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欣赏式探询人在职场引导技术
学习 | 欣赏式探询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工具

学习 | 欣赏式探询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工具

作者: 蚊声细语 | 来源:发表于2016-11-06 07:21 被阅读1998次

    “欣赏式探询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工具。“当李朵老师轻轻在课上轻轻吐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为之一震,细品之后,发自肺腑的认同。

    “欣赏式探询”是70年代大卫·库柏里德与他的伙伴创造的一个名词。大卫的妻子南希是一个艺术家,她常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事物,引起大卫的好奇。“欣赏的眼光”的概念是设想每件艺术品都有它的美,艺术就是将美的概念转换成实体的形态。库柏将这种理念注入企业:透过欣赏的眼光,组织就是一种美感与精神的表现。进一步的说,组织是一种有机体,所有成员都是整体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根本无法把一个组织分开来研究。组织是人与人相互依赖的中心,只有以更欣赏的眼光去关注它,它才会更富有生命活力的发展。因为只有此时,人们更多地看到彼此的长处,才能够敞开心扉,为更大意愿和最高目标,共同携手努力。

    因为最近正好研究积极心理学的部分,于是怀揣着空杯与好奇,我进入到11月5-6日为期两天的"欣赏式探询与提问力思考“的两天的工作坊之中,而主讲老师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李朵老师,江湖人称朵爷,李朵老师自称扫地僧。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的李朵老师在一开场告诉我们,他在两天的工作坊中有三种角色,引导师、观察师、培训师,而他会更多的以以引导的身份进行沟通;引导技术其实是在培训中蛮难掌握的部分,需要引导师有深厚的知识背景、娴熟的掌控技巧,而且环节的设计及节奏的把握也很重要,一个好的引导师就像电影《满汉全席》中的高厨,为一道菜肴,食材、工具、刀法、火候、调味等必须精准无差,最终才能让食客体验到味蕾之美。

    而我,体验到了。此刻,我希望用文字记录下在工作坊中第一天中带给我感动与思索。

    思索之一:面对新生代员工对于认同、尊重、平等的期待,我们应该如何调整管理方式?

    工作坊中,参与者年龄从30-50之间跨度不等,而且大都是中大型企业的高管或领导人。刚开始,每个人都自带防御机制,可是后来通过不断的引导,让参与者不断地以换位思考的模式进行引导练习,最终我们被“打开”,第一天下午结束之时,明显感到场域中涌动的是“信任与爱”,每个人看待别人的眼光也是欣赏式的,每个人的笑容也是发自肺腑的。

    有时想想,行走江湖多年,我们学会了磨砺与坚韧,但也让我们失去了真诚与欣赏,在公司我们总以一副威严的姿态高高在上,说教式的管理处处可见,可是当新生代员工90、95后的自我与多元价值观的出现,他们对于认同、尊重、平等的期待,我们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相信什么?打开什么?如何变幻我们的角色与管理方式?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员工持续的为企业创造利润与价值?……我想这是每位管理者都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其实不光是作为管理者,即便是作为家长,我们也需要进行如此的思索,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受教育历程,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是否能满足现在多元创造的时代,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工具,还是成为活生生的人?面对这样的期许,我们家长如何转换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与管理方式?需要如何应对?我们还是采用父辈的打骂式教育还是其他?……

    也许,“蹲下来说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是最好的方式,无论是管理员工还是教育子女。

    思索之二:组织管理沟通中,我们更多采取的是建设性思考还是拆台性思考?

    “你说的对,但是……”这是任何一个组织中的人都会用到的短句,尤其是在会议场景中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表述观点时。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在我们说“你说的对”的时候,我们是否真的在走心聆听对方的观点?还是说我们的关注点只是在: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之后的话?而当我们表达完观点之后,对方能够接收到吗?有多少信息是被过滤掉的?如果换位思考,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这样的说话,我们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这样的方式属于建设性的还是拆台性的?而这些行为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思维在主导?赢家思维?玩家思维?两种不同的思维会带来什么结果?

    如果,我们换一个短句:“你说的对,而且……”会不会更好些呢?

    比如:张三说出一个观点或想法,我们觉得还会有更加优化的地方,我们如此表达自己:“很好,你说的很对,而且在此之上,我激发出其他的想法……”或者“张三的观点非常好,而且我还发现了一个……”如果换位,我们听到这句话的内心感受会不会更好?团队场域中的氛围是不是更加积极向上?最终碰撞出的思维火花智慧之点是不是也更多些?

    “yes,and……”也许是我们今后常需要实践的短句了。

    思索之三:一个企业的发展中,领导人的“盲目我”“潜能我"对于企业的影响会有多大?

    约哈里之窗理论这样告诉我们,人的内心世界被分为四个区域: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潜能区。开放区代表所有自己知道,他人也知道的信息。盲目区代表关于自我的他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信息。隐秘区代表自己知道而他人不知道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是知识性的、经验性的,甚至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潜能区这个区域指的是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的信息,也是潜意识潜在需要。

    对于一个人来讲,我们需要扩大的是潜能区,我们需要不断的洞察自己的潜意识部分,找到天赋与兴趣所在,充分调动潜能,积极正向发挥潜能的价值,从而让我们不断的创造奇迹;而对于盲目区,我们需要控制与缩小,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觉察的方式,打开我们思维禁锢的盲点,让自己视野开阔,心态开阔,最终让自己的格局放大与提升,完成从小我到大我的完美转变。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他的盲目区比较大而且他还不自察,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呢?

    我曾听到一位朋友这样描述他们公司的领导人,也是公司的拥有者:喜欢说教,管理抓小放大,没事喜欢翻看员工朋友圈揣摩最近员工的状态然后枉下评判;嘴上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对任何人都报有提防之心,怀疑之态;喜欢越过中层直接向下级员工了解中层的动态,在员工中挑拨离间关系;遇事胆小怕事,推诿责任,没有是非曲直之观念;最终导致员工离职率颇高,可他还振振有词:走的都是坏人……公司全体员工都清楚他的盲目区,只有他不自察,觉得自己很好,用一个又一个谎言不断的说服自己,给自己洗脑,抵触一切外来的声音,固执的坚持自己所信奉的一切。蛮可悲的一种状态。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其实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人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希望通过权力或外在的东西去体现自己的价值。如果一个企业领导人把组织看作是等待被解决的问题,那最后关注点也会是救火式的不断解决问题;如果企业领导人将组织看作是一个可被拥抱的奇迹,那么他的关注点会在于通过欣赏的方式,探寻聚焦积极正向的主题,从而预测问题,解决问题。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心智模式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一个领导人的心智模式决定企业的发展;而心智模式的打开,一定是需要不断学习与思考的,不断的反思反馈,这样才能观察、觉察、洞察、省察。

    细细品味这句话:“甩掉你的不是时代,而是你落后的思维和传统的观念与行动力。”

    思索之四:我们如何不带预设,用心去聆听他人,欣赏他人?

    全天的课程还有一个小环节的设置,是对于伙伴的欣赏式探询,通过聆听对方描述的特质,仔细观察并以由衷与欣赏的方式发现对方新的两个特质,并告诉对方。我记得我在聆听第一个伙伴的时候,其实思想是有些抛锚的,刚开始无法静心聆听,渐入佳境后才觉得能够做到由衷的赞赏对方,而这些是源于自己的用心聆听,不带任何预设的看待他人。反过来想想,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用预判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从他人的穿着打扮等外界的事物,当我们带着预判,和他人沟通,我们能静心多少仔细倾听?而在当中,有多少的信息是被我们过滤掉了?我们是否忘了每个人其实都是一块宝藏,都有自己闪光的地方?而我们也忘了,我们需要找寻到这些闪光点,赞美欣赏。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大抵应该如此吧。更或者,“欣赏式探询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工具”能够解释此道。

    ……

    其实这样的思维之花还有很多,我需要时间去内化,在欣赏式探询等积极心理学的道路上我还会继续探寻,以后还会和大家分享,谢谢观赏,如果觉得对你有触动,请点个赞。

    还是用开文做个结束语吧:

    请记住这句话:欣赏式探询探寻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工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 | 欣赏式探询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工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jwg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