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架里一直摆放着这条面塑龙,不是旅游纪念品,也不是面塑贡品,它完全是无意中成了一件值得保存的物件,而且随着年岁增长,越来越有了自己“价值”:
第一,它历经十年,没有变色也没变质,保不齐某日会破个吉尼斯纪录。
第二,它是儿子的第一件手工面塑作品,但那小子从那以后再没做第二回。
可惜十年前的旧手机已没法打开,不然可以找到它当初未上蒸笼时活灵活现的模样。
为什么要做条龙出来?说来也算是机缘巧合。
起因是寒食节,按照家乡风俗,每年清明节前一二日,各家都要蒸“蛇盘盘,燕娃娃”,然后用柳条穿起,挂在房梁上风干。因寒食节不开火不做热食,饿了便靠这些干粮充饥。
做成动物形状的馍馍同时也是孩子的玩具,尤其带着娃串门时,遇到孩子哭闹不休,主人就会拿几个染着漂亮颜色的兔子老虎什么的给孩子把玩,这种能磨牙又能玩耍的吃食,很讨孩子欢心,老家人于是也叫它“耍耍”。

然而零食遍地的现在,孩子们的味蕾被宠坏,寒食再无吸引力,面塑也逐渐从生活中消失。至于城市人,会做面塑的人家几乎绝迹。
十年前的春天,恰逢寒食节期间有班会,想起儿时的寒食便与班委们商量做一次有关文化传承的主题班会。
那时虽有网络,但这个主题班会是找不到现成资料的,于是布置同学下去搜集,或找书籍或采访上年纪的人,然后分工到组,安排小组面塑竞赛。
当时正值初三复习阶段,海中奋战日久的学生们立刻生龙活虎起来,每个组都积极行动,下午齐刷刷拿来了面团和与工具。
在各组代表介绍完寒食节和子推燕的来历后,终于到了最后一项内容——面塑比赛,不等号令,各组已七手八脚忙活了起来。
估计怕自己粗手笨脚搞砸作品,男生们开始都不敢插手,但看到对手进展神速,也就顾不得许多,挽起袖子投入了比赛。
结果出乎意料,有些男孩的手竟然比女生还灵活,点子也多,而且思路开阔,不仅塑传统形象,还捏出了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

作品出来,同学们满教室跑着互相观赏评价打分,一个个兴奋得手舞足蹈。

孩子们的欢乐情绪感染了我,当日回家,趁兴和面准备做几个来玩玩,儿子看到,立刻加入进来。他对我做的蛇盘兔不感兴趣,他说蛇光秃秃的,不如龙好看。
我不以为他能做得出,毕竟龙那么多零碎儿,复杂得很。谁知他一声不吭真的捏了一个出来,不仅龙头龙爪样样俱全,连龙须都有好几对儿,身上更是用剪刀剪出了一片片的龙鳞,绝对是宫崎骏小白龙立体版。
只可惜因为是发面,一上蒸笼便全部膨胀变了形。开锅后,原来精巧的龙身软塌变粗,树杈似的鹿角变成了两个小凸起,龙须收缩卷曲,龙鼻子则不仅扁塌,而且裂开了一条缝儿。

儿子笑说:好丑!中了汤婆婆的魔法了。
虽则如此,还是觉得很宝贝,一直没舍得吃掉,就那么搁在书柜里,没想到这么一搁便是十年。
今年孩子姥姥来家,看到后很惊讶:这东西还在哪?你们家这馍馍是要留着传辈儿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