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使用两年多以来,状态挺好的。直到前段时间,才出现了卡机的现象,琢磨了一下,是内存不足的原因。我虽然不打游戏,但64G的内存,对于如今生活所需下载的那么多的APP来说,它确实负担太重了,有点小马拉大车的感觉,只好给它减负,先把一些丑的、旧的照片、视频等一一删去,成效并不够显著,还得删APP。
删APP就有点为难了,说实在,我是不肯轻易下载APP的,能被我下载的,都是我的“宠爱”,经常要去“临幸”。它们都曾为我服务过,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手心手背都是肉,删哪个都不忍,但为了手机运行顺捷,我只得“忘恩负义”了。于是,人性的功利主义又暴露出来了,我将软件按照重要性来排队,然后再依次删去。经过此番折腾,手机终于恢复了些生气,但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的状况无法改变,我只能容忍。
我大可不必如此将就,毕竟,如今换一台容量大、运行速度快的智能手机,并不需要靠节衣缩食、降低了生活水平的方式来实现。
说来,没有比较就没有满满的幸福感。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会,手机兴起,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对手机充满了渴望。但彼时的手机价格,对于一个小公职人员来说,真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
那时买一部手机有多难?我在县城,一个月工资不到300元,一部又大又笨的手机(叫大哥大)得20000多元,还有入网费及高昂的每月基本费,且双向收费。
因此,即使送给我也用不起,只能用传呼机(也叫BB机)。好在国家采用竞争机制,手机机身和资费不断下调,手机逐步平民化,越来越多的百姓用得起手机,但这部分的百姓仍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还是属于奢侈品。直到1999年,我存够了3000多元,一口气跑进手机店,一笔花去换得手机归,终于实现了手机梦。实现这步愿望的代价是10个月不吃不喝的工资收入。
没想到,“梦”里头还套着“梦”。似俄罗斯套娃般,一个又一个,一个比一个出彩。
进入21世纪后,手机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竞争带来的好处就是手机价格下降和功能不断创新,真正是价格和功能齐日新月异。年轻时候的特点就是对事物充满新奇,所以对新出的手机非常着迷,每看到一款新手机的时候,总想拥有,日思夜想,然后节衣缩食,凑足了钱,立马换一台新的手机,然后彻夜不眠、忘食忘忧地研究里头的种种功能,所以能迅速地掌握其中的种种功能,清楚了各种手机的优劣,对电子科技发展趋势了然于胸。
那些年,工资基本上都砸进手机里了。吃穿舍不得,唯独买手机,不管多少钱,眼眨都不眨。日子虽然过得紧紧巴巴,但朝气蓬勃。
如今,不论是哪行哪业的月工资,只要不是买大牌的进口机型,月工资足以买一部性能不错的国产手机了。尤其值得骄傲的是,近年手机市场彻底发生逆转,我们的国产手机,已是许多发达国家的进口机了,性能真是很优越。
我不想换手机主要原因还是在主观思想上,我对换新手机失去了兴趣。
为什么?可怜白发生。我对新手机里头新的强大功能充满了恐惧,很多软件功能弄不来,现在的水平仅停留在开机关机、接打电话、微信聊天、看新闻的水平上,其他功能懒得去研究拨弄了,也玩不动。换部新的手机,我得在里头折腾半天,搞得头昏眼花手酸脖子疼,还不一定像年轻时候能完全搞定,得召孩子来做援军,帮助收拾残局。所以真不想,也真是怕。
换手机没兴趣也好,恐惧也罢,终究是惰性,人到中年之后,特别贪图安逸,沉湎于舒适圈里,波澜不惊地以经验的眼光认识事物,处理事务,逐渐对新事物失去了关注兴趣,更谈不上学新创新。
细想,不学新就难与这个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世界接轨了,才到中年就被时代抛弃,这怎么可以。故,对新事物还是要积极去接触认知的好,这样至少能保持一些年轻时生气勃勃的精气神,能为推动社会创新尽自己的一份力。人在中年,在经济宽裕的情形下,为保持生气勃勃与推动社会创新尽一份力,就从适时换部新手机开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