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用研精进的三板斧

作者: Henry_UX | 来源:发表于2017-06-04 18:25 被阅读44次

    有两年没更新了,感谢陆续有朋友关注,想到当初承诺每1-2月更新1篇,简直piapia打脸。原因无非是工作忙,没时间,其实相当一部分时间贡献给了美剧和游戏,这是个悲伤的故事。最近痛定思痛,决定继续写下去,欢迎大家监督。

    做用户调研有三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曾经独自摸索,也曾在二十多人的大team做专项研究,慢慢的,发现自己学会了很多「研究套路」,可以理解为范式或模式,不能说它不好,毕竟可以提供整体看待问题的理论框架和视角,在面对未知问题时提供「应该如何做的安全感」,但隐隐约约觉得哪里不对,似乎被禁锢其中,总想再向前走一步,或者向左右看看,寻找突破的点。大概想到几点,暂且称之为三板斧吧。

    1. 帮人帮到底

    当PM、运营、UE等拿着问题来找用研同学时,潜台词是“请直接告诉我要怎么做”,然后才是“请保证你说的是对的”。而抱着谨慎研究态度的用研同学,第一反应是“结果不能出错”,所以会详细拆解每个问题,花很大的精力执行调研,很可能最后给出一些描述性的分析结果,但对于「如何做」解答并不清楚。比如说,调研发现某类人群是目标用户,不妨再深入一步,尝试回答这些问题:产品如何触达该类人群?哪些运营推广方式能够有效吸引他们?他们使用产品主要为了满足哪些需求?这些需求我们有没有更好的满足方式?这样既指出了方向,也划出了道路,「用研落地」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2. 善用已有数据

    传统调研方法其实就那些,实际应用最多的还是问卷和访谈,当然有客观原因,时间紧任务重,可能没有机会去尝试新方法。举个栗子,想要了解A功能使用率不高的原因,科班出身的用研可能会招募一些高频用户访谈,了解用户对A功能的感知,使用场景,使用过程中的不良体验等,产出结果包括用户眼中的A功能与PM产品规划之间的dif,可用性问题list等。这样做也没啥问题,但从个人职业发展上讲,不会希望每次都这样。放开思路想一下,如果我们抽取一些使用A功能的用户日志,分析他们的行为特征,比如使用B功能也多,那产品可以考虑如何将二者关联。另外,还可以分析用户对A功能的反馈,做一些文本分析的工作。使用不同来源的数据交叉验证,也让结论更置信。

    3. 功夫在诗外

    越来越觉得单纯靠访谈几个用户,分析分析竞品,做做问卷,比较难有新的发现,结果被challenge时也没那么有自信。其中一个解决的方式是把自己变成深度用户,比如要调研餐饮行业,可以在平时去餐馆吃饭时,看看等位时大家都在做什么,是怎么点菜的,怎么结账的,或者跟服务员聊聊,大概是用一种专业客观的角度分析周围看到的现象。积少成多,用心观察的话,会发现不少有意思的东西,而且亲身感受会比他人转述要深刻丰满的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5用研精进的三板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kpvfxtx.html