易。
但周易显然不是凭空出现的,根据文献记载,周易是从《连山》《归藏》发展而来。根据《周礼》中的说法,太卜掌三易,第一个是连山,第二个是归藏,第三个就是周易了。有刨根问底习惯的可能又要问了,既然《周易》是从连山易和归藏易发展来的,那连山和归藏的来源又是什么呢?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成书时间更早的几部书,现在统称为三坟。
三易的时代特点
学界一致认为,连山是夏朝的易,而归藏是商朝时候的易,而连山易便是从三坟中由伏羲所写的《山坟》中发展而来,归藏则是从神农所写的《气坟》发展而来,周易则是从黄帝写的《形坟》发展而来,由此可见,易经并不单纯指周易,只是因为时代久远,加上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举动,致使连山易和归藏易失传了,所以易经这个词也就被用来代指周易了。
那边的同学请坐,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你是不是想说,既然连山和归藏都已经失传,那周易凭什么在焚书坑儒的文化浩劫中幸免于难呢?这是因为李斯在给诸多图书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将《周易》划分成卜筮之书。而这样的书对统治者的权利是几乎不能构成任何影响的,所以周易才能流传到现在,换句话说,如果李斯将《周易》和连山归藏划分在一起,恐怕也难逃被毁灭的结局。
时移书未易
受近代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国人接受的教育越来越现代化,也越来越科学化。这当然很好,但相对的,对于周易的误解却越来越深。身为一个中国人,不要说六十四卦了,就连最基础的八卦的卦名,能说的上来的,那都是对周易有很浓的兴趣才做得到的事了。
直到现在,提到周易,大多数人内心中的印象仍然是:算卦用的书。诚然,周易确实是可以用来卜筮。但如果仅将《周易》作为一本占卜用书,那只能说明你根本不懂《周易》。事实上,《周易》应该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概括来说即是象,数,理,占,算卦只是周易“占”的内容,前人常常把周易的道和卜看成是体与用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周易的道就是周易的体(这里的体可以简单理解为本质)而占卜只是周易的用(就是比较粗浅的,表面化的东西)。所以,在阅读《周易》之前,一定要抛弃掉占卜相关的固有印象,只有这样,才能更接近《周易》的道的部分。
周易之道唯阴阳
那么究竟什么是周易的道呢?按照孔子所著《周易·系辞传》的说法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说,《周易》通篇所阐述的只有两个字,阴阳。更进一步说的话,周易所阐述的是阴与阳的变化规律和原则的问题。提到阴阳的话,大家很容易想到曾在各种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阴阳鱼的图案,而《周易》这本书说白了就是教我们怎么玩鱼的。
因为周易的内涵十分丰富,故而历史上对周易做出各种各样诠释的人也非常多,这当中应当以孔子为其中翘楚。事实上如果是单纯的周易,总共也就只有几千字,但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并非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呢?这就要说到孔子所作的十翼了。
圣人与易
提到孔子与周易的关系,当然离不开韦编三绝了,因为春秋时期的书都是竹简,韦编三绝中的韦则是将竹简编联起来的熟牛皮。按照史记所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一般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孔子晚年喜欢读周易,读了太多遍致使串联竹简的熟牛皮都断了三次。然而事实上可能孔子因为读《易》而弄断熟牛皮的次数恐怕不止三次。
然而在这之后,孔子却告诉后人,不占而已矣。这是为什么呢?那边可能有人说了,因为不准呗,但如果真的只是因为占卜对于未来的预测并不准确,那孔子又何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感叹呢?在我看来,孔子之所以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存在着一种认命的想法。因为即便通过占卜预知了未来的结果,但如果人又没有办法去改变什么,又何必去占卜给自己徒增烦恼呢?出于这种考虑,孔子才告诫后人,不占而已矣。然而孔子还是是将他韦编三绝后对《易》的感悟写成了十翼,后世更将这些文字与《周易》共同刊发流传至今。
因为周易成书时间很早,其中的卦辞及爻辞更是十分简略而隐晦,所以以现代文为阅读习惯的我们,面对这些晦涩的文字时的阅读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故而我们需要十翼这样的文章帮助我们去理解《周易》的道。也可以说,周易本身所具有的哲学含义是孔子第一个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而之后更有曹魏时期的王弼,西晋的韩康伯为周易做注疏。
在这之后最具声名的应该是朱熹的《周易本义》了,因为宋时程朱理学被采纳成为官方哲学,这本《周易本义》也一度被当做周易注解的正宗来看,并持续了很长时间。然而对于《周易》这样一部含义广泛而深远的书来说,绝对意义上的正宗是根本不存在的。各人对周易的内容
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就无所谓正宗不正宗的说法了。关于《周易本义》这本书,各出版社也曾出版过各种不同的版本,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选择。
到了晚清时期,更有尚秉和著《周易尚氏学》和《焦氏易林注》对周易进行进一步解释,我个人认为也是可以读一下的。因为在时间上,这两本书的成书时间离当代并不很远,所以,读起来可能比朱熹的《周易本义》更好懂一些。
易之于今
当代崇尚文化自由,关于周易注解的书自然更多,这里我推荐金景芳和吕绍刚合著的《周易全解》。这本书中对于周易的卦辞爻辞中带有自己的见解,首先请抛弃所有因厚古薄今而形成的成见,然后抱着谨慎的态度去阅读就好了。
如果真的有少数人对周易占卜(占卜方法多出于《周易》,这里单指蓍占)有兴趣,不妨去看看由高岛吞象(没错,就是日本人,惊不惊讶?意不意外?)所著的《高岛断易》这本书中兼有对周易的研究理解和占卜的实例,通过这本书就能比较清楚的知道蓍草占卜的操作方法,当然,高岛吞象本人对这个方法也做了属于自己的改进。各位如详加阅读,便会对占卜有着与以往不同的看法。
其实我个人想打一个自己也不知道是否恰当的比喻,《周易》就像是我现在使用的安卓系统,它在占卜方面的应用也好,在管理学方面的应用也罢,甚至可以扩展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层次,小到朋友、夫妻间的相处,大到领导的决策,其实都是运行在《周易》这个操作系统中的各种软件,且软件之间不会造成任何冲突,不知道我这个比喻各位能否看得懂,各位读者自己内心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学易之方
很多人起初因为周易的神秘,也对它很感兴趣,但并没有进行什么深入的研究,原因无外乎周易原文过于难懂,卦辞、爻辞,仅寥寥数字。即便现在公开发行的《周易》出版物都带有《十翼》,但很多人依然无从下手。那么,想学《周易》究竟应该如何入门呢?
我觉得倒不妨先从曾仕强的《易经的智慧》这套书开始入手,这套书看起来非常的浅显易懂,并详细论述了阴与阳的关系,周易与命运的关系,甚至将六十四卦一一拆解,并深入联系社会实际,并且书中文字可读性强,不枯燥、不乏味,尽管读过这套书以后你对周易的了解依然只是冰山一角,但我们仍然可以用这本书来点燃我们对于周易的兴趣。
其实一般来讲,读过《易经的智慧》这套书,大多数人就对周易有所了解了。在实际生活应用层面来说足够了。但如果你仍然不满足于眼前,还想继续深入了解下去,那么我认为马恒君注释的《周易》是比较适合的。这本书呢,六十四开,造型迷你,便于随身携带,可随时随地反复阅读,其中,对周易之源头、原理、周易的象、周易的数都有详细的解释,对于孔子的十翼也有逐句的解释。是一本便于查阅的小书。
假如你依然想要进行深入学习,那么金景芳、吕绍纲的《周易全解》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就比较单刀直入了,开篇直接以六十四卦区分开来,相对于前面提到过的两本书,《周易全解》是比较枯燥的,但这本书里除了对周易的卦辞、爻辞的一般性文字解释,还有一些作者自身的理解在其中。
社会上普遍认为,对周易做注释,是老年人才能做的事情。理由呢,看起来也很充分,毕竟老年人对人生的认识相对于年轻人更透彻。但想提一点不同的意见,各人有各人的人生,有的人年轻时便春风得意,有的人虽早年漂泊无依,却得大器晚成。面对多样化的人生,各人对《周易》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对《周易》的注释,不管各位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年龄段,在读过前面提到的三本书以后,也可以对《周易》自行注释,每过三年或五年再自行修订一遍,《周易》是一本描述变化规律的书,而我们对《周易》的理解也同样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所以,这是符合《周易》之道的。
接下来,《周易》的学习就可以从现代文跨越到文言文了,此时再进行学习,就要从《周易尚氏学》、《焦氏易林注》开始,这里透露一点,这两本书中关于卦的类象的解释十分到位,甚至可以直接运用到梅花易数的预测之中。至于其他书,比如《周易本义》《周易正义》《周易集解》这些我建议作为选读书目,凭自我感觉进行挑选。我对于《周易》学习的建议到此结束。
只为让人过得更好
最后,借用我老师的一句话来做结尾。其实《周易》就是一本让我们生活的更好的书。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它能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淀下来,跨越时间,带给我们积极而正面的影响。希望大家多读经典,更多读《周易》,让它带着我们奔向更好的生活。
参考书目:华夏出版社《周易》马恒君注释
中央编译出版社《周易本义》朱熹著 柯誉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