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破万卷人文社科读书
美国人眼中的日本道德观《菊与刀》

美国人眼中的日本道德观《菊与刀》

作者: 4ca0fc422952 | 来源:发表于2018-06-12 14:07 被阅读395次

我认识的人中间,鲜有对日本评价不高的,礼让、规矩、诚信、克己,就好像不会有人否认战争岁月他们的残暴一样,也不会有人否认这些标签在日本人的身上表现的如此充分。我曾经有极少的与日本人打交道的经历,只能称得上中规中矩,毕竟在疏远的合作关系上,谁都没有必要对谁表现出过度的热忱及美德。

但是日本作家的作品,那些对于生命和世界的情绪就要浓烈的多,不论是质疑还是迷茫,不论是犹豫还是沉沦,各种的细节都会通过笔端寄托在主人公的身上,并充分的发酵,以对读者产生浸入式的感染。东野圭吾的书如是,石黑一雄的书也是如此。即便是银河英雄传说这样的作品,也表现了某种微观情绪的肆意放大。

有人把这个归结于日本的岛国心态,天生的资源匮乏,自然就会有类似马太效应的作用力,推着人去为了获得更好更多的资源而诉诸武力。如果在达尔文老爷爷的理论下,这样的作为似乎并没有什么错处,弱肉强食本来就是自然界天生的法则。数百万年一来,除了天上掉下个石头这种莫名其妙的事情,但凡灭绝或被灭绝于泱泱进化史的,大多因为存在着各方面的缺陷,所以没有办法走的更远,早早的被淘汰。那么谁具备怪罪谁的权力呢?在生存的大前提下,所有的一切都合乎寻常,就算是无关道德,那有怎样,马斯洛的金字塔基础,可是温饱好不好。

但是当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游荡状态,当聚集地形成,当契约精神萌芽,当人际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共存或协作,一切就变得更加复杂了起来。于是,很多东西都变得不再单纯,温饱的保障,开始与权力挂钩,生存的基础,依附于暴力机器。看起来残忍以及无道的一切,永远都会有华丽的辞藻帮助你发现它光明的一面。这就是人类的矛盾吗?一方面控诉着战火和灾难,一方面歌颂着胜利与扩张。


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里,始终给我一种感觉。同样的矛盾心里,美系撒克逊盎克鲁圈的,是为了平权和自由,是为了驱除束缚以及限制。然而在日本人的文化圈里,就是自我矛盾和否认的挣扎。尽管她在一开始就阐述了这本书的准备不足,因为战争末期的关系无法深入的去了解写作的对象,他们的内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活动方式。

不过我总是觉得,那种战胜国的优越性,在很大的程度上,为一个外人去解读日本的文化及传统打了折扣。有些地方的词句,本可以凭借她细腻的笔触变得流畅,以缓和大家都日本文化先入为主的判断。可是她似乎习惯于先用自己的感官来开启话题,不知不觉的,就会因为预设的定义,而跑偏到单侧去审视其中的细枝末节。当下是真的觉得迪克特说的好对,然而转念一想,就开始觉得其中的不恰当和不顺畅。


譬如她在文中反复去强调的关于日本对道德的剖析,当中涉及到很多自欺欺人的桥段。类似只要用死来威胁,便是对气节的证明,就可以以此为道义的基础来表现出强大的制胜元素,最后反败为胜。或者一个人失败以后,他可以凭借道义的说辞重新编排自己的戏份,于是赢得尊重而成为赢家。再者,如果是因为道义,并且这个道义具有凌驾于一切的高度,那么所谓的父母孝义,对首领和国家的忠诚,对朋友及战友的义气,都可以成为牺牲品,而为了这个所谓的道义杀人放火都不会影响那人的高尚。

迪克特所描述的事例,存在于日本的故事传说里,也存在于军旅的口口相传里。然而她也从日本投降这件事上剥离出了另外一种对道义的解释。那就是如果你把自己陷于屈辱而为了成全更大的德行,投降也是不会被认为失败或失礼的。

这里面,出了满满的巧言令色之外,似乎并没有看到什么只属于日本人的文化标签。

难道全世界所有的国家机器不都是这样的吗?

不论身处怎样的局势,以及面对怎样的挑衅,陷于何种境地。总有笔杆子可以找到最冠冕堂皇的说辞来证明自己的睿智与仁德。迪克特或许无法预测朝鲜战争及越战时候那些汹汹的口诛笔伐,是怎样站在不同的立场来表达自己的绝对正义。但是她应该经历过克利夫兰总统时代对菲律宾的种种施策和失策,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她怎么就可以那么高傲的嘲笑那种对道德的诠释方式,且稳坐上帝视角咧?


另一面,或许是因为成书背景的制约,于是对于日本战后的内心境地,也写的有点表面。

虽然日本天生资源匮乏,但是要把这种心态作为基础,而导出日本的变革及维新,甚至以武力为手段扩张,核心是希望赢得敬意。实在是难以苟同。

在这里,敬意和道义似乎同时被曲解而足够成为另外一大篇的故事。

权力扩张这件事,从头到尾都和人类及由人类聚集而成的政府欲望相关。敬意不过是表面的修饰,背后不过还是希望通过占有和控制来满足无限扩张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过剩的美国选择了在十九世纪末进行贸易扩张,更早些的英国则用海洋武力来圈地以扩大占领区。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也是一样的套路。

我私以为,迪克特之所以弯弯绕绕的写成了这样一个故事,大约还是不愿意承认这种被盎克鲁撒克逊文化圈发挥到淋漓尽致的跨洋统治,核心还是强势占领以满足自己的欲望需求。于是就通过日本人放纵和克制的两面,想要用礼让和进取来包装那种野心。

当然也有可能,她实在不懂东方文化中所谓敬重的意思,是多么的丰富以及复杂。所以就单纯的认为,日本式的自殉和征服,源于内心被敬重的需求。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剖腹多与谢罪相连,征服也是为了奴役。

未有见过一个故事,说的是某个将军,取得了胜果,然而因为某些瑕疵损害了他的道义,于是剖腹自尽而永垂青史的——不过也可能有,我孤陋寡闻而已。

也未见有一个故事,跨民族的文化剿杀通过灭绝而成全了另一种新的骄傲和尊严——某岛自诩和族人的终究还是少数,并不能够代表整体文化族群的态度。


不过,她的笔触还是有细腻有趣的部分,尤其是对日本平民的某些生活状态的描述真是绘声绘色,对比西化的内心,显得好玩。比如她作为一个不拘小节的西方人,对于日本人那种被细枝末节所拘的状态,实在是觉得难以理解又极其好奇。对于差异的惊奇通过富有真实情绪的笔触表达出来的时候,居然可读性还不错。也正因为没有可以的掩盖个人的好恶倾向而故意要去摆出一副中正的样子,感觉也流畅轻快了许多。

但这终究还是一本值得读一读的书。

虽然好处并不是那么多。

迪克特毕竟是认真的揣摩了她眼中的日本文化,隐忍与暴虐,克制与攻击,诚如菊花和军刀一样成为了一个民族的两面,微妙的共存并影响自己和邻国。

并且,在她对日本的描述里,有趣的折射了一个战胜国傲慢与宽恕的两面性——这一点,居然显示出更为真实的表现力,不知道算不算无心插柳呢?

相关文章

  • 美国人眼中的日本道德观《菊与刀》

    我认识的人中间,鲜有对日本评价不高的,礼让、规矩、诚信、克己,就好像不会有人否认战争岁月他们的残暴一样,也不会有人...

  • 《唐行小姐》揭露日本情色的由来,女子一生被卖成妓心酸血泪

    对于日本这个国度,我通过书籍已经了解不少,可我依然看不透它。 我看过《菊与刀》,是美国人眼中的日本。 我看过《乙一...

  • 简小妹022—美国人眼中的日本道德观《菊与刀》

    你造吗?本周五(6月15日),简书版权中心总裁黄一琨、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辑刘健,简书签约作者的念远怀人、雨落荒原...

  • 《菊与刀》读书笔记

    书名:《菊与刀》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 你眼中的日本是怎样的?日本人和日本民族的本性是什么?菊与刀为何成为日本民族...

  • 向《菊与刀》学习教育智慧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菊与刀》由美国人本尼迪克特著作,以西方人视角,统览日本独特的文...

  • 《菊与刀》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

  • 每天读一本书之《菊与刀》2021-03-15

    简介: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

  • 说说自己看《菊与刀》

    你知道,美国人写的菊与刀在日本蛮受欢迎的。美国人是旁观者,日本人都是当局者。跳 出来看东西的人,再高度的近视都会很...

  • 极道人生

    对于日本人的了解仅限于刚看完的《菊与刀》还有以前看的动画【小电影不知道算不算一种】,而《菊与刀》也不过是一个美国人...

  • 随笔

    你知道,美国人写的菊与刀在日本蛮受欢迎的。美国人是旁观者,日本人都是当局者。跳出来看东西的人,再高度的近视都会很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美国人眼中的日本道德观《菊与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wl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