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要在三部西游里,各选两场印象深一点的场景,我的选择是以下:
大圣娶亲:
1.紫霞仙子欲杀至尊宝,至尊宝情急之中撒了一个爱你一万年的谎;
2.至尊宝在戴上紧箍咒前真诚地许下爱你一万年的诺言。
西游降魔篇:
1.鱼妖连吃了小女孩一家三口(周星驰无情证实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这句话);
2.渔村村民奋不顾身跳下踏板,想把鱼妖抛上岸(这种温暖励志的场景在周星驰电影里很少见啊)。
西游伏妖篇:
无(不要说徐爷的特技好,再好能好过好莱坞吗)
说真的,一部电影要在一、两个小时的讲好一个故事,确实不容易。电影讲什么故事很重要,怎么讲也很重要。为了让观众能够看明白,电影的场景一般不会太多,也不会转换太频繁,而场景之间靠什么衔接?当然是主角啦!
除非是多主角群戏,电影的80%以上时间都是由固定主角视角来呈现的。那么,做为向观众讲述故事的人,这位主角是什么样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影的质量。
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一本书叫《看电影的门道》,把故事分为剧情、角色、场景、意义四个部分。我们就从这四个部分说起。
〉〉02
且允许我把顺序打乱,先从场景说起。
大圣娶亲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以下几处场景:沙海、盘丝洞、牛魔王府。
西游降魔篇的场景是跟着剧情发展转换的,主要有以下几处:小渔村、高家庄、五指山。
西游伏妖篇的场景也是随剧情转换,主要有以下几处:小人国、戏班、盘丝洞、比丘国、白骨精村落。
然后,几大场景之间,设计了一些过渡剧情进行衔接。
大圣娶亲虽然主要场景少,但是故事线复杂,场景经常穿插出现,不太好梳理,但也正是这一点体现了编剧的功力。
从西游降魔篇开始,剧情开始走简单路线,在小渔村收伏鱼妖和高家庄大战猪妖之间,由一对二逼师兄妹过度剧情。而在高家庄与五指山之间,由段小姐演戏逼婚和三大驱魔人出现做为过度剧情。
其实三个驱魔人出现的剧情明显有硬伤。本来可以当场收伏猪妖,可是大家偏不这样做。驱魔人不做驱魔的事,还得玄奘去找猴妖,非要剧情按照以魔制魔的思路继续走。等孙悟空脱困,三个人又莫名其妙冒出来当炮灰,好像故意凑上来让孙悟空发泄积压五百年的怨气。这三个角色,感觉就是在凑剧情,还不如小渔村里的群戏出彩。
到了西游伏妖篇,穿插在场景之间的过度剧情就只讲了一件事:唐僧与三个徒弟之间怎么闹别扭。有网友说是在演戏。即使演戏,这些戏也都介于半真半假之间,都在借着演戏发泄内心的真情绪,一个小错误就可能变成玩火自焚。
〉〉03
场景讲了,剧情讲了,下面进入重头戏:角色。这里要探讨的是主角的性格底线。一般来说,主角的性格线清晰的话,可以撑起一部电影的可看性,但如果混乱的话,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就是灾难。
而在一部一、两个小时的电影中,要想让人看得懂,主角的性格就必须简单。而如何体现简单?就是让主角拼尽全力去做一件事情,让主角的性格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展示出来。
大话西游中,至尊宝一心想拿到月光宝盒回到五百年前。在这个前提下,他欺骗感情也好,耍滑头也好,搞笑也好,深情也好,万般变化都容易让人接受。而至尊宝这个人物立起来了,对真爱充满幻想的紫霞仙子,话唠版唐僧,简单粗暴牛魔王,闷骚泼辣芭蕉公主,才能跟他一起产生化学反应。
西游降魔中,陈玄奘基本上就是按照师父的指示去降魔除妖(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玄奘的除魔活动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他即便不懂驱魔之道也不会遇到真正的危险),是个有点愚笨和一根筋的人。基于这种性格,他在剧中只做两件事:除魔卫道和压抑情感需求。既然主角都不敢谈爱情,剧中的爱情戏自然不会感人。于是,剧中的人物,魔是魔,妖是妖,男主是男主,女主是女主,他们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没有什么火花。
但至少,这部电影中的角色基本上还都是独立可信的。
到了西魔伏妖里,主角没有一个主动而明确的目标任务,师徒之间的对立又让人看不懂真假,所以这里的唐僧给人的感觉一直在跳线,时而装腔作势,时而一本正经,时而猥琐卑微,时而大义凛然……总之四个字,莫名其妙。唐僧这个人物没有立起来,戏份重的孙悟空也跟着倒霉,蜘蛛精、红孩儿和九宫真人也都怎么看怎么假。降魔篇里至少对每个妖怪还有个背景交待,在这里全都省了,九宫真人也只在最后喊了一句类似“如来你不懂爱”之类的胡言乱语,完全搞不清楚他们在伏妖里干坏事的真实动机。另外,“美人太丑”、“女儿太老”之类的梗还在用,好像观众的智商从来没有与时俱进似的。
《看电影的门道》一直在强调电影与影片的区别。电影是一个充满质感和温度的词汇,触动的是灵魂深处的东西,而影片给人的感觉,只是胶片上的光影声色,愉悦的只是你的眼睛。
如此说来,西游降魔篇、伏妖篇,大概只能算是商业上比较成功的影片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