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气是什么
黄岐之
[提要] 认识中医绕不过对“气”的理解。西医不知道“中医的气”是什么,中医专家又难讲明白,世人更迷糊,“气”的正确认识是中医理论的疑难点。本文尝试诠释“中医的气”是什么。
“气”是中医理论的最重要、最基本概念。中医理论以气为基础构建了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系统,认识人体生命生理的本质。中医的气是什么?这是困惑现代人理解中医的,以致神化和误解中医的概念。
谈中医不能没有“气”,谈“气”让人迷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首都国医名师郝万山在“医承有道学堂”讲座中谈到:我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说,中医所说的气,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气就是物理学中所说的能量。“形散成气,气聚则成形”是能量凝聚就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散了之后就成了能量。
现代中医学理论一般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是能量之说似乎模糊了人们对中医的气之认识,让人产生神奇而难以理解的印象。本文尝试对“中医的气”进行诠释,与大家共享。
一,汉字的“气”
“气”的繁体为“氣”。小篆“氣”是最初写法,本指送给人米粟,所以从米。后来“氣”取代了“气”,泛指一切气体,它原来的意义则用“饩”来表示。
“气”的本义指云气,又指一切流动的气体,又特指呼吸的气息。“气”在古代又指天气、气候,引申指散发的气味。后来还指人的精神状态或气质,又指长时间养成的一种作风、习气,还指表露于外的如喜气、怒气等情绪。“气”又指疾病的外在表现。
气为“㤅”(注:“气”的古字)。指人在平心静气、无思无虑状态下氤氲和合的真气境界。这是古代炼养家所造之“气”。
汉字“气”的意义是多种,有具体的字义,也有抽象的字义。
二,哲学的气
气,中国的哲学术语。通常是指微细物质(气体),后来泛指物质,认为是万物生成的本原。《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气为万物之始基,变化之主体,永恒不灭。宇宙万物和人都由气化生,并将最原始的物质定义为“元气”。以“气”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学说,称气一元论,即天地万物即是一气所生,元自一炁也,而又天地万物无非是炁,是曰气一元论。
东汉王充《论衡》之《谈天篇》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又在《言毒篇》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说明宇宙开始是一个混沌状态的气,在宇宙巨变中产生,作为产生和构造宇宙万物的元始物质,由无形之气变化而生成有形之物。宋代张载《正蒙》等著作,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构成万物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有“形散成气,气聚则成形”之说。
《周易正义》中提到:“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浑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说的元气,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太极阴阳两分而合和。太极,外表现为阴阳合和为一,内表现为阴阳两分。一分为二又合二而一。两个元素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须臾不可分离。
太极阴阳即是一气阴阳。《系辞》曰“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八六十四”;《道德经》则表述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气是古人对自然认识的抽象概念,是万物之源,一气阴阳是自然变化的原因和本质。万物之变化是无形变成有形,有形化为无形,因此有“气聚成形,形散为气”之说。气为无或虚,不是绝对的“虚无”或真空状态。古人无法观察到微观世界,认为肉眼不能见到的就是“无”或“气”。
三,生命的物质
中医认为人体生理是在人体的结构中实现的。人体的组织结构包括具体的形体官窍,经络,气血精津液。形体官窍和经络组织是气血精津液转化生成的,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精、津液等亦为生命的基本物质,但它们皆由气血所化生。《难经本义》曰:“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气血是一气阴阳。故称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的形体是由气构成的,而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是由物质机体产生的一种气的活动。
综合上述可知,气是人体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气是生命的物质。
在人类现代认识理论中,物质的含义是有不同层次。哲学方面,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一切看得见,看不见的客观存在都是物质,包括能量、信息等。物理科学方面,粒子与波是研究的物质对象。粒子可以是看得见的宏观物体,大到地球、宇宙星球等;也可以是看不见的微观粒子,小到电子、夸克等,物理学主要是研究物理物质与能量、信息三者的转换关系。化学主要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生物学是分子层次的科学,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态。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人体的生理过程是化学物质在细胞组织中分子变化及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从现代科学观来看,人体中“气”是在分子层次上的物质,人体的生理是在分子的变化交替中实现新陈代谢的,人体中的生理变化的能量和信息传递反映速度并非高速(接近光速)运动,不适合爱因斯坦质能转换规律(或量子力学)的条件,也就是说,人体中物质的变化没有消耗质量转化为能量,也不可能消耗能量而增加质量。“气”不可能仅是能量的运动变化,“气”是人体中分子层上的粒子群相互作用体,是能量与粒子群的“混合物”,其不断变化、释放或吸收能量、传递变化的信息,实现人体复杂的生理过程,简而言之为气。因此,将人体内的“气”理解为能量是片面的、错误的。
四,中医的气
生命的物质是人体生理活动中气的最基础的形态。中医注重组织功能对人体生理的作用,中医的气有多样的表达。人体生成之气,元气(真气),水谷之气(后天之气),宗气等。五脏六腑功能之气,肝气、心气、脾气、肺气、肾气、胆气、胃气等;气血精津功能之气,阳气、阴气、血气、精气、津气等;经络功能之气,经气、营气、卫气、十二经之气等。脏腑功能盛衰的外在反映,神气、五志之气(怒、喜、思、悲、恐)等。致病的六淫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病理有正气、邪气。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和作用,称作“四气”等。
“气”在中医学里是一字多义,或作“性质”,或作“功能”,或作“气候”等等。这些气和我们所论述的构成人体最基本物质的“气”(生命的物质)是有区别的。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是物质的,变化的、运动的,是复杂的分子体系,有分子形成的生物功能体细胞。不同的组织通过气的运动联系,实现生理功能协调,维护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达到阴平阳秘状态。气是中医观察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视角,能够帮助人类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形散为气,气聚成形,古人以气为无,是因为不了解“无”中的微观粒子世界,如今,世人知道微观粒子分子生物世界是复杂的,难以清晰地观察、分析。中医运用“气”概念,从宏观的功能角度实现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描述,这是人类医学的发现。
中医的气是物质的,不是神秘的、非物质的。人体活动都是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在生命活动中相互促进,协调配合,共同维系着人的生命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